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夯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经济基础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判断,国家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大对脱贫攻坚、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先后制定出台了有关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生态产业、实体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这为陇西加快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陇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之以恒地贯彻落实好“十三五”规划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重大举措,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质量效益相协调、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相统一,确保陇西县“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一)以推进产业扶贫为关键,着力提高脱贫攻坚质量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紧盯“两不愁、三保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瞄准深度贫困聚焦发力,每年减少贫困人口2.69万人以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1.因地制宜强措施兴产业
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做优做精特色农产品。结合农村“三变”改革,扶持壮大扶贫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及电商实体等经营主体,通过建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帮助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
2.多措并举打基础补弱项
大力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确保2019年实现自然村通硬化路,扩大供水管网覆盖面和自来水入户率。
3.分类施策抓统筹惠民生
严格落实政策保障,统筹解决资源不均衡问题,尽最大可能满足贫困群众上学、就医、住房等基本民生保障需求。
4.因势利导结穷亲帮穷户
制定落实精神扶贫实施方案,补齐“精神短板”。通过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方式,将帮扶措施与贫困群众参与挂钩,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二)以投资拉动为引擎,着力提高项目建设水平
充分发挥投资拉动作用,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稳增长的重要举措,力促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1.扩大合理有效投资
把促投资和补短板深度结合起来,把握好投资方向和重点,围绕推进脱贫攻坚、补齐产业短板、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共享经济等方面,催生优质供给,着力提升投资质量和效率。
2.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领域。充实完善PPP项目库,对已建成运营且效益较好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PPP方式,向社会资本转让项目所有权、收益权,政府再将转让收益投入补短板项目,形成良性投资循环。
3.优化完善项目管理
全面推行投资项目在线审批流程,探索运用“容缺受理”“模拟审批”等方式,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加快项目前期进度。
4.抓好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细化分解“十三五”后三年项目,提前开展兰州至天水城际铁路陇西段、陇西通用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项目及早落地实施。积极推进西北铝特种行业铝合金材料产业化、陇西县中医药文化博览馆及会展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
(三)以推进绿色发展为根本,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优势产业链培育发展行动,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医药加工、铝冶炼及加工、装备制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化工建材和新型包装业等支柱产业。
1.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推进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中成药新产品、中药制剂、配方颗粒、饮片加工和养生健康产品研发。完善中药材仓储、流通、销售体系,建立中药材流通追溯制度,把陇西建成西部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现代中医药产业中心。深入推进马铃薯主食化战略,加快实施以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为重点的精深加工项目,提升仓储物流、质量检测、科技研发水平。
2.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以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循环农业等领域为重点的生态产业发展,培育一批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3.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支持铝加工企业实行铝电联营,进一步提高冶炼加工技术水平,向高端合金和深加工产品延伸发展。
(四)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围绕打造甘肃省东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提升文化内涵,完善配套功能,全力构建城区和城镇协调发展新格局。
1.加快构建交通网络
积极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的通达性和便捷度。
2.加快特色小镇建设
深化产城融合发展,充分发挥首阳镇等特色小镇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功能叠加、城镇产业互动等方面的优势。
3.着力优化城区功能
围绕完善服务功能,实施天然气管线建设工程,加快城区垃圾收运系统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围绕城市发展空间,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4.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依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区建设,实施一批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示范带动农业新业态发展。
(五)以加强生态环境为支撑,着力推动生态文明迈上新台阶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1.加快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大力发展低碳型、低成本型、低消耗型和高质量型、高科技型、高开放型的绿色生态产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2.推进低碳循环发展
积极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研究制定加快节能减排的激励政策,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和目标约束机制。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推进工作。
3.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着力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努力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目标。抓好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建设,实施引洮水高效利用工程,推进城区面山通道生态供水工程建设。加强环境问题治理工作,扎实推进自然保护区和林业生态问题整改。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充分发挥制度的引导、规制、激励、约束等功能,规范各类开发、利用和保护行为,让保护者受益、让损害者受罚。基本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六)以推进创新驱动为先导,着力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实现经济和科技发展良性循环。
1.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平台
鼓励扶持“双创”“众创”“众筹”“众扶”等新型创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2.加大科技成果转化
紧紧围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设施农业、农机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领域,探索运用“科研单位+合作社+基地+农户”、“科研单位+企业(协会)+农户”以及技术转让、联合开发等多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成长,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培育创新型人才队伍
完善人才科学评价机制,营造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实施工业经济、特色产业、数据信息、教育文化等领域高端人才引进、紧缺型人才培育计划。
4.促进共享经济优化发展
在生产、科研设备分享等领域支持和引导一批共享经济示范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和创业者共享各类科技创新资源与服务。
(七)以改善发展环境为前提,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用改革的手段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深化“放管服”改革
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和大数据,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坚决把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放足、放到位,把该政府管的事管好、管到位。全面推行“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改革,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必须到现场办的也要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2.激发和释放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
扎实推进“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全面落实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政策,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出台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的政策措施,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3.推进农村改革
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巩固农村现有基本经营制度,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促进农村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八)以增强群众幸福感为核心,着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民生支出力度,着力补齐民生短板,进一步提升民生福祉。
1.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扎实推进国家级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工作。繁荣文化事业,推进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启动实施教育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支持陇西一中打造省级名校。
3.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加快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步伐,增加群众医改获得感。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加强综合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加快残疾人康复和托养中心建设,提升残疾人保障和服务水平。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优先保障困难群体基本住房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