
三、规范股东行为以避免股东权利滥用
为了避免股东滥用权利,《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这是以成文法的形式确立了“揭开法人面纱”制度的适用条件。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的具体表现形式通常为公司资本严重不足和股东与公司人格高度混同。这里重点对股东与公司人格高度混同进行说明:混同行为可分为身份混同和资产混同,“身份混同”指股东担任公司的重要职务,让交易对象无法区分股东代表个人还是代表公司;“资产混同”是指股东个人资产和公司资产混同,难以分辨。换言之,存在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的行为以及损害债权人利益的事实时,就启动了“揭开法人面纱”的适用条件,股东则需要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以下就以两个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2-2 一人公司股东个人财产与公司混同,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事实与相关依据
2006年2月,周某个人投资人民币12万元成立了一家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一人公司”)K公司,从事粮油经营。2006年9月,周某购进一大批小麦,因保管不善,被雨水淋湿变质,造成较大经济损失,K公司无力继续经营。周某所投资的人民币12万元已经远不够用于偿还债务。K公司债权人要求周某个人继续偿还剩余的债务。而周某表示,根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股东仅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股东对超过出资额以外的公司债务不应当承担清偿责任,因而拒绝清偿。K公司债权人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周某清偿剩余债务。
因周某一人公司的经营性收支与周某个人财产混同,经营场所与居所合一,由于一人公司内部缺乏制衡和监督,周某无法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个人财产,因此,法院最终认定周某应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争议焦点
这是一起由于一人公司股东未能将公司财产与其个人财产相分离,而导致股东个人连带承担清偿公司债务的案例。本案争议焦点即为周某是否需以个人财产为K公司所欠债务承担清偿责任?
法律条文及司法解释
《公司法》第三条: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第六十三条: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案例分析
公司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公司财产与股东财产相分离、股东承担有限责任是公司人格制度的三大支柱。公司作为企业法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公司承担民事责任的范围是其所有的全部财产;其财产不足以清偿到期债务时,将面临破产。通常情况下,公司的股东仅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换言之,当公司发生债务责任时,股东并不直接对债权人负责,公司作为责任主体,以其全部资产对外承担债务。股东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也就是说,除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形外,股东在依照有关法律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履行了出资义务后,对公司债务将不再承担清偿责任。
本案中,K公司属于一人公司,实际运营过程中可能无法全面体现独立法人地位。具体来说,一人公司因其股东的唯一性,使得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为制衡体系的传统法人治理结构不再发挥作用,股东的单一性容易造成股东与公司人格的混同、财产混同,股东对公司的不当操作等问题,将公司财产进行挪用,以公司名义为自己担保等。一人股东为了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恶意滥用公司和股东的有限责任来逃避法定义务,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公司法》为了有效防范股东的权利滥用,特别是要将公司财产与股东个人财产严格分离,同时,亦对一人公司建立严密的风险防范制度:①一人公司设立数量的要求。《公司法》第五十七条规定:“一个自然人只能投资设立一个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该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不能再投资设立新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本条规定是为了避免个人操控多家一人公司,以规避义务、损害利益相关人的权益。②公示要求。《公司法》第五十九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在公司登记中注明自然人独资或者法人独资,并在公司营业执照中载明。”第六十一条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不设股东会,股东做出决定时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由股东签字后备至于公司”。根据本条规定,一人公司需将股东的重要信息和重要决定予以公示,以便于交易人进行查询,能有效地预测风险。③财务审计要求。《公司法》第六十二条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外部独立事务所对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计,为交易人提供了客观的财务数据。④法人人格否定制度。《公司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本案例中,周某向K公司出资人民币12万元,原本K公司的财产应当作为独立的法人财产,不能与周某个人财产相混淆。但由于周某作为一人股东,独立控制公司,导致公司财产与其个人财产混同、会计记录混同、公司营业场所与股东个人居所合一,因此,本案法院依据《公司法》第六十四条判决周某以其个人财产对K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是正确的,有效保护了债权人的利益。
