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金融发展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金融市场发展

2016年既是金融市场中各项制度市场化改革不断推出的一年,同时也是多种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的一年。总体来看,金融市场中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市场制度逐步完善,金融市场对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得以进一步发挥,但各子市场及不同子市场之间存在的矛盾或问题也日益显现。货币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率有所上行。股票成交量大幅增长,股价指数震荡下行,新三板市场发展迅猛;债券发行规模显著扩大,收益率曲线有所上移。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明显增强,外汇市场波幅扩大,外汇掉期和远期交易增长较快。保险市场保持快速发展,保险资金运用规模快速增长、资产配置结构不断优化,保险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互联网保险业务快速发展,市场格局稳中有变,多层次保险市场体系加快成型,保险市场核心基础设施建设得以推进。供需平稳增长、黄金价格先扬后抑、黄金交易规模大幅增长。期货交易量增长较快但交易额下降,期权市场平稳运行,利率衍生品交易活跃度明显上升。不过,我国金融市场仍存在一些问题,本章试图分析这些问题并给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一)货币市场

1.同业拆借市场

2016年同业拆借市场总体大幅上升。同业拆借累计成交95.91万亿元,同比增加49.37%,日均成交3821亿元,同比增长48.2%,增速比2015年低23个百分点。从图1-3-1可以看到,在2001—2012年间,同业拆借交易额持续增加,尤其是2007年后,同业拆借交易额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高达到94.82%,2013年同业拆借成交额下降23.95%,2014年小幅回调,近两年又重现大幅增长,并屡创历史新高。

从期限结构来看,市场交易仍主要集中于隔夜品种,拆借隔夜品种的成交量占总量的87.55%,比2015年上升3.46个百分点(各月成交额具体参见表1-3-1)。

图1-3-1 2001—2016年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交易额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si/116219/116319/3013637/3013645/in-dex.html。

表1-3-1 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交易期限分类统计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同图1-3-1。

1、2、4、9、10和12月份,同业拆借市场成交量较上月有所下降,其中,2月份同业拆借市场累计成交量下降14.35%,达到全年最低(4.9万亿元);其他月份成交量较上月都是增加的,其中3月份增加幅度最大,累计成交约7.47万亿元,较上月增长52.55%;交易品种仍以1天为主,1天品种共成交约83.98万亿元,占全部拆借成交量的87.55%。与2015年各月同比,除11月和12月外,2016年其他各月均呈大幅上涨态势,1—3月份同比增长率分别高达116.92%、147.77%和104.99%,月均增长63.50%(参见表1-3-2)。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经过短暂调整后,又回复到快速增长态势。

表1-3-2 2016年同业拆借市场成交情况

①IBO001:同业拆借市场中的隔夜品种,占比指隔夜品种占同业拆借总成交量的比重。

资料来源:同图1-3-1。

2016年,同业拆借利率呈平稳上升态势。从全年来看,12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是2.44%,为年内最高水平,2月和3月均达到2.09%的年内最低水平(参见图1-3-2)。从全年来看,随着资金需求呈平稳增长态势,同业拆借利率也呈缓慢上升态势,由1月份的2.11%上升到12月份的2.44%,前5个月基本持平,后7个月缓慢增长。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与同业拆借加权利率全年走势极为同步,也从侧面反映全年资金需求状况。

2.回购市场

2016年,回购市场与同业拆借市场类似,交易量大幅增长(参见图1-3-3和表1-3-3)。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累计成交568.27万亿元,同比增长31.42%,日均成交2.4万亿元,增速比2015年低74.5个百分点。3月、5—8月和11月份出现增长态势,其中,3月份成交额为50.89万亿元,较上月增长58.15%,为年内单月最高增长率。其他月份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从期限结构来看,回购市场交易仍主要集中于隔夜品种,回购隔夜品种的成交占总量的85.54%,比2015年略有上升。交易所债券回购累计成交2.6万亿元,同比增长82.2%。

图1-3-2 2011—2016年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和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资料来源:同图1-3-1。

图1-3-3 2001—2016年我国银行间市场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额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si/116219/116319/3013637/3013645/in-dex.html。

表1-3-3 全国银行间市场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期限分类统计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同图1-3-3。

2016年,货币市场利率呈小幅波动上升趋势。7天回购移动平均利率在1—10月份相对较为平稳,11—12月波动增大,12月22日的7天回购移动平均利率达到3.51%的年内最高水平;3月14日,7天回购移动平均利率达到2.35%的年内最低水平,全年波幅为1.16%,全年均值为2.54%(参见图1-3-4)。7天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的走势与7天回购移动平均利率的走势基本一致。

图1-3-4 2016年7天回购移动平均利率

资料来源:WIND资讯。

从机构融资情况来看(参见表1-3-4),2016年货币市场融出、融入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中资大型银行依然是回购市场和拆借市场上的资金融出方,交易量小幅增长,同比增长5.85%。2016年,大型银行累计净融出资金219.06万亿元,同比多融出12.10万亿元。其中,在回购市场上,大型银行的净融出资金增加6.76万亿元,同比增长3.59%;在同业拆借市场上,净融出资金增加5.34万亿元,同比增长29.00%。二是中资中小型银行在拆借和回购市场上的资金融入量增加,全年净融入37.60万亿元;在回购市场上,中小型银行仍为资金需求者,全年回购融入资金35.62万亿元,同比减少42.54%;在同业拆借市场上,中小型银行由资金净融出方变为资金需求者,全年拆借融入资金1.98万亿元。三是保险业机构自第三季度以来由资金融入方转为资金供给方。四是证券机构全年融入资金同比增加66.59万亿元,同比增长41.2%。五是外资银行净融入资金大幅下降,全年外资银行净融入7.04万亿元,同比下降47.58%。六是其他金融机构及产品净融入110.96万亿元,同比增长40.71%。

表1-3-4 2015—2016年金融机构回购、同业拆借资金净融出、净融入情况 单位:亿元

注:(1)中资大型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2)中资中小型银行包括招商银行等17家中型银行、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3)证券业机构包括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4)保险业机构包括保险公司和企业年金;(5)其他金融机构及产品包括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社保基金、基金、理财产品、信托计划、其他投资产品等,其中部分金融机构和产品未参与同业拆借市场;(6)负号表示净融出,正号表示净融入。资料来源: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3.票据市场

2016年对于票据市场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年初风险事件频发,监管部门加强监管,监管新政纷纷出台,外部检查、内部自查接连不断,加之受经济增速放缓和金融行业“去杠杆”等因素的影响,票据市场交易略有回落,但总体仍保持平稳发展。12月8日上海票据交易所正式开业,标志着票据市场进入标准化场内交易的新篇章。资产证券化初步尝试,资产管理蓬勃发展,票据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

