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 本书结构安排
本书包括导论在内一共八章,各章主要内容安排见图1-1。
图1-1 本书逻辑结构图示(导论和结论除外)
第一章是本书的导论。导论的主要任务有四个:交代本书的问题意识;梳理并反思学界已有的关于城市化研究的成果;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阶层流动的视角,以农民家庭为基本分析单元,建构一个发展型半城市化的研究框架;介绍本书的研究方法和田野工作。
第二章的主要任务是在当前的社会结构下剖析农民城市化的动力和目标及农民家庭为实现该目标而形成的家庭发展秩序,并结合楚市农民城市化实践的经验进行系统的描述和分析。本章将首先从经济机会、社会生活、公共资源和现代物质文化等方面全方位阐释楚市农民的农村生活遭遇,并从经验层面解析中国农民城市化的动力和目标,即城市中间阶层的生活方式;其次,本研究在经验分析中发现,农民家庭在实现城市化目标时,呈现以年轻人发展、中年人支撑和老年人自养为内容的家庭发展秩序。
第三章的主要任务是在经验层面呈现楚市农民城市化实践所具有的就近半城市化特征。本研究以“缓冲带”的概念和家庭发展代际秩序的内在要求分别从结构和个体能动层面来回应这种就近的城市化在集聚经济学路径下存在的悖论,将这一“悖论”合理化,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论证,由此结合家庭发展秩序来论证半城市化状态存在的合理性。
第四章的主要任务是在对楚市农民城市化实现路径进行经验分析的基础之上,引入阶层分析的相关理论,并建构一个农民家庭在城市化过程中面对的区域性社会阶层结构图式。分析发现,农民家庭的城市化是从“底层有产者”跻身到半边缘中小城市的“三重中间位置”的向上阶层流动的实践。该阶层实践的核心在于避免沦为“城市底层无产者”,笔者将其称为农民家庭在阶层实践过程中的阶层规避,这种规避有助于农民家庭在快速变迁的当前社会中保障个体和家庭安全。
第五章的任务是揭示半城市化的发展性意涵。首先从家庭视阈论证家庭发展秩序结构下半城市化状态的不可回避,而就近的半城市化将对拆分的家庭再生产产生极大的时空弥合意义,并以此回应从道德制高点出发的“三留守”问题。其次,从村庄视阈出发,揭示一个农民城市化—农业去过密化—农民阶层流动资本增量—农民城市化进一步发生的良性循环,并从自发流转的土地要素配置的实际经验对这一循环进行论证。再次,从城市视阈论证就近半城市化之于缓和城市等级体系二元结构张力的重要意义,其重要依据在于就近半城市化过程对中小城市的三种不同方式的资本刺激,即以代际支持的方式从农村引入的直接经济资本、以务工工资的形式从发达大中城市引入的直接经济资本以及以人口集聚的方式注入的劳动力资本。最后,从整体视阈论证半城市化的发展性意涵表现为农民城市化在有质有量地持续向前推进,并且在此过程中半城市化状态赋予农民避免沦为城市底层无产者的弹性空间,成为快速变迁社会的安全阀。
第六章的主要任务,首先,探索半城市化状态得以维持的制度资源,分别从家庭、社会和国家三个不同的维度剖析半城市化状态何以可能的制度资源。其次,以农民家庭对不同维度的制度资源使用的差异性呈现的与农村不同的关联形态,将农民的半城市化状态分为托举型、减负型、后路型和脱钩型四种具体类型。最后,论证半城市化是当前避免沦为城市底层无产者的个体安全,通过国家层面的制度资源上升为社会安全的制度化路径,并重点通过后路型半城市化论证国家制度资源的优势。
第七章的主要任务是对当前农民就近半城市化遭遇的政策困境进行解读,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是政府倡导的工商资本下乡对自发土地要素配置秩序的瓦解,这对村庄视阈中推动城市化发展的良性循环造成冲击。其次是不对耕者和非耕者加以区别而一刀切地强调农民的土地权利造成两种后果土地承包权甚至是经营权退出困难;户籍“非转农”增加而“农转非”滞后在农民城市化背景下的悖论。最后,提出“耕者有其田”、在当前家庭发展秩序下有针对性地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引导发达大城市剩余资本有序迁往中西部中小城市等政策建议。
第八章是本书的结论部分,主要有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对本书的五个重点议题进行梳理,包括农民城市化的动力如何在当前的社会结构下产生以及农民家庭将以怎样的方式应对以向上阶层流动为目标的城市化压力,即本书的第二章;如何从目标、特征和制度路径等方面全方位地理解农民家庭就近半城市化现象及其合理性,即本书的第三章和第六章;如何从理论上把握农民家庭半城市化实践,并提出更有学术价值的理论命题,即本书的第四章;从家庭、村庄、城市和整体视阈等多个维度揭示半城市化的发展性意涵,即本书的第五章;最后就半城市化遭遇的政策困境进行政策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即本书的第七章。第二个任务是,提出农民城市化经验研究和政策研究可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1]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司,《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2016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2016-4-15,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605/t20160526_1361050. html。
[2]参见中国政府网新型城镇化专题,http://www.gov.cn/zhuanti/xxczh/。
[3]正如贝利在其经典著作《比较城市化》中所言:“20世纪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通过对世界不同部分的比较,使我深信,尽管城市化存在很多共性,但可以肯定不会只有一种,而是有多重路径,各自的成因及相应的后果不同。”因此,必须构建新的理论框架来应对不同政治社会背景下的城市化过程研究。
[4]1亿农民工说的是2003年的时候,而不是现在,据华生在《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一书第65页所说,现在已经有2.5亿农民工了。
[5]半城市化概念有两个不同的内涵,一是以贾若祥、郑艳婷等为代表的针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农村工业化现象而指出的“似城非城”的过渡性地域类型;二是以王春光为代表的针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指出的农业转移人口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的状态。本书使用“半城市化”概念时将引入农民家庭这一分析单元,进一步丰富以王春光为代表所提出的“半城市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