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性别失衡与大龄未婚男性生存状况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数据与方法

一 资料来源

(一)统计数据

本书的统计数据均来自二手资料,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普查、专项抽样调查资料以及统计部门或相关部门在统计网站上发布的数据资料;二是已有研究成果中的数据资料。

(二)调查数据

本书的调查数据来自本课题组于2015年7月在ZG县进行的“农村男性生活质量”调查。ZG县位于湖北省西部,由于早年的性别失衡和高人口流动率而产生严重的婚姻挤压,相当规模的大龄未婚男性集中出现在ZG县农村地区,这些特征符合研究大龄未婚男性问题的要求,在该县进行调查对研究大龄未婚男性问题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数据资料的收集主要采用结构式问卷,实地调查包括试调查和正式调查两个环节。

试调查(样本规模40~60人)包括个访(样本规模10~20人)和组访(3~4次,每次10人左右),根据年龄和婚姻状况对农村男性进行细分,在各类别中选取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访谈,然后据此完善相关指标的操作化和问卷设计。

正式调查包括问卷调查(预计样本规模1000个)、小组访谈(3~4次,每次7~10人)和个人访谈(20人次左右)。本书主要使用问卷调查收集到的数据资料,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经济、社会保障等方面,从整体上考察了大龄未婚男性的生存状况。调查采用多段抽样,在ZG县下辖的12个乡镇186个行政村中抽取30个村,调查村中所有居家的28周岁及以上的未婚男性;为进行比较研究,再在每个村中利用随机数表分别抽取相同数量的28周岁及以上的非未婚农村男性(未婚男性与其他婚姻类型男性的数量之比为1∶1),当调查对象因无能力接受调查、多次拒访等原因而无法完成调查时,进行替补抽样补足样本。本次调查共计发放927份问卷,整理剔除废卷后,得到有效问卷874份,有效回收率约为94.3%。其中大龄未婚男性样本410个,已婚男性样本464个,分别占总体有效样本的46.9%、53.1%。

二 分析方法

(一)人口学方法

本书采用的人口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人口学领域最基础的时期分析和队列分析方法,使用的分析工具包括人口学中的相关人口统计指标、生命表技术、人口数理模型以及人口的因素分解与预测方法等。

具体而言,相关人口统计指标(如出生人口性别比、总人口性别比、30岁及以上单身人口性别比等)主要用于初步梳理和分析中国人口性别失衡的历史和现状。生命表技术是贯穿全书的最核心的分析方法,男性多递减生命表(综合考虑初婚和死亡因素)主要用于中国大龄未婚男性的婚姻挤压模式一节,从时期和队列的角度对比研究现阶段中国男性的成婚水平、概率、进度,总结其变动模式,分析相关时期指标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将生命表应用研究中的统计推断方法拓展至多递减初婚表,主要使用男性多递减初婚表中的重要指标提出定量化、动态化的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的年龄测度依据。此外,生命表的相关指标(存活比例、平均期望余年)以及由此计算的衡量寿命不均等的指标——死亡年龄标准差主要用于对大龄未婚男性进行生存分析,探究其死亡规律。“大龄未婚男性与其父母的家庭生命周期”一节将生命表技术与概率分析相结合,测度大龄未婚男性家庭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长度。人口数理模型主要包括死亡率模型,用于死亡率基础数据的修正。人口的因素分解和预测方法则主要用于探究我国人口性别结构的演变与未来的发展状况。

(二)统计学方法

本书主要运用常规统计分析方法和一些高级统计分析方法,包括交叉表法、路径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序次Logistic回归等。首先,使用交叉表法描述大龄未婚男性的个体特征、居住状况、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状况,全面分析大龄未婚男性的生存现状;其次,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来比较大龄未婚男性与初婚男性在个体特征和居住状况上的差异。运用路径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序次Logistic回归分析教育对大龄未婚男性健康状况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教育影响大龄未婚男性健康的中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