票据承兑业务有所下降。2016年,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18.1万亿元,同比下降19.3%;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为9.0万亿元,同比下降13.3%。年初票据承兑余额小幅增长,2月末达到10.9万亿元,之后承兑余额逐月下降,年末比年初下降1.4万亿元。从行业结构看,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仍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从企业结构看,由中小型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约占总量的2/3。

票据市场融资增长放缓。2016年,金融机构累计贴现84.5万亿元,同比下降17.2%;期末贴现余额5.5万亿元,同比增长19.6%。票据融资增长放缓,年末比年初增加8946亿元,同比少增7684亿元。期末票据融资余额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5.1%,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参见表1-3-5和图1-3-5)。

表1-3-5 2015—2016年票据融资与各项贷款总额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表》,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si/116219/116319/2161324/2161344/index.html。

图1-3-5 2016年票据融资占各项贷款的比重变化

资料来源:同表1-3-5。

票据市场利率走势整体虽然呈现稳中趋降的走势,但年初和年末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却有所走高(参见图1-3-6)。2016年,货币政策总体保持稳健,一改前期多次降准降息的刺激方式,但仍通过“MLF+逆回购”公开市场操作模式向市场累计注入约2万亿元流动性,维持市场资金面相对宽松。票据利率自年初春节高点一路走低,往年在季末、月末等信贷重要时点会明显起伏的现象也已然不明显,票据资金化趋势越来越显著,票据利率波动较大的两个时间段分别为春节前和年末,春节前备付金等导致市场资金稀缺,年末债券市场出现“钱荒2.0”,二者也均为资金因素。

图1-3-6 2016年直贴利率和转贴利率走势

资料来源:WIND资讯。

票据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2016年,面对传统票据业务模式经营利差不断收窄、风险事件频发以及监管趋严的现实情况,各类经营机构积极探索票据业务创新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纸票电子化取得历史性突破。12月8日由中国人民银行筹建的具有全国性质的上海票据交易所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票据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票据业务迈入全面电子化、参与主体多元化和交易集中化的新时代,必将对中国票据市场、货币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京津冀协同票据交易中心、武汉票据交易中心、前海票交平台等区域性、地方性交易平台纷纷成立,为纸票电子化和票据标准化添砖加瓦。二是票据资产证券化(ABS)初步尝试。3月29日,全国首单基于票据收益权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华泰资管—江苏银行“融元1号专项资产支持计划”成功发行,标志着中国票据业务“证券化”之门正式开启。此外,票据资产管理等产品不断趋于成熟并创新发展。

(二)资本市场

1.股票市场

(1)沪深股票指数震荡下行

2016年年初,沪深两市股票指数受熔断机制的影响,分别从1月6日年内最高点3361.84点和11724.88点,下降到1月28日年内最低点2655.66点和9082.59点,跌幅分别为21.00%和22.54%。之后,股票指数开始逐步回升,到年末又出现小幅下降(参见图1-3-7)。2016年年末,上证综合指数收于3103.64点,与2015年年底的3539.18点相比,下跌12.31%。年末深成指数收于10177.14点,与2015年年底的12664.89点相比,下跌19.64%%。与主板市场类似,深交所创业板指数由年初1月4日年内最高点2491.24点下跌至2月29日年内最低点1880.15点,年末收于1962.06点,比2015年年底的2714.05点下跌27.7%。三板做市指数由年初1月6日年内最高点1411.18点一路下跌至9月1日年内最低点1075.94点,年末收于1112.11点,比2015年年底的1438点下跌22.66%(参见图1-3-8)。总体而言,我国股票市场主要指数全年走势是震荡下行。

图1-3-7 2016年沪深股市走势

资料来源:WIND资讯。

(2)股票市场成交额同比下降

2016年,我国股市累计成交量和累计成交金额分别为94201.17亿股和1267262.64亿元,日均成交5193.69亿元,同比下降0.52%,日均成交386.07亿股,同比下降0.52%;分月来看,我国股市累计成交量和成交金额在3、6、7、11月份快速上涨,在1—2、4—5、8—9和12月份震荡下跌(参见表1-3-6)。创业板累计成交21.7万亿元,同比下降24%。2016年年末,沪、深股市流通市值为39.3万亿元,同比下降5.9%;创业板流通市值为3.1万亿元,同比下降4.8%。

图1-3-8 2016年创业板指数和三板做市指数走势

资料来源:WIND资讯。

表1-3-6 2016年中国股市各月成交量和月成交金额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证监会2017年公布数据整理得到。

(3)股票市场融资同比大幅稳步增长

2016年,各类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通过发行、增发、配股、权证行权等方式累计筹资18910.37亿元,同比多筹资10391.65亿元,增长了1.22倍;境外H股筹资金额1607.7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47倍。A股全年首发筹资1633.56亿元,H股首发融资1078.80亿美元。在再筹资金额中,A股全年无公开增发,配股融资同比增长了6.05倍,达298.51亿元,定向增发同比增长了1.53倍,达16978.29亿元,全年停止权证行权;H股再融资同比增长了1.32倍,达528.96亿美元(参见表1-3-7)。

表1-3-7 2016年股票市场筹资金额

注:本表首发筹资金额以IPO上市首日为基础统计。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证监会2017年公布数据整理得到。

(4)新三板市场发展迅猛

截至2016年年底,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中挂牌上市的企业为10163家,总股本为5851.55亿股,总市值为40558.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8.15%、97.21%和64.97%(参见表1-3-8)。

表1-3-8 2012—2016年我国新三板市场发展概览

资料来源: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http://www.neeq.com.cn/static/statisticdata.html。

从行业分布来看,新三板市场挂牌公司最集中的两个行业是工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为2926家和2714家,其占比分别为53.50%和19.79%(参见表1-3-9)。

从地域分布情况来看,新三板市场挂牌公司最集中的三个省市是广东省、北京市和江苏省,分别为1585家、1479家和1245家,其占比分别为15.60%、14.55%和12.25%;三省市占比合计高达42.40%(参见表1-3-10)。

表1-3-9 2014—2016年新三板市场挂牌公司的行业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WIND资讯。

表1-3-10 2014—2016年新三板市场挂牌公司的行业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WIND资讯。

从股票转让情况来看,新三板市场在2016年的成交数量为363.63亿股,成交金额为1912.27亿元,成交笔数为308.83万笔。较2015年分别增长30.38%、0.09%和9.46%(参见表1-3-11)。