案例启示
公司的股东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只要股东不滥用其对公司的有限责任,股东的有限责任将受到法律的充分保护。特别是一人公司的股东,应当严格遵守《公司法》的相关要求,避免股东与公司人格混同、财产混同。
案例2-3 与挂名股东共同成立公司,险被债权人追责
事实与相关依据
2000年6月,范某个人筹资人民币50万元作为注册资本金,拟成立一家公司。因范某希望规避一人公司的弊端,因此,与郭某协商,请郭某代为持有拟设立公司的40%股权,但郭某仅为挂名股东,所有资金均由范某承担,所有收益及责任由范某享有及承担。
范某与郭某达成合意后,共同向工商部门申请设立A公司。A公司在对外经营过程中欠B公司货款人民币60万元,B公司经多次索要无望,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A公司归还欠款。
在诉讼过程中,B公司经调查取证,发现A公司实际系范某一人出资设立,郭某是挂名股东,于是变更诉讼请求,要求法院否认A公司的法人资格,确认A公司为范某的个人独资私营企业,并请求范某对A公司所欠B公司的债务以其个人财产承担无限责任。
法律关系与争议焦点
本案例争议的焦点在于A公司是有限责任公司还是实质上的个人独资企业。一种说法是A公司是工商部门依法登记成立的,符合有限公司的设立要求,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应以公司的财产对外清偿债务,范某不承担连带责任。A公司对B公司承担人民币60万元的债务。另外一种说法认为郭某为挂名股东,实质上A公司由范某一人所有并控制,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存在瑕疵,应根据《公司法》第一百九十八条规定撤销公司登记,范某应以其个人财产对B公司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法律条文及司法解释
《公司法》第二十三条:设立有限公司,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
(2)有符合公司章程规定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
(3)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4)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5)有公司住所。
第二十四条:有限责任公司由五十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
第一百九十八条:违反本法规定,虚报注册资本、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取得公司登记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对虚报注册资本的公司,处以虚报注册资本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五以下的罚款;对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的公司,处以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公司登记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六十四条: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取得公司登记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处以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公司登记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案例分析
根据《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公司设立应当经过股东资格及人数审查、制定公司章程、建立组织机构、申请设立登记等程序,并最终经工商登记机关依法核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后,方能取得企业法人资格。本案例中A公司在设立时由两名股东构成,且设立了公司章程,认缴注册资本金人民币50万元,并已经全部一次性缴清,亦通过了工商登记机关的核准,取得营业执照,因此,取得了公司法人主体资格。公司的法人人格由公司登记机关认定。A公司成立后,公司章程成为公司经营的行为准则,对股东的权利、业务责任进行了规定。范某和郭某作为公司章程记载确认的股东,且经公司登记公示后,应该具有公信力。范某和郭某可根据公司章程记载比例享有股东权利,承担股东义务。虽然司法实践中承认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但公司人格否定制度是以承认公司法人资格的存在为前提,当股东与法人资产和业务高度混同时,在司法审判案例中出现否定公司的法人资格,无视公司法人的独立人格,否认公司财产与股东财产的分离,以排除股东的有限责任的保护,直接追究股东的民事责任。
因本案例发生在2000年,按照旧《公司法》(2005年修正版)规定,公司在设立时应当具备法定的注册资本,公司股东人数应当符合法定人数要求。本案例中A公司在申请设立时,注册资本金为50万元,并一次性缴纳。符合注册资本的设立要求。为了达到两人以上五十人以下的法定人数要求,A公司在设立过程中存在挂名股东的瑕疵,但是挂名股东的存在并没有影响到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公司法》明确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债务,公司法定注册资本金已经全额缴纳,为公司对外经营奠定了信用基础。挂名股东虚设股东的行为尚不能构成旧《公司法》第206条“情节严重”的规定,不足以导致撤销公司登记否定公司的法人资格。
按照现行《公司法》已经取消了注册资本金的最低要求,且股东人数也取消了最低限制。A公司经过公司设立程序,并经工商登记取得了公司法人资格,已经作为责任主体对外承担民事责任,虽不能否认范某存在虚构股东的行为,但不足以构成现行《公司法》第一百九十八条以及《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六十四条“情节严重”的规定。范某个人的弄虚作假行为应按照《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因此,本案法院最终认定A公司以公司资产为限偿还B公司的债务,范某无须以其个人财产对B公司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案例启示
本案再一次说明,公司股东不得滥用法人有限责任,一旦“刺破法人面纱”,必然要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