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起兮:秦汉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乐舞寖盛”:审美活剧在荆歌楚舞中拉开帷幕

荆歌楚舞是秦汉之际审美文化的典范形式之一。

项羽和刘邦是秦汉之际荆歌楚舞发展中最早见于记载的“表演”者,是需要最先提到的两个有意味的文化符号。

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的各路大军围困于垓下。在兵少粮尽、大势已去的绝境中,项羽对着他的虞美人慷慨悲歌,唱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曾经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项羽,如今已是英雄末路,四面楚歌。面对连他心爱的虞妃都保不住的悲剧命运,项羽只能徒唤奈何!这曲《垓下歌》,真切地抒发了其内在的深切悲哀和痛苦。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平定了淮南王黥布的叛乱后返回京都,路过故乡沛(今江苏沛县)时,在沛宫召请故人父老诸母子弟一起饮宴庆贺。当酒喝到兴头时,刘邦离席,击筑起舞。他一边跳舞,一边高歌他自作的《大风歌》,并令在场的儿童们都跟着唱: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统天下的胜利感,荣归故里的自豪感,安邦定国的紧迫感,求贤若渴的焦虑感等等,这一切郁积心中的复杂情感,皆在铿锵有力的高歌狂舞中宣泄出来,使在场者无不动容,连刘邦本人也在慷慨抒怀的激动中难以自抑,潸然泪下。

刘邦死后,汉惠帝将沛宫辟为高祖庙,《大风歌》成了祭祀高祖刘邦的“雅”乐舞,而当年跟刘邦一起演唱《大风歌》的120名儿童也被召来,专门从事这一“雅”乐舞的演唱。若有空缺,随时补足。此后遂成高祖祭祀之定制。

《史记》中的这两段记载,对我们今天的阅读而言意味着什么?它似乎是那一时代审美文化活剧的一次彩排,一种预演,一场序幕。这种亦歌亦舞的形式,娱人耳目,荡人心魄。它创造了秦汉之际一种特有的抒情表意形式,传达着这一时代雄健奔放的人格气概和真率自然的人性风采,显露着秦汉风尚的独有状貌和楚荆习俗的特殊魅力,表征着南风北渐的文化新变和以俗为雅的艺术新声。总而言之,它意味着,一场恢弘浩大的审美文化历史活剧已在荆歌楚舞中拉开了帷幕。

《乐府诗集》卷五十二云:“自汉以后,乐舞寖盛”,此话极是。当然这并不是说,汉以前没有乐舞。只是随着秦汉之际楚人的大举北上,“大一统”的汉代帝国确实迎来了一个以“楚声”“楚舞”为代表的乐舞文化新时代。这是一个在中国审美文化史上少见的充满活力和激情的,甚至还带点蛮野味道的乐舞时代。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个空前繁盛的乐舞时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