表1-3-11 2006—2016年股票成交概况

资料来源:中国融资租赁资源网《2016年融资租赁公司盘点》。

从股票发行情况来看,新三板市场在2016年的发行金额为1390.87亿元,发行股数为294.61亿股,发行次数为2940次,较2015年分别增长14.36%、27.65%和14.62%(参见表1-3-12)。

表1-3-12 2007—2016年股票发行概况

资料来源:WIND资讯。

2.债券市场

(1)债券发行规模显著扩大

2016年,我国累计发行各类债券35.6万亿元(参见表1-3-13),比2015年多发行12.7万亿元,同比增长55.5%,主要是地方政府债券、公司债和同业存单发行量增长很快。全年国债发行3.07万亿元,地方政府发行6.04万亿元。金融债券发行18.22万亿元,其中,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发行债券3.36万亿元,同业存单发行12.97万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8.22万亿元,其中,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5.14万亿元,企业债券0.73万亿元,公司债2.34万亿元。国际机构债券发行412亿元。截至2016年年末,国内债券市场债券托管余额达63.8万亿元,同比增长30.8%。其中,银行间市场债券托管余额为56.3万亿元,同比下降11.78%。

表1-3-13 2016年国内各类债券发行情况统计 单位:亿元

注:(1)金融债券包括国开行金融债、政策性金融债、商业银行普通债、商业银行次级债、商业银行资本混合债、证券公司债券、同业存单等;(2)公司信用类债券包括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企业债券以及公司债、可转债、可分离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等。

资料来源:中央债券信息网,http://www.chinabond.com.cn。

2016年共发行488单资产证券化产品,总发行量为8827.97亿元,同比增长44.32%,市场存量为11084.66亿元,同比增长54.83%。其中,信贷ABS发行108单,发行金额3909.53亿元,同比下降3.62%,占发行总量的44.29%,存量为4728.7亿元,同比增加0.19%,占市场总量的42.66%。企业ABS发行371单,发行金额4743.57亿元,同比增长132.49%,占比53.73%;存量5989.7亿元,同比增长160.42%,占比54.04%;资产支持票据发行8单,发行金额165.87亿元,同比增长3.74倍,占比1.88%(参见表1-3-14)。

表1-3-14 2016年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情况

资料来源:中央债券信息网,http://www.chinabond.com.cn。

2016年,债券发行期限结构依然以中短期债券为主,债券发行5年期以上结构比重同比略有上升。其中,期限5年以内的债券发行量占比52.52%,比上年下降1.56个百分点;期限5(含5年)到10年的债券发行量占比43.18%,比上年下降0.36个百分点;期限10年(含10年)以上的债券发行量占比4.30%,比上年增加1.92个百分点(参见表1-3-15和图1-3-9)。

表1-3-15 2007—2016年债券发行期限分类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央债券信息网,http://www.chinabond.com.cn。

图1-3-9 2007—2016年债券发行期限结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中央债券信息网,http://www.chinabond.com.cn。

(2)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指数变化趋势相反,市场交易活跃

2016年,银行间市场债券指数下降,中债综合净价指数由年初的104.68点下降至年末的102.22点,降幅为2.35%;中债综合全价指数由年初的119.17点下降至年末的117.35点,降幅为1.53%。交易所市场国债指数由年初的154.66点升至年末的159.79点,上升5.13点,升幅3.32%;企业债指数由年初的197.29点升至年末209.03点,升幅5.95%(参见图1-3-10)。

图1-3-10 2011—2016年交易所国债指数和企业债指数走势

资料来源:巨灵金融服务平台。

201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127.1万亿元,日均成交5063亿元,同比增长45.4%。从交易主体看,中资中小型银行和证券业机构是主要的卖出方,全年净卖出现券4.5万亿元;其他金融机构及产品和保险业机构是主要的买入方,全年净买入现券4.1万亿元。从交易品种看,全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现券交易累计成交14.6万亿元,占银行间市场现券交易的11.5%;金融债券和公司信用类债券现券交易分别累计成交77.6万亿元和34.5万亿元,分别占银行间市场现券交易量的61.1%和27.2%。交易所债券现券成交5.3万亿元,同比增长54.7%。

(3)国债收益率曲线整体上移

2016年年末,国债收益率曲线1年、3年、5年、7年和10年的收益率较年初分别上升30个、22个、11个、12个和14个基点,10年期与1年期国债期限利差为36个基点,较年初收窄16个基点。全年债券市场走势先强后弱(参见图1-3-11)。年初到4月初,收益率总体维持震荡调整格局;4月初至6月初,收益率有所上行;6月中至10月中旬,收益率稳步下行,中长期债券收益率下行尤为显著;10月下旬之后,债券市场出现一定调整,国债收益率曲线上移。

3.投资基金市场

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共有基金3820只,其中封闭式基金的份额为2007.28亿份,资产净值为2007.28亿元,其占比均为2.26%;开放式基金的份额为86634.43亿份,资产净值为88868.99亿元,其占比均为97.74%。全部基金的资产净值总额为90922.50亿元,较2015年年底增长8.08%,基金管理份额为88641.71亿份,较2015年下降26.59%(参见表1-3-16)。

图1-3-11 2016年银行间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WIND资讯。

按照WIND资讯的分类标准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在全部基金中,股票基金资产净值为6423.59亿元,同比减少974.93亿元;份额规模为6392.99亿份,同比增加1612.25亿份。混合基金资产净值为20956.11亿元,同比减少224.39亿元;份额规模为19557.99亿份,同比增加2866.47亿份。债券基金资产净值为17855.03亿元,同比增长153.01%;份额规模为16831.15亿份,同比增长了185.76%。QDII基金资产净值为758.98亿元,同比增加212.29亿元;份额规模为1008.32亿份,同比增加343.86亿份。货币市场基金资产净值达到44686.86亿元,同比下降135.53亿元,它在我国内地基金市场中所占的比重也达到50.41%;份额规模为44686.85亿份,同比下降44329.1亿份(参见表1-3-16)。

由于股票市场的逐步回调,股票基金的资产净值在全部基金中的占比略有上升。WIND资讯的数据显示,股票基金的资产净值在全部基金中的占比从2015年年末的3.96%上升至7.06%,而货币市场基金的资产净值占比则由2015年的53.28%下降到了49.15%。

(三)外汇市场

1.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明显增强

2016年,中央银行继续按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2016年2月份,中国人民银行明确了“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这一机制比较好地兼顾了市场供求指向、保持对一篮子货币基本稳定和稳定市场预期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强了汇率形成机制的规则性、透明度和市场化水平,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双向浮动的特征更加显著,汇率预期总体平稳。2016年年末,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为94.83,全年下行6.05%。参考BIS货币篮子和SDR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指数分别为96.24和95.50,全年分别下行5.38%和3.38%。

