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讲义(大学用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北魏末年的各族人民大起义

(一) 北魏末年的腐朽统治

孝文帝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削弱了鲜卑贵族的权力,使部分苞荫户从汉族大地主的控制之下解脱出来。但另一方面却又给予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若干利益。因而到孝文帝儿子的统治时期,北魏的政治便日趋腐朽,曾经一度有所抑制的贪污之风重又盛行起来。孝文帝的几个弟兄都身居高位,享有厚禄,拥有大量土地,还经营商业,过着非常奢侈豪华的生活。根据《洛阳伽蓝记》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这些鲜卑贵族的享乐是惊人的。皇帝为了麻痹人民又大力提倡佛教,花了不少钱,征发了大量人民来修建佛寺,这些佛寺聚集了大量的和尚。迁都以后北魏不断南征,因而人民的兵役、徭役负担极其沉重。此时又恢复了曾为孝文帝所废止的大斗、长尺。人民在沉重的剥削、压迫下,大约在均田制、三长制颁布二十年后重又失去土地,大部分人重新回到地主豪强门下成为苞荫户,还有一小部分人流入城市变成小商小贩,另有一部分人聚集在一起形成武装力量,举行小规模的起义。公元515年爆发了较大规模的大乘教起义,这是一次利用宗教组织形式的起义,为时两年才被镇压。

(二)军镇制度和府户的地位

北魏时期的边防军事力量相当强大,特别是为对付柔然和高车的北方边防军的力量更为强大。最初充当边防军的是拓跋族人,其地位比较高。当北魏征服了边境少数族后,也征发少数族人充当边防军。再后又将判处死刑的罪人,免死服役到边防当兵。于是边防军由三部分人组成:一为拓跋族人;二为被征服的少数族人;三为犯人。三种人的地位原来各有不同,不久以后便都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同等地位,受到将领们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他们没有兵饷,全由自己垦地自给,而所耕种的却又是最坏的土地(好地都为将领所占有)。在阶级分化的过程中,北魏政府又规定边防军世代为兵,不准读书,不准脱离本地,不准到外地做官。我们知道,边防军的拓跋族人与洛阳的鲜卑贵族同族,而两者的地位却异常悬殊,因而引起不满。被征服的少数族更力图反抗。总的说来,北方边境的府户(所有的边防军统称为府户,即属于军府的户,因为那里不设立州郡,所以非州郡户口)都对洛阳政权不满,终于公元522年爆发了以破六韩拔陵为首的六镇起义。

(三)大起义的爆发和发展

公元524年爆发了六镇起义。所谓六镇(在今内蒙古临河县以东至今赤城一条线上)就是边境上的六个军事据点,起义的实际上并不止六镇,这只不过是历史上的通称。关于六镇起义的经过,此处从略。北魏政府勾结了柔然,共同镇压了起义。但起义并没有结束。当统治者将几十万起义群众迁徙河北后,他们于公元525—528年在河北地区继续反抗,并吸引了大量的河北人民加入起义队伍。经过起义军内部的变化,最后统一为葛荣领导,声势浩大。这是一支声势最大的起义军。

当破六韩拔陵起义之后,关陇地区(现甘肃、陕西)的氐、羌等各族人民纷纷起来响应。这支起义队伍由羌人莫折念生领导。失败后,高平镇的起义军继续在关陇活动。这是起义的第二个区域。

起义的第三个区域在山东地区。在政府镇压河北起义军的过程中,大量的河北游民流入山东,于公元528年举起了义旗。领导者邢杲原是组织武装抗拒葛荣起义军的河间大族,他把这支反魏力量引导到土客民之间的斗争,改变了起义军的性质。

