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报告(201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总体分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覆盖了三大产业的十九个行业,本节分别从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存量、境内投资者、境外企业及相关区域等不同的角度,描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的总体情况,并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特征进行梳理。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情况概述

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会涉及一些关键要素,包括投资规模(流量与存量)、投资活动参与者(境内投资者与境外企业)、投资流向(区域与行业)。针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情况,以下将从投资的流量、存量、境内投资者、境外企业及区域等不同角度进行阐述。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行业分布

据《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相关统计,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在三大产业中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流向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流量达488.46亿美元,占总流量的65.43%;流向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及建筑业)的流量为250.11亿美元,占总流量的33.50%;而流向第一产业(即农、林、牧、渔业)的流量仅为7.98亿美元,占总流量的1.07%(见图3—1)。

图3—1 2011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比的产业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同时,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流量方面也存在较为明显的行业差异性,虽然几乎覆盖了所有行业,但2011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比在5%以上的行业仅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金融业5个行业,这5个行业集中了总流量的85.03%。其中属于第二产业的采矿业与制造业的流量占比之和为28.78%,属于第三产业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的流量占比之和为56.25%,超过了总流量的一半,突显出了服务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重要地位(见表3—1)。

表3—1 2011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流量占比及流量增幅的行业分布情况(按流量排序)

资料来源:根据《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在对不同行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变化方向及幅度不尽相同。2011年度流量上升幅度最大的行业为教育,高达904.00%;流量下降幅度最大的行业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其下降幅度为80.95%。在19个行业中,有12个行业2011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较2010年相比较是增长的,其他的7个行业存在不同幅度的下降。值得注意的是,流量占比排名前6位的重点行业中,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的流量增幅为正,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流量增幅为负。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行业分布

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体现的是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累积效应。与流量表现出了相似的特征,截至2011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也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其以3122.13亿美元占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73.50%,第二产业以1091.51亿美元占总存量的25.70%,而第一产业仅占总存量的0.80%,其存量为34.16亿美元(见图3—2)。

图3—2 2011年度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比的产业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同时,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在产业内部也存在行业差异。如表3—2所示,第三产业中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分列2011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排名的第一、二、四、六位,这4个行业的存量之和占总存量的66.88%;第二产业中的采矿业、制造业位于排名的第三、五位,二者的存量之和占总存量的22.12%。位于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排名前6位的各个行业的存量占比总计为89.00%,占据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大部分份额,属于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行业。

表3—2 2011年度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比与流量占比行业排名

资料来源:根据《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中国企业参与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已有数十年,由历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累计形成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结构比较稳定,相比而言,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结构则会有一定的年度变化,流量占比的行业排名与存量占比的行业排名情况基本相同,同时也存在细微的差异,比如金融业在流量占比中的排名较其在存量占比中的排名明显靠后(见表3—2)。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当年各行业的流量占比将对当年的存量占比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各行业当年的流量占比与上一年存量占比之间的差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的变化趋势。

(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境内投资者行业分布

2011年,中国共有13462家境内投资者参与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在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与存量的产业分布中,第三产业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流量占比和存量占比分别高达65.43%和73.50%。但在境内投资者的产业分布中,除第一产业占比3.48%外,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基本上是平分秋色,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等第二产业核心行业的境内投资者数量总计6718家,占总额的49.90%,略高于第三产业境内投资者的总量占比(见图3—3)。

图3—3 2011年度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境内投资者的产业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境内投资者中,制造业与批发和零售业的境内投资者占比较大,这两个行业集中了全部境内投资者的65.63%。其中,制造业的境内投资者有5749家,占总额的42.71%;批发和零售业的境内投资者有3085家,占总额的22.92%;其余行业的境内投资者均占较小比重,即使是流量占比与存量占比均较高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也仅以705家的数量占总额的5.24%(见表3—3)。

表3—3 2011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境内投资者的行业分布情况(按数量排序)

资料来源:根据《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境外企业行业分布

根据2011年度相关数据,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境外企业的产业格局中,第三产业的地位略高于第二产业,但并未像投资额的流量和存量的产业格局那样,占据70%左右的绝对优势地位。在全部17951家境外企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企业共计9601家,占总额的53.48%;属于第二产业的企业共计7590家,占总额的42.28%;第一产业共计760家境外企业,占总额的4.23%(见图3—4)。

图3—4 2011年度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境外企业的产业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境外企业数量排名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这三个行业的境外企业总数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境外企业总数的68.63%。其中,制造业的境外企业为5520家,占总额的30.75%;批发和零售业的境外企业为4550家,占总额的25.3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境外企业为2250家,占总额的12.53%;其余行业的境外企业的数量占比与这三个行业有较大差异(见表3—4)。

表3—4 2011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境外企业的行业分布情况(按数量排序)

资料来源:《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五)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业的区域特性

从2011年的情况来看,中国企业对主要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快速增长,有82%流向发展中国家(地区),其中有六成流向有避税港之称的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存量方面覆盖全球177个国家(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总数的72.36%,其中有七成分布在亚洲国家。中国企业对主要经济体的投资基本覆盖三大产业中的各个行业,但对某些行业的投资有其区域偏好。本报告根据《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披露的中国对主要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数据,整理出了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地区)(包括中国香港、欧盟、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东盟)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及存量分别占年度流量总额及存量总额的比重(见表3—5和表3—6)。