表1-3-16 2016年我国基金行业资产净值和份额规模分类汇总

资料来源:WIND资讯。

2016年,美元整体走强,主要货币对美元多数贬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有所下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最高为6.4565元,最低为6.9508元,244个交易日中114个交易日升值,130个交易日贬值,最大单日升值幅度为0.57%(365点),最大单日贬值幅度为0.90%(599点)。2016年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9370元,比2015年年末贬值4434个基点,贬值幅度为6.39%。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16年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19.31%。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计算,2016年,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贬值5.85%,实际有效汇率贬值5.69%;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16年12月,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37.34%,实际有效汇率升值47.14%。

人民币对欧元、日元等其他国际主要货币汇率有升有贬。2016年年末,人民币对欧元、日元汇率中间价分别为1欧元兑7.3068元人民币、100日元兑5.9591元人民币,分别较2015年年末贬值2.90%和贬值9.59%(参见图1-3-12)。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16年年末,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累计升值37.05%,对日元汇率累计升值22.60%。

图1-3-12 2016年人民币对外币汇率变化趋势

注:卢布为人民币对卢布,其他均为外币对人民币。

资料来源:中国货币网,http://www.chinamoney.com.cn/fe/Channel/17383。

2.人民币外汇交易活跃

2016年,人民币外汇即期成交5.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1.9%;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累计成交金额折合10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9.8%,其中隔夜美元掉期成交6万亿美元,占掉期总成交额的60.4%;人民币外汇远期市场累计成交1529亿美元,同比增长311%。“外币对”累计成交金额折合1159亿美元,同比下降3.6%,其中成交最多的产品为欧元对美元,占市场份额比重为34.3%(参见表1-3-17)。

表1-3-17 2013—2016年外汇市场交易情况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外汇市场交易主体进一步扩展。截至2016年年末,共有即期市场会员582家,远期、外汇掉期、货币掉期和期权市场会员各154家、154家、127家和87家,即期市场做市商30家,远掉期市场做市商26家。

为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中国人民银行继续采取措施推动人民币直接交易市场发展,2016年,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人民币对韩元、南非兰特、阿联酋迪拉姆、沙特利亚尔、加拿大元、匈牙利福林、波兰兹罗提、丹麦克朗、瑞典克朗、挪威克朗、土耳其里拉和墨西哥比索直接交易。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直接交易成交活跃(参见表1-3-18),流动性明显提升,降低了微观经济主体的汇兑成本。2016年年末,在中国人民银行与境外货币当局签署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下,境外货币当局动用人民币余额为221.49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动用外币余额折合11.18亿美元,对促进双边贸易投资发挥了积极作用。

表1-3-18 2016年银行间外汇即期市场人民币对主要币种交易量 单位:亿元人民币

资料来源: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3.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同比下降

2016年,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9.85万亿元,同比下降18.6%,其中实收3.79万亿元,实付6.06万亿元,净流出2.27万亿元,收付比为1:1.6。经常项目下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5.23万亿元,同比下降27.7%,其中,货物贸易收付金额4.12万亿元,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下收付金额1.11万亿元;资本项目下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4.62万亿元,同比下降5.1%。

(四)保险市场

1.保险市场保持快速发展

一是保费规模快速增长。2016年,中国保险业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0959.1亿元,相比2015年24282.52亿元增长了27.5%(参见图1-3-13),增速同比提高7.5%,增速创2008年以来新高。其中,财产险业务增速稳中有降,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8724.5亿元,同比增长9.12%,增速连续2年下滑,其中,车险业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6834.55亿元,同比增长10.25%,其业务贡献率依然高达78.34%。宏观经济下行和商业车险条款费率改革全面推广后所带来的车险费率下降是财产险保费收入增速减缓的主要原因。人身险业务增速持续提高,实现原保费收入22234.61亿元,同比增长36.51%。具体来看,寿险业务一马当先,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7442.22亿元,同比增长31.72%。其中,普通寿险贡献突出,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0451.65亿元,同比增长55.34%,对行业保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55.77%;健康险业务高速增长,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4042.5亿元,同比增长67.71%;意外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749.89亿元,同比增长17.99%。保险深度4.16%,保险密度2258元,较上年分别提高0.57个百分点和487元。

图1-3-13 2016年全国原保险保费收入月度走势

资料来源:中国保监会《2016年保险业经营情况表》,http://www.circ.gov.cn/web/site0/tab5201/info4060004.htm,2017-02-22/2017-02-24。

在业务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业务结构也有所优化。财产险方面,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农业保险、责任保险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16年,农业保险和责任保险原保费收入分别为417.71亿元和362.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42%和20.04%,占产险业务的比例分别为4.79%和4.15%,分别同比上升0.1%和0.37%。人身险方面,在监管机构“保险业姓保”的政策导向,以及居民收入增加、风险保障意识增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普通寿险和健康险均保持了较好发展态势,万能险业务大幅收缩,行业正逐渐向保障型业务回归。普通寿险业务占人身险全部业务的48.18%,同比上升5.76%;健康险业务占人身险业务的18.18%,同比上升3.38%。

二是保障能力稳步增强,保险赔款给付持续增加。从风险保障看,2016年保险业提供风险保障金额2372.78万亿元,同比增长38.09%,高于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速10.59%,保额增速明显快于业务增速。其中,财产险公司提供风险保障金额1282.88万亿元,同比增长36.22%;人身险公司提供风险保障金额1089.90万亿元,同比增长40.35%。从赔付支出看,2016年,保险业累计赔付支出10512.89亿元,同比增加1838.75亿元,增长21.20%,同比上升1%。其中,财产险、意外险和健康险业务赔款支出5652.27亿元,同比增长14.85%;人身险业务死伤医疗给付461.23亿元,同比增长23.28%,满期给付3647.56亿元,同比增长31.26%;年金给付751.83亿元,同比增长25.41%(参见图1-3-14)。在湖北“7·9”特大暴雨、福建“莫兰蒂”台风等重大灾害事故中,保险业较好地履行了赔付责任。保险公司对于灾害事故的及时赔付,对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1-3-14 2016年月度保险赔偿和给付走势

资料来源:中国保监会《2016年保险业经营情况表》,http://www.circ.gov.cn/web/site0/tab5201/info4060004.htm,2017-02-22/2017-02-24。

