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一擦镜子,照见童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清明节

童年感知春天的气息要到清明节,一夜春风把大地吹成了绿色,百草舒展着从泥土中钻了出来,树枝上也爆出了新芽。天气变得暖洋洋的,孩子们脱下了裹在身上的厚厚冬装,人变得轻松了许多,尤其双脚像要飞了起来,一步似两步一般。

“要去上坟了。”

清明节上坟这是传统的习俗,这一节日对小孩充满着诱惑,因为坟墓在小孩头脑中是鬼魂、妖怪、狐仙出没的地方,是小人书的鬼故事中常提到的场景。这种地方一年中只去一次,去之前总希望这次能看到什么,非常兴奋,但又怕真的碰到鬼,心里还是有些紧张。小孩之间还要鬼兮兮地乱说一气,挤眉弄眼神道道的。

大人们忙着做准备工作,有的烧三荤三素,有的采购糕点水果,有的把拜垫、蜡烛、清香、酒具、酒等归拢放好,家里忙忙碌碌。孩子们能插得上手的,就是帮着做纸元宝。待到做了,孩子会问:“这是做给什么人的?有什么用?”大人会说:“是给你太爷爷、太奶奶用的。多做点,老祖宗有了许多钞票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孩子说:“他用元宝到那里可以去买糖吃吗?”大人回答:“别瞎七搭八(别乱说)。”

白天胡猜乱想,到了夜里就会做些怪梦,见到鬼了,拼命地逃,嘴里还会不停乱叫,还把被子踢到地上。梦里累了,到了天亮就不肯起床。“起来了!今天要上坟的!”耳边听到了大人的叫喊声。

上坟要坐车到郊外,渐渐远离了城市,青山、绿水、田野、粉墙、黛瓦占满眼睛,乡下的景色真如画一般。田野里一片花的世界:有黄色的油菜花,有紫色的蚕豆花,有粉红色的桃花,有白色的梨花,一朵朵、一片片镶嵌在明媚的春光里。花香和新鲜的空气扑鼻而来,用力猛猛地吸一口,舒畅从鼻腔迅速扩展到全身。这种从视觉上到嗅觉上的感受,由于强烈的反差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乡下穷,但漂亮!

走到山脚下先找到坟亲(负责打理坟茔的亲戚)家,农村的院落和城市不一样,门前一片青砖,晒场几只芦花鸡,见有人走来闪到一边,大人进门与坟亲打招呼,然后跟着坟亲上山。

坟亲肩上掮一把铁铲,上面挂一只铁桶走在前面,一行人跟着上山,手里举着纸幡,也有提着竹箱的(里面放供品的),也有拎元宝袋的,一支队伍缓缓地前进。山道弯弯曲曲,两边灌木丛冒出来的绿色嫩叶郁郁葱葱,盛开的杜鹃花红艳艳,哪里有鬼啊?山下远处的房子慢慢变小。“嗖嗖嗖……四脚蛇!”“在哪里?”一会儿就不见踪影。找寻中视线碰到了山坡隆起的土墩,圆顶上一簇青草,坟墓!心紧了一下,原来的轻松感一扫而空。

坟墓越来越多,太爷爷、太奶奶的坟墓找到了,碑上刻着名字。大人弯下腰拔掉墓地周围的一些草,坟亲用铲掘一块带草的小土堆放在坟头上,接下来就是上香、磕头、敬酒,孩子学着大人磕了头,然后把带来的元宝在铁桶里烧化了。

看着火光暗淡下来……“为什么要扫墓?人为什么要死?”孩子不知人要死,更不懂对先辈的怀念,当然还没体会到亲人离别的心痛、思念中的感恩与自责的纠结,更谈不上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孩子喜欢问,但正确答案只有长大后才会知晓。现在就让他们无忧无虑地高兴去吧。

扫好墓下山又回到坟亲家,客堂里大人边吃茶边坐着和乡下人拉家常,顺手给了看坟钱,孩子由乡下孩子带到后屋去,看真正的小白兔、羊妈妈、猪猡猡(羊与猪的江南方言)了。

清明节前后学校也要扫墓。学校带学生扫的是烈士墓,要一天时间。家长会隔夜煮两只鸡蛋,买些雪片糕或饼干,家境好的还会买些糖果零食,再准备一个水壶放些冷开水,没有水壶还可以向隔壁邻居借,再没有就用玻璃瓶代替。

扫墓的队伍两人一排,一班一队,一个学校的队伍像一条长龙。走在前头第一位、第二位的是全校力气最大、个子最高的两位同学,分别举着校旗和少先队队旗,他俩挺胸凸肚显得特别神气,后面有两位同学抬着花圈,紧跟有一组吹号手与队鼓手,队伍的一边带队的老师时不时地喊着一二一、左右左,或吹着哨子,有时还会让同学们唱歌。路上还会遇到其他学校的队伍,几条长龙浩浩荡荡的。同学们会自然地相互攀比着,谁的旗大、谁的花圈好看,队伍尾的同学们会在老师不注意的情况下偷偷地吃零食或交换着吃食,瞬间步伐显得松散零乱,队伍形状也像晃来晃去的尾巴。

烈士墓在惠山脚下,墓园建筑显得庄严静穆,纪念碑高大耸立,扫墓仪式在敬礼和诵读声、鼓乐声、国歌声中进行,严肃认真的气氛在墓群中弥漫回荡。

扫完墓后老师让同学们自行组队爬惠山,老师也参与。惠山又高又大,挡在眼前,爬这么一座山对小孩来讲也不容易,但没有谁退缩说不去,惠山与土堆在头脑中是一样的,因为这都是玩儿。“上上上”,心里的冲锋号已吹响,大家个个争先恐后。

爬到山顶心怦怦乱跳,嘴大口喘着气,“胜利了!”非常兴奋!望着山下,似带子一样的公路上,蚕豆般的汽车像虫子一样向前移动,尝试着伸出手去抓住它,呵呵,太远了。山下密密麻麻火柴盒般的小房子,眼睛搜索了好大一会儿,然后说看这是你的家,那是我的家。

春季雨水多,山涧水也大,哗啦哗啦的流水声伴随着下山的脚步,在山凹里水会停下来积成一个个小潭,周边被水冲圆的大石块是息脚的好地方,同学们在水边洗洗手、洗洗脸,一股清凉让人精神一振,有些开始翻吃书包里的零食,有些在戏水。

“有咸婆婆!”咸婆婆就是蝌蚪,成群成群的黑色蝌蚪,晃着尾巴在小潭中游动又顺着山涧水往山下走,吸引着同学们围了过去,而后纷纷下手去抓,抓住了就放在瓶中或水壶中。小蝌蚪是孩子们最大的收获,它是春天,它是大山,是不要钱的宝贝。

带着蝌蚪,带着汗水,带着疲惫,拖着双脚走回了家。“回来了”,孩子们来不及先应和大人的问候,急着给小蝌蚪安窝,找一个水果瓶或旧盆子放些水,然后把蝌蚪放进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蝌蚪慢慢地长出两条腿,后来又长出两条腿,尾巴变短了,尾巴变没了!变成了小青蛙。它给孩子带来了无限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