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传世之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蒋介石的寿礼

吴培文虽然跑了,日本鬼子并没有消停,他们多次来武官村威逼利诱村民交出宝物,有骨气的村民信守诺言,没有一个人自甘堕落,投靠日伪,大鼎就这样被武官村村民保护下来。抗战结束后,吴培文回到了武官村,当初参与挖鼎的这些人又开始合计怎样把鼎卖出去。

精美绝伦的司母戊大方鼎

1946年6月,当时的安阳县政府一位极有城府的“陈参议”觊觎宝物,他威逼吴培文等人把大鼎上交县政府。几次威逼不见成效,陈参议就勾结驻军强抢。当时出版的《民生报》载文说:7月11日夜,陈参议派队并得到驻军某部之协助,至该村掘至终夜,于天明12日早晨将古炉用大马车运县,存放古物保存委员会内。此文中“古炉”即武官村的大方鼎。

当时的古物保存委员会设在安阳市老城县东街4号的萧朝庙内,一时城内百姓争相参观,盛况空前。县政府还没捂热乎宝物,风声又传到了驻扎在新乡的国民党第31集团军司令长官王仲廉的耳中。时值蒋介石六十大寿在即,王仲廉正在发愁送什么礼物,得知此事,正中下怀!于是,王仲廉派专人专车把这个庞然大物运到了南京,作为寿礼献给了蒋介石。蒋介石观看大方鼎后感慨了一番,最后下令把它交给当时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当时的中央博物院的专家们接收了大方鼎,他们仔细研究了大鼎的所有细节:大方鼎整体通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4厘米,重达832.84千克。该鼎的化学成分为: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大方鼎呈长方形,有两个立耳(缺一耳),腹下连接四个中空的柱足,两耳外侧装饰一对虎嗜人纹,鼎的腹部装饰有饕餮纹等图案。鼎腹的内壁铸有“司母戊”三个字,考古专家们认为大鼎的全称是“司母戊大方鼎”,并认定它的所属朝代为商。直到此时,这个被村民称为“马槽鼎”的宝物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

专家推断:铸造司母戊大方鼎,需要的金属原料至少在1000千克以上,浇铸它必须有巨大的熔炉。在距今3200年以前的商代,这样巨大的宝鼎是怎么铸造的呢?《周礼·考工记》中有“金有六剂,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剂”的记载。研究发现,制造大方鼎的合金成分与古书的记载完全相符。

最让人吃惊的是,结构复杂的司母戊大方鼎,除双耳是先铸成后再嵌入鼎范之外,鼎身部分都是一次浇铸而成的。这种铸造工艺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标志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古代铸造青铜器用陶范。陶范就是模具。大方鼎的鼎身每面用2块外范,鼎身用4块内范,底用4块外范,每足用3块外范拼成,整个鼎共用28块陶范。

司母戊大方鼎不但反映了中国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水平,在世界青铜文化中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的庞大的体积和神秘的花纹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