2.保险资金运用规模快速增长、资产配置结构不断优化

一是保险资金运用规模持续扩大,保险资产配置结构更加多元化。2016年,保险资金运用余额133910.67亿元,较年初增长19.78%,占保险行业总资产的88.58%。在资金总量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在低利率环境下,保险资金运用结构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和保险发展内在需求不断调整,存款占比有所下降,债券占比基本稳定,另类投资以固定收益类、类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资金运用结构趋于合理:银行存款、债券等流动性较强、收益率相对稳定的固定收益类资产继续保持主导地位,但所占的比例继续下降,其中,银行存款24844.21亿元,占比18.55%,同比下降3.23%;债券43050.33亿元,占比32.15%,同比下降2.24%;权益类资产略有下降,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7788.05亿元,占比13.28%,较上年下降1.9%;其他投资(包括长期股权投资、不动产投资、理财产品投资、基础设施债权计划投资等)48228.08亿元,占比36.02%,较上年提高7.37%,稳步增长趋势明显(参见表1-3-19)。保险资金运用结构多元化、分散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已经确立。

表1-3-19 2011—2016年保险资金运用结构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保险年鉴2016》,中国保监会网站。其中,2011—2015年数据来自《中国保险年鉴2016》,其他数据来自中国保监会网站统计数据专栏。

二是保险资金运用收益水平下降。2016年,保险资金运用实现收益7071.13亿元,同比减少732.5亿元,降幅9.39%,资金运用收益率为5.66%,较上年同期下降1.9%(参见图1-3-15)。其中,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投资收益较2015年下降约2300亿元。保险资金收益率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低利率环境导致固定收益率产品收益下降,另一方面是由于资本市场处于低迷状态,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投资收益下降,导致整体收益下滑。

图1-3-15 2007—2016年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

资料来源:中国保监会《2016年保险统计数据报告》,http://www.circ.gov.cn/web/site0/tab5257/info4060001.htm,2017-02-22/2017-02-24。

3.保险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2016年,保险业积极发挥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在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脱贫攻坚战略和助力保障改善民生等主线上,推动保险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一是助力振兴实体经济。2016年,首台(套)保险和科技保险分别为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和科研机构、科技型自主创新企业提供风险保障486.62亿元和1.03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96.72%和631.25%;推动完善“政府+银行+保险”模式的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工作,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为8.91万家小微企业获得融资金额315.90亿元。二是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出口信用保险累计为8.22万家出口企业提供风险保障4167亿美元。三是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建设。截至2016年年底,保险机构累计发起设立债权、股权和项目支持计划659项,合计备案注册规模1.7万亿元,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四是为促进就业作出积极贡献。截至2016年年底,保险营销员达657.28万人,较年初增加185.99万人,占当年城镇新增就业总数的14.15%,保险业就业吸纳能力显著增强。

助推脱贫攻坚方面,着力进行以大病保险和农业保险等为主的保险扶贫保障体系建设。从农业保险看,2016年,参保农户2.04亿户次,提供风险保障2.16万亿元,为3822.71万户次农户支付赔款299.21亿元,同比增长26.22%,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拓展到31个省市,“保险+期货”试点在6省推开。从大病保险看,截至2016年年底,大病保险已覆盖城乡居民9.66亿人,累计超过800万人直接受益,累计支付赔款300.9亿元。患者实际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的基础上提升了13.85%,整体报销比例达到70%,有效缓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助力保障改善民生方面,从巨灾保险看,地震巨灾保险制度落地,地震巨灾保险运营平台正式上线,地震巨灾保险产品正式全面销售,2016年累计出单18.07万笔,保险金额大177.62亿元,广东省10个地市开展巨灾指数保险探索,黑龙江开展农业财政巨灾指数保险试点,巨灾保险实践探索不断推进。从责任保险看,2016年,责任保险提供风险保障118.2万亿元,其中,医疗责任保险为医疗机构提供风险保障700.3亿元,同比增长79.5%;校方责任险为学校提供风险保障13.6万亿元,同比增长11.6%。从健康保险看,2016年,个人税优健康险开始在全国31个城市试点,已有23家险企分4批获得经营资质。

4.互联网保险业务保持快速发展

一是互联网保险投保数量继续增长,保费规模小幅增加。2016年,121家保险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新增互联网保险保单61.65亿件,占全部新增保单件数的64.59%,保险额度较小、投保手续简便是促使互联网保险投保数量呈现较高增长的原因所在。互联网保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298.99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约7.43%,其中,60家财产险公司实现互联网业务保费收入502.29亿元,占财产险公司保费收入的5.42%,同比下降34.63%,保费规模回归2014年水平[70];61家人身险公司实现互联网业务保费收入1796.7亿元,同比增长22.6%,整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71]

二是互联网保险业务结构调整明显。互联网财产保险方面,互联网车险急剧下降,非车险迅速上升。2016年,互联网车险保费收入398.94亿元,同比下降44.29%;非车险保费103.36亿元,同比增长97.69%,其中,退货运费险签单件数达44.89亿件,同比增长39.92%,签单保费22.36亿元,同比增长24.97%。车险网销业务锐减主要是受商业车险条款费率改革的影响,网销业务价格优势消失而导致业务回流至传统渠道。车险网销业务的腰斩,以及非车业务的崛起,致使车险业务的占比从2014年的96%减少至2016年的79%。互联网人身保险方面,理财功能产品仍为主流。具体而言,互联网人寿保险实现保费收入1494.1亿元,占比达83.1%,其中,投连险年保费规模达到890亿元,在互联网人寿保险的占比高达59.56%,相比2015年增长超过一倍,万能险年保费规模为286.7亿元,占比为19.19%;年金保险保费收入为247.5亿元,占比为13.8%;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为31.8亿元,占比约为1.8%,其中,1年期及1年期以内的产品占比86.4%;意外伤害保险保费规模为23.3亿元,占比约为1.3%,其中,1年期以内的业务占比达66.1%。

三是互联网保险渠道结构逐步完善,保险公司自营渠道(PC官网及移动端)与第三方平台渠道各有侧重。财产保险方面,2016年,财险公司通过保险公司自营渠道实现保费为362.8亿元,占比72.23%,同比下降19.13%;第三方业务保费收入125.69亿元,占比25.02%,同比增长16.76%,保费结构正从保险公司自营渠道向第三方网络平台转移。人身保险方面,2016年,人身险公司通过自营渠道实现的保费收入为41.7亿元,占互联网人身险保费收入的2.8%,第三方平台依托其流量、结算和信用优势,实现1423.8亿元保费,占比97.2%。

5.市场格局稳中有变

一是市场集中度基本稳定。2016年,财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排名较2015年变化不大。财险保费收入排名前十位的财险公司依次为: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国寿财险、中华联合、大地保险、阳光财险、太平保险、中国信保和天安保险,除太平保险与中国信保排名对调外,其他财产险公司排名均未发生变动。十大财产险公司合计共占有市场87.56%的份额,较2014年上升了1.46%,其中,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和太保产险三家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合计占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的比例为63.07%,较上年降低0.93%,大公司的地位依旧稳固(参见图1-3-16)。

