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传记第一 晋武帝
晋武帝司马炎(236—290) 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相继为三国时曹魏大将军,专擅国政。
曹魏景元四年(263),司马昭发兵灭蜀汉以后,称晋公。咸熙元年(264),司马昭进爵为晋王,立长子司马炎为世子。次年,司马昭又设天子旌旗,仪仗乐舞与天子相同,并且改世子为太子。独揽大权的司马昭日夜谋划取代曹魏之心,早已路人皆知。这年八月,就在即将代魏称帝的前夕,司马昭病死,司马炎便以太子的身份,继承父职,袭爵晋王。仅隔数月,他就实现了其父的夙愿,逼迫魏主曹奂禅位,改国号为晋,年号为泰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泰始元年(265),司马炎称帝伊始,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大封同姓诸侯王二十七人,授以中央和地方的军政大权,下诏允许他们自己选任王国内的大小官吏。晋武帝之所以实行这一西汉初年刘邦曾经实行过的措施,是由于他认为曹魏的亡国也同当年的秦朝一样,主要在于没有分封宗室来屏藩中央皇权。后来,晋武帝又陆续增封诸侯王,并准许他们拥有自己的军队,由此种下了西晋王朝内部割据纷争的祸根。
晋武帝代魏以后,原先鼎足而立的三国,只剩下了一个东吴。晋武帝与卫将军羊祜多次密谋伐吴大计,对羊祜提出的伐吴宜凭借上游之势的主张深表赞同。泰始五年,力主伐吴的羊祜出任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他到镇以后,坚持以德服人的策略,绥怀远近,使吴人翕然悦服;同时又组织军卒垦田,积储粮草。泰始八年,晋武帝又采纳羊祜的建议,任命王濬为益州刺史,暗中整治水军,大造舰船,悄悄进行讨伐东吴的各项准备。
在经过了数年的精心准备以后,羊祜于咸宁二年(276)递交了请求伐吴的奏疏,得到中书令张华、度支尚书杜预等人的全力支持,晋武帝本人也深表赞同。可是,晋武帝宠信的太尉贾充、中书监荀勖等大臣却以西北尚未平定为理由,坚决反对伐吴。在朝廷内部的意见分歧面前,晋武帝未能作出立即伐吴的决策。
伐吴的决策迟迟难定,皇位继承人问题又成了困扰晋武帝的一块心病。泰始三年,晋武帝立司马衷为太子。但司马衷昏庸愚笨,并不是继承皇位的合适人选。对此,中书令和峤、尚书令卫瓘等人多次向晋武帝提出劝谏,但晋武帝还是犹豫不决。泰始七年,贾充为巩固自己的权势,说服晋武帝把自己的女儿纳为太子妃。贾妃比太子年长二岁,生性狡诈又甚妒忌,太子对她颇为忌惮。这就使朝廷中一批大臣更加忧心忡忡,不断地向武帝进谏,希望另立太子。左右为难的晋武帝总算想出了一个自欺欺人的办法,通过对太子的测试,平息了对太子的议论。
咸宁四年(278)十月,力主伐吴的羊祜病逝,晋武帝深感悲痛,根据羊祜临终前的建议,由杜预接替羊祜,继续经略平吴大计。第二年,王濬和杜预相继奏请出兵伐吴。尽管贾充、荀勖等人再次坚决反对,但晋武帝这一次不再犹豫,终于下定了出兵伐吴的决心。
咸宁五年十一月,镇军将军司马伷出滁州(今安徽滁县),安东将军王浑出和州(今安徽和县),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今湖北汉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唐彬出巴、蜀,二十余万晋军大举伐吴。可是,晋武帝却又任命反对伐吴的贾充为大都督,统帅各路军队。贾充仍然反对伐吴,并且以种种借口阻挠进军,只是由于杜预、王濬等将领的坚决进击,才使平吴的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晋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杜预克江陵,胡奋破江安(今湖北公安),王濬、唐彬顺江而下,击破了丹阳(今湖北秭归东)。连遭败绩的东吴军队在长江险急处设下了横锁江面的铁索,又在江中暗置了阻挡晋军舰船的丈余铁锥。王濬巧妙应对,制作巨筏,缚立草人,浮江而下,遇铁锥即挟带而去。又作大炬,灌注麻油,放置船前,用来烧断铁索。晋军舰船顺流疾进,直指建业(今江苏南京)。
太康元年(280)三月,西晋水陆大军合围建业,走投无路的吴主孙皓自缚请降。至此,东汉末年以来近百年之久的天下分裂局面,终于又归统一。捷报传到洛阳,群臣竞相称贺,晋武帝却端着酒杯,流泪说道:“这是羊祜的功劳。”
东吴一旦平定,晋武帝就日益怠于政事,沉湎于声色。他在太康二年下诏选孙皓姬妾后宫五千人入宫。其实,晋武帝的骄奢淫逸并非从平定东吴开始,早在泰始九年,他就下诏采配公卿以下子女以备六宫,采择未完,任何人不许嫁娶,连司徒李胤、镇军大将军胡奋等高官的女儿也未能幸免。泰始十年,晋武帝再次下诏,取良家及小将吏之女五千人入宫候选。结果弄得母子号哭于宫中,哭声远传宫外。随着平吴的胜利,晋武帝淫乐的欲望更加膨胀,后宫的妃妾已近万人。他每夜不知所适,便时常乘坐羊车,任其所行,走到哪里,就在那里宴寝。结果弄得宫人们为求得到宠幸,争相以竹叶插户,用盐汁洒地,竭力招引武帝所乘的羊车。
晋武帝恣意声色,怠于政事,皇后之父杨骏和他的弟弟杨珧、杨济等人则乘机揽权,交结权贵,贬斥旧臣,势倾内外。大臣山涛等屡次向晋武帝提出规劝,无奈他虽然知道危害,却不能改正。
晚年的晋武帝终因纵欲过度而致疾病。他也意识到了杨氏的逼迫,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在太康三年以汝南王司马亮为太尉、录尚书事,光禄大夫山涛为司徒,尚书令卫瓘为司空。太康十年又以太子同母弟司马柬、司马玮、司马允分别镇守要害,以王佑为北军中候,典掌禁兵。但专擅国政的杨骏却把司马亮排挤出京城,把司马柬等徙封以后逼令前往各自封国,又逼迫卫瓘告老退位。武帝采取的防范措施,几乎都被杨骏化解了。
太熙元年(290),晋武帝病危,可是在旁侍候的只有杨骏一个人。原来,杨骏早已在武帝身边安置了自己的心腹,又不许其他大臣侍疾左右。其时,司马亮尚未动身离京,头脑尚清醒的武帝下诏让司马亮与杨骏共同辅政。可是杨骏却擅自藏匿了诏书,又指使自己的女儿杨皇后乘武帝迷乱时,奏请以杨骏辅政,随即用武帝的名义口授诏书,以杨骏为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并且催逼司马亮离京。而武帝此时已奄奄一息,说不出话来了。不多久,晋武帝病死于含章殿,庙号世祖。
评:晋武帝当政之时,他的父、祖已为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统一已呈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之势。但武帝不失时机地毅然作出平定东吴的决策,使东汉末年以来的纷争割裂局面得以结束,其功不可没。然而,晋武帝的骄奢淫乐、分封宗室等作为,以及优柔寡断、临机不决的弱点,又直接酿成了“八王之乱”,终使西晋的统一局面昙花一现。真可谓成也武帝,败也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