在声势浩大的起义军的打击下,北魏政权已面临着崩溃的危机,北魏军屡为义军所败。但是,起义军内部也存在不少问题:义军力量分散,三支起义队伍彼此没有联系,没有统一的指挥。各支义军内部又有复杂的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起义队伍包括各族人民,就是说民族关系很复杂,还有一部分是乘机混入起义队伍的统治阶级人物,因而阶级关系也很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义军常常发生内部冲突。河北的义军在葛荣领导下,对地方大族作了很大的妥协。我们知道,河北大族是有很大势力的,当起义爆发后,这些大族便组织武装,有的直接镇压起义,有的混入起义队伍。这些抗拒起义的地主武装被义军打败后,葛荣并没有消灭其势力,反而把他们拉入义军的队伍中来。如门阀地主李元忠组织武装抗拒义军进入赵郡,结果被俘。葛荣不但没有杀他,反而留在义军当将军。葛荣对大族的妥协政策必然会使义军遭致失败。因为在葛荣的妥协政策指导下,即使打败了大族的武装,也不能彻底消灭其势力。把他们拉进来以后,这些地主势力一有机会便会造反。与此同时,义军内部的民族隔阂也还存在,当义军进入河北后,少数族人民与河北人民之间便有民族隔阂。由于义军存在上述问题,终于失败。

(四)大起义的失败

六镇起义后,北魏政权走向崩溃,已无力镇压起义。它和东汉政权一样,所依靠的是大族豪强的武力。北魏政权所依靠的第二种势力是边境的少数族部落。为镇压六镇起义,北魏曾利用柔然的势力。住在山西忻县的契胡族酋长尔朱荣,从六镇起义爆发时起,就担任镇压起义的任务。当葛荣领导的起义军纵横河北时,他也领兵南下。然而尔朱荣并不是忠于北魏朝廷,他的真正目的既是为了扑灭起义火焰,也是为了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夺取政权。当他还未南下的时候,就搜罗了许多为义军所败的北魏残军,以扩大其力量。公元528年他以镇压义军为名统兵南下,占领洛阳,将当政的胡太后(此时皇帝已死)丢入黄河,杀死许多文武百官,另立傀儡皇帝。于是尔朱荣实际上掌握了政权。同年,尔朱荣派兵迎击葛荣,在河南安阳与进攻洛阳的葛荣军相遇。葛荣骄傲轻敌,对尔朱荣的力量估计不足,他吩咐部下每人拿一条绳子,准备打败了敌军后将他们捆起来。结果葛荣军为尔朱荣所败,葛荣被俘牺牲,河北起义被镇压,起义军馀众为尔朱荣收编。公元530—531年,关陇起义军也为尔朱荣的侄子所镇压。公元529年山东的邢杲亦被镇压。

以尔朱荣为首的统治集团于公元528—531年期间,篡夺了洛阳政权,镇压了起义。起义军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内部的民族关系、阶级关系很复杂。葛荣所领导的河北起义存在一些问题,其他地区的起义也有类似的情况。

(五)魏末人民大起义的作用

1.起义虽被镇压,但它沉重地打击了北魏政权,使北魏政权迅速崩溃。

2.尽管起义军与汉族人民之间存在着民族隔阂,但通过共同的斗争,隔阂正在消除。六镇起义是最后一批鲜卑人(包括鲜卑化的其他族人)进入中原,他们进入中原以后和氐、羌、匈奴人一样逐渐与汉族融合。所以说六镇起义对民族融合起了很大的作用。

3.尽管像葛荣这样的义军领袖对地主豪强缺乏警惕,给义军带来损失,但在起义的过程中确实打击了豪强大族,遂使北方的门阀制度衰落,大族势力有所削弱。

总之,六镇起义主要有三个作用,即打击了北魏的统治,推进了民族融合,打击了豪强大族的势力,打击了最腐朽的洛阳鲜卑贵族。尽管洛阳政权为尔朱荣所篡夺,但洛阳政权实力的削弱,乃至于崩溃确是义军的作用。这次起义为以后的民族大融合、门阀制度的扫除扫清了道路。因此说,六镇起义对历史发展起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