图1-3-16 2016年财产险公司市场份额

资料来源:中国保监会《2016年财产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表》,tab5203/in-fo4060025.htm,2017-02-22/2017-02-24。

2016年,保费收入排名前十位的人身险公司依次为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平洋寿险、安邦人寿、新华人寿、和谐健康人寿、人保寿险、富德生命人寿、太平人寿和泰康人寿,较2015年有一定变化(参见图1-3-17)。“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依靠中短存续期业务迅速崛起,安邦人寿同比增长109.4%,跃至第4位,和谐健康人寿同比增长247.4%,跻身前十位,在其冲击下,新华保险、人保寿险、太平人寿和泰康人寿的市场份额和排名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前十位的人身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合计15683.75亿元,市场份额为72.3%,同比下降3.55%,行业集中度继续下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图1-3-17 2016年人身保险公司市场份额

资料来源:中国保监会《2016年人身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表》,http://www.circ.gov.cn/web/site0/tab5203/info4014827.htm,2017-02-22/2017-02-24。

外资保险公司业务发展速度持续增长,市场份额略有上升。2016年外资保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577.4亿元,市场份额较2015年增长0.3%,达5.1%。其中,外资人身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为1388.2亿元,同比增长40.07%,涨幅较上年上升5.01个百分点,市场份额达6.4%,较上年上升0.15个百分点。外资财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为189.2亿元,同比增长8.4%,市场份额为2.04%,较上年微降0.03%。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争取市场份额的过程中,虽然步伐跨度不大,但仍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增长趋势。

二是保险区域市场格局总体保持稳定。2016年,东部地区16个区域保险市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大连、上海、江苏、浙江、宁波、福建、厦门、山东、青岛、广东、深圳、海南)的原保费收入在全国占比为59%,同比上升1.55%,增速回暖,依然为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的主力区域。其中,财产险、寿险、意外险和健康险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4929亿元、10186亿元、449亿元和2593亿元,同比增长7.89%、35.21%、18.57%和76.38%。中部地区8个区域保险市场(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增幅回落,原保费收入在全国占比为22.4%,同比下降1.25%。其中,财产险、寿险、意外险和健康险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1862亿元、4157亿元、140亿元和763亿元,同比增长12.80%、23.01%、22.85%和59.55%,而西部地区12个区域保险市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的原保费收入在全国占比为19%,同比下降0.06%。其中,财产险、寿险、意外险和健康险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1863亿元、3099亿元、159亿元和686亿元,同比增长9.80%、33.08%、12.54%和48.50%(参见图1-3-18)。东部地区在健康保险和人寿保险发展方面优势明显,但从整体上看,全国区域保险市场格局总体基本保持稳定。

图1-3-18 2016年区域保费收入及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保监会《2016年全国各地区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表》,http://www.circ.gov.cn/web/site0/tab5205/info4060028.htm,2017-02-22/2017-02-24。

从各地区保费收入规模来看,2016年原保险保费收入居于全国前十位的地区中7个位于东部,2个位于中部,1个位于西部。全年保费收入过千亿元的省市达10个。其中,广东省(不含深圳市)实现保费收入2986.06亿元,居第1位;江苏省保费收入2690.25亿元,居第2位;山东省(不含青岛市)实现保费收入1966.29亿元,居第3位。在增速方面,高于全国原保险保费收入平均增速的共12个地区,其中,东部地区7个,中部地区2个,西部地区3个。东部地区保费收入增长率整体表现好于2015年(参见表1-3-20)。

表1-3-20 2016年全国各省、市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表

注:集团、总公司本级是指集团、总公司开展的业务,不计入任何地区。

资料来源:中国保监会《2016年全国各地区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表》,http://www.circ.gov.

cn/web/site0/tab5205/info4060028. htm,2017-02-22/2017-02-24.

6.多层次保险市场体系加快成型

2016年,多层次保险市场体系加快成型,为保险业自身深化改革以及保险业服务国家经济及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区域保险市场创新方面,2016年6月,国务院同意在浙江省宁波市设立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保监会与浙江省政府正式印发《浙江省宁波市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试验区建设力争用3—5年时间,推进保险业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初步建立起市场体系完善、服务领域广泛、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与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为全国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保险市场交易平台创新方面,2016年6月,上海保险交易所揭牌,标志着上海保交所正式开始运营。上海保险交易所规划建设保险、再保险、保险资产及保险衍生品等四大交易平台,是保险业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普惠金融的一项重大创新,也为形成公开性的多层次保险市场体系奠定基础。

7.保险市场核心基础设施建设得以推进

财产保险方面,2016年9月,上海航运保险协会发布上海航运保险指数(SMII),在全球航运保险专业指数领域进行了首次探索,上海航运保险指数是推动保险业提高自身风险管理和定价能力的一项重要探索,将夯实航运保险发展的基础设施。上海航运保险指数通过集中行业大数据,全面量化反映中国航运保险业的历史经营情况和实际风险水平,可以为保险机构全面客观认识航运保险经营风险、理性决定承保条件和科学厘定费率提供决策支持。同时也有利于保险机构优化航运保险再保险策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扩大自留规模,更好地支配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承保资源。2016年11月,全国车险反欺诈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车险一直是保险欺诈的重灾区,全国车险反欺诈信息系统以车险平台数据为依托,实现了保险行业内反欺诈信息共享交互,为保险公司、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等用户提供保险欺诈线索识别、欺诈风险预警、欺诈信息共享等服务,为车险业务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人身保险方面,2016年12月底,我国保险业第三套生命表《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10—2013)》发布,进一步夯实了人身保险业发展基础。受益于近年来行业实力的增强和人才技术的积累,第三套生命表编制项目探索出了适合中国保险人群特征的生命表编制方法,其特点和优势在于:样本数据量巨大,共收集了3.4亿张保单和185万条赔案数据,覆盖了1.8亿人口,样本数据量位居世界第一;技术水平较高,利用自主开发的计算机程序自动完成了全部理赔数据中95%的清洗工作,且准确率高于97%,大大提升了数据质量和处理效率;成果上有多处突破,首次编制出真正意义上的养老表,为养老保险发展夯实了技术基础,针对不同保险人群的特点编制出三张表,进一步满足了精细化定价和审慎评估的需要。