表3—5 2011年中国企业在主要投资地域对各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年度流量总额的百分比

注:《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仅列示了上述6个区域的部分行业的明细数据,其他区域各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与这6个区域部分行业的明细数据不可得。

资料来源:根据《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表3—6 2011年中国企业在主要投资地域对各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年度存量总额的百分比

注:《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仅列示了上述6个区域的部分行业的明细数据,其他区域各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与这6个区域部分行业的明细数据不可得。

资料来源:根据《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根据计算整理出的数据,2011年度中国企业对第一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东盟、欧盟以及俄罗斯,这三个区域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合计占比达到61.08%。同时通过对比各地区在第一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比及存量占比可以发现,2011年度中国企业还加大了对欧盟及东盟地区农、林、牧、渔业的投资。

第二产业中采矿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地均分布在自然资源较为丰裕的地区,除欧盟和澳大利亚外,还包括表格中未列示的其他国家,比如位于南美洲及非洲的国家。2011年超过50%的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流向中国香港,超过50%的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流向东盟地区。对建筑业的投资主要流向发展中国家(地区),包括非洲地区及东盟地区。

第三产业方面,2011年中国企业对中国香港地区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78.56%,但该行业2011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却仅有46.65%流向香港,有42.44%流向东盟,说明中国企业对该行业的投资正在向东盟地区倾斜。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的投资则仍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对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的商务服务业,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针对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因为这些区域在公司设置与税收方面有一些鼓励投资的政策,比如在这几个区域注册的公司,若没有当地的业务,均不用缴税。中国企业对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投资几乎全部流向中国香港,2011年中国香港吸纳了97.18%的该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使得2011年中国企业对该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99.18%均集中在中国香港地区。教育方面的投资较多地流向澳大利亚,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投资则集中在美国(见表3—6)。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特征

根据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情况,本报告进一步总结归纳了行业分布的几点特征,分别从产业、行业集群、个别行业切入。

(一)服务业仍为主要投资产业,第二产业占比上升

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和存量不断增长的过程中,三大产业的流量占比和存量占比也在发生着变化,但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无论是在流量方面还是在存量方面从未丧失绝对优势地位,其流量占比在近几年虽有较为明显的不规则波动,但其存量占比一直维持在70%左右,服务业仍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产业(参见图3—5)。

图3—5 2004—2011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产业分布

注:2004年、2005年缺失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相关数据。

资料来源:根据《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在2011年,流向第二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以92.19%的增幅增长至250.11亿美元,而流向第三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则降至488.46亿美元,下降幅度达11.61%,从而使得第二产业的流量及存量占比有明显的上升(参见图3—6)。

图3—6 2004—2011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产业分布

注:2004年、2005年缺失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相关数据。

资料来源:根据《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二)六大行业为重点投资行业,流量增幅存在差异

2011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流量以8.49%的增幅增长至746.54亿,分布在三大产业中的19个行业,其中采矿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六大行业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行业。从流量的角度看,这六大行业的流量总和占总流量的88.46%;从存量的角度看,89.00%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集中在这六个行业。其中服务行业居多,且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比和存量占比几乎为三分之一。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度这六大行业的流量增幅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三个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同比增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三个行业同比减少,表现出了当年对外直接投资行业选择方向的变化(见表3—7)。

表3—7 2011年度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重点行业的存量占比、流量占比及流量增幅(按存量占比排列)

资料来源:根据《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三)对制造业单项投资规模较小,投资较为低级

表3—8中总结了2011年度中国企业对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其中包括存量占比、流量占比、境内投资者占比、境外企业占比。由于采矿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所以虽然2011年采矿业的境内投资者与境外企业的占比均不高(3.48%和4.35%),但是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占比与流量占比还是较高的(15.77%和19.35%)。

表3—8 2011年度中国企业对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

注:“—”表示没有具体明细数据。

资料来源:根据《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另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制造业的境内投资者占总量的42.71%,境外企业中制造业占30.75%,但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分别占总量的9.43%和6.35%,投资主体的数量与投资规模比例失衡,反映出该行业的单项投资规模较小,投资较为低级,技术与资本密集度不高。

制造业作为核心行业,它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健康状况无论是对企业利益,还是对产业结构都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当境外制造业企业投资规模较小、投资水平较为低级时,便难以凭借生产规模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与竞争性进入壁垒,其商业模式极易被模仿被超越,同时缺乏技术研发、市场开拓与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资金实力,进而欠缺由技术专利、市场渠道、品牌效应凝聚而成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这些境外企业投资回报率偏低的同时时刻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另外,制造业是产业结构中的实体经济命脉,上游及下游各行业的发展均依赖于制造业,其中包括境内制造业企业和境外制造业企业,二者的经营与发展状况彼此牵制、相互影响,同时均会对上下游各行业境外企业的运营带来影响,从而影响产业结构变化。制造业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状况需要得到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