(五)黄金市场

1.黄金供需平稳增长

据世界黄金协会发布的最新报告[72]显示,2016年,世界黄金需求量维持稳定,保持在4308.7吨,比2015年增加92.9吨,同比增长2%,达到三年来最高水平。黄金投资需求上涨70%,激增至四年以来最高点,带动了金价上涨和全年需求增长。交易所交易黄金基金(ETFs)全年增持量为531.9吨,达到自2009年以来的最高值。全年的金条和金币经过第四季度的激增,需求稳定在1029.2吨左右。由于受到黄金价格高涨的冲击,全年金饰需求下滑至七年来最低水平2041.6吨。随着外汇储备压力渐涨,各国央行2016年的黄金净买入削减到了383.6吨。科技行业的黄金年需求从332吨降到了322.5吨,同比下降3%。2016年,黄金总供应量为4570.8吨,同比增长5%,其中,再生金和生产商净对冲同比增长明显,分别为1308.5吨和26.3吨,增长17%和95%;金矿产量于2015年基本持平(参见表1-3-21和图1-3-19)。

表1-3-21 2010—2016年世界黄金供需状况单位:吨

注:(1)金饰,最终用户对新制的克拉金金饰和金表的总需求,无论素金或合金材料,不包括二手金饰、其他镀金金属、用作金饰的金币和金条,以及既有克拉金金饰折价换新所购金饰;

(2)黄金ETFs和类似产品,包括但不限于SPDR Gold Shares、iShares Gold Trust、ZKB Gold ETF、ETFS Physical Gold/Jersey、Gold Bullion Securities Ltd、Central Fund of Canada Ltd Xetra-Gold、Jul-ius Baer Precious Metals Fund-JB Physical Gold Fund、Source Physical Gold P-ETC、Sprott Physical Gold Trust,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包括新产品;(3)不包括央行期权的任何Delta对冲。

资料来源:世界黄金协会。

图1-3-19 2006—2016年世界各类黄金需求量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世界黄金协会。

据中国黄金协会最新统计数据,2016年,国内累计生产黄金453.486吨(参见图1-3-20),连续10年蝉联世界最大黄金生产国,与2015年同期相比,增产3.434吨,同比上升0.76%,其中,黄金矿产金完成394.883吨,有色副产金完成58.603吨。另有进口原料产金81.960吨,同比上升24.51%。全国合计生产黄金535.447吨,同比增长3.79%。中国黄金、紫金矿业、山东黄金、山东招金等大型黄金企业集团黄金成品金产量和矿产金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9.85%和40.05%。

图1-3-20 2000—2016年中国黄金产量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黄金协会。

据中国黄金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黄金消费量975.38吨,连续4年成为世界第一黄金消费国,与2015年同比下降6.74%。其中:黄金首饰用金611.17吨,同比下降18.91%;金条用金257.64吨,同比增长28.19%;金币用金31.19吨,同比增长36.80%;工业及其他用金75.38吨,同比增长10.14%。虽然黄金首饰消费因整体消费市场疲弱而出现大幅下滑,但金条和金币消费大幅增加,合计增长近30%,达到2013年以来最高水平。世界黄金协会和中国黄金协会的统计数据略有出入(参见表1-3-22)。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黄金珠宝消费市场。

表1-3-22 2016年中国黄金需求 单位:吨

资料来源:世界黄金协会。

2016年,上海黄金交易所全部黄金品种累计成交量共4.87万吨,同比增长42.88%,是全球最大的场内实金交易市场;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共6.95万吨,同比增长37.30%,交易量位居全球前三。4月,上海黄金交易所推出“上海金”定价交易,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一个以人民币报价的黄金交易新品种及黄金投资者避险新工具,进一步完善了人民币黄金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快推进了中国黄金市场国际化进程。

2.黄金价格先扬后抑

2016年,国际黄金价格先扬后抑,最高达到1366.3美元/盎司,最低为1060.0美元/盎司,年末收于1145.9美元/盎司,较上年末上涨85.9美元/盎司,涨幅为8.1%(参见图1-3-21和图1-3-22)。

图1-3-21 1978-2016年国际黄金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世界黄金协会,https://www.gold.org/research/download-the-gold-price-since-1978。

图1-3-22 2016年国际黄金价格和国内黄金价格比较

资料来源:伦敦金银协会(The London Bullion Market Association)和上海黄金交易所。

2016年,国内金价与国际金价走势总体保持一致(参见图1-3-22),上海黄金交易所的黄金现货(上午)最高点为294.25元/克,最低点为224.77元/克,年末收于263.84元/克,较上年末上涨40.98元/克,涨幅达18.34%。4月19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推出黄金现货和衍生品市场的人民币基准价交易,简称“上海金定价”。自此,以人民币计价,在上海交割,标准重量为1千克且成色不低于99.99%的金锭,可在上海黄金交易所指定的定价交易平台通过“以价询量”的集中交易方式,最终形成人民币基准价格。这意味着,国内黄金供求关系将直接地反映到“上海金”价格中,而不是再完全贴合国际金价波动;同时,人民币黄金定价也为黄金对冲交易提供了更多参照和选择(上海金价格走势参见图1-3-23)。

图1-3-23 2016年国际黄金价格和上海金价格比较

资料来源:伦敦金银协会(The London Bullion Market Association)和上海黄金交易所。

3.黄金交易规模大幅增长

2016年,上海黄金交易所交易规模大幅增长,创历年最高水平。全年各类黄金产品累计成交4.87万吨,同比增长42.88%;成交金额13.02万亿元,同比增长62.63%。上海金累计成交569.19吨;成交金额1552.75亿元(参见表1-3-23和表1-3-24)。

表1-3-23 2016年及12月份中国黄金交易量统计 单位:千克

资料来源:上海黄金交易所。

表1-3-24 2016年及12月份中国黄金交易额统计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上海黄金交易所。

(六)衍生产品市场

1.期货交易量增长较快但交易额下降

2016年,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量再创新高,但交易额下降(参见表1-3-25)。中国期货业协会最新统计资料表明,全年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41.38亿手,累计成交额为195.6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65%和下降64.70%。我国商品期货成交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油脂、塑料、煤炭、黑色建材期货市场和第二大农产品、有色金属期货市场。

在国内四大期货交易所中,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成交量和成交金额波动幅度最大,由交易金额最大的交易所变成了最小的,上海期货交易所则成为最大的期货交易所(参见表1-3-25)。2016年,上海期货交易所累计成交量为16.81亿手,累计成交额为84.9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9.99%和33.71%,分别占全国市场的40.62%和43.44%。郑州商品交易所累计成交量为9.01亿手,累计成交额为31.03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5.79%和增长0.16%,分别占全国市场的21.78%和15.86%。大连商品交易所累计成交量为15.37亿手,累计成交额为61.4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73%和46.43%,分别占全国市场的37.16%和31.39%。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累计成交量为0.18亿手,累计成交额为18.22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94.62%和95.64%,分别占全国市场的0.44%和9.31%。

表1-3-25 2010—2016年四大期货交易所成交量和成交金额

资料来源:中国证监会,http://www.csrc.gov.cn/。

从四大期货交易所各月成交量和成交金额(参见图1-3-24和图1-3-25)可以看出:(1)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交易量和成交金额在3月、7月和11月增长幅度较大,全年呈大幅增长态势;(2)金融期货交易所的交易量和交易金额在3月、7月、8月、11月和12月增长幅度较大。

图1-3-24 2016年1-12月四大期货交易所成交量

资料来源:中国证监会,http://www.csrc.gov.cn/。

图1-3-25 2016年1-12月四大期货交易所成交金额

资料来源:中国证监会,http://www.csrc.gov.cn/。

2.期权市场平稳运行

随着投资者对期权产品日渐熟悉,投资者参与数量与交易量稳步增长(参见表1-3-26、表1-3-27和图1-3-26)。2016年,上证50ETF期权总成交7906.93万张,日均成交32.41万张,单日最大成交106.65万张;年末持仓131.53万张,日均持仓94.86万张,单日最大持仓172.24万张;累计成交面值17651.29亿元,日均成交面值72.34亿元;累计权利金成交431.89亿元,日均权利金成交1.77亿元。市场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市场流动性显著提升,平均相对买卖价差约1.57%,平均价格冲击成本约1.87%,较2015年分别下降了45.30%和50.53%。在交易日趋活跃、市场规模逐步扩大的同时,期权市场运行平稳有序,市场质量稳步提升。

表1-3-26 2015—2016年上证50ETF期权市场概览

资料来源:WIND资讯。

表1-3-27 2016年各月上证50ETF期权交易情况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图1-3-26 2016年各月50ETF期权合约成交量和持仓量

资料来源:WIND资讯。

2016年,上证50ETF期权投资者开户数稳步增长,达到202013户,较2015年增加147.70%,其中,个人投资者198495户,机构投资者3518户。期权经营机构全年月均开户数为10021户。从交易的期权合约类型来看,投资者更偏好交易认购期权。全年认购期权交易量占总交易量的57.21%,认沽期权占42.79%。从投资者类别看,机构投资者交易认购期权占比略高于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认购期权交易占比为54.74%,个人投资者为45.26%。从期权买卖方向来看,个人投资者偏好买入开仓,占其所有开仓交易的58.50%。机构投资者偏好卖出开仓(不含备兑开仓),占其所有开仓交易的61.33%。备兑开仓主要由个人投资者使用。从交易目的看,保险、套利、方向性交易和增强收益四类交易行为分布较为均衡,占比分别为14.61%、26.37%、20.46%和38.56%。从投资者类别看,机构投资者主要以套利和增强收益交易为主,个人投资者则主要以方向性和增强收益交易为主。

2016年年底,上证50ETF期权做市商共有13家,其中主做市商10家,一般做市商3家。共有84家证券公司和18家期货公司取得了上交所股票期权交易参与人资格,59家证券公司取得自营业务资格。表1-3-28按业务类型列出了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的期权业务成交量情况。

表1-3-28 2015—2016年不同交易类型成交量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WIND资讯。

证券公司期权经纪业务成交量为8270.58万张(双向),占全市场成交量的52.30%。证券公司累计开立期权经纪业务账户200004户,较2015年新增119356户,占全市场总开户数的99.01%。证券公司自营业务(不含做市商)累计成交401.35万张(双向),占全市场成交量的2.54%,较2015年新增338.9万张(双向)。

期货公司经纪业务成交量为1302.12万张(双向),占全市场成交量的8.23%。期货公司共开立期权经纪业务账户1854户,较2015年新增1065户,占全市场总开户数的0.92%。期货公司虽然投资者数量少,但是通过加大业务资源投入和提供特色服务,2016年的经纪业务成交量市场占比较2015年有显著提升,从4.95%增加至13.60%。

3.利率衍生品交易活跃度明显上升

2016年,利率互换交易增长较快。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达成交易87849笔,同比增长35.5%;名义本金总额9.92万亿元,同比增长19.9%。从期限结构来看,1年及1年期以下交易最为活跃,名义本金总额达7.87万亿元,占总量的79.3%。从参考利率来看,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的浮动端参考利率主要包括7天回购定盘利率和Shibor,与之挂钩的利率互换交易名义本金占比为85.9%和13.9%。标准利率衍生品全年达成交易8笔,名义本金总额8亿元。标准债券远期产品交易8笔,成交量1亿元(参见表1-3-29)。

表1-3-29 2008—2016年利率衍生产品交易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二、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融资结构性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

1.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占比显著提高但依旧偏低

2016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7.80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39万亿元;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55.99万亿元,同比增长12.92%(参见表1-3-30)。

表1-3-30 2016年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及其增速

注:(1)表中当期数据为初步统计数;(2)存量数据基于账面值或面值计算;(3)同比增速为可比口径数据,为年增速。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

2016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信托贷款大幅增加,较2015年增长18.8倍,达8592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4.83%(参见表1-3-31和图1-3-27)。二是非金融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均大幅度增加。2016年非金融企业境内债券和股票合计融资4.24万亿元,较2015年增加5405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23.82%,创历史最高水平。三是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融资同比均有较大下降。2016年实体经济以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方式合计融资10913亿元,较2015年增加5137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6.1%,比2015年高2.4个百分点。四是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长较快,全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69.86%,比2015年低3.2个百分点。

表1-3-31 2002—2016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年度数据及结构 单位:亿元

①2015年1月起,委托贷款统计制度进行了调整,将委托贷款划分为现金管理项下的委托贷款和一般委托贷款。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委托贷款只包括由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金融机构(即贷款人或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向境内实体经济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一般委托贷款。

注:(1)表中的人民币贷款为历史公布数;(2)“-”表示数据缺失或者有关业务量很小;(3)2016年的数据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6年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计算得到。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

图1-3-27 2002—2016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变化

资料来源:同表1-3-31。

2.地区社会融资结构性不平衡进一步加重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6年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数据(参见表1-3-32)显示,截至2016年年末,31地区的社会融资规模为16.66万亿元,较2015年中社会融资规模14.60万亿元增加2.06万亿元,增速为14.11%。其中,2016年社会融资规模超万亿规模的地区有4个,分别为广东省为2.12万亿元,江苏省为1.68万亿元,北京市1.34万亿元,上海市1.15万亿元。融资规模在5000亿元至1万亿元区间的地区共有8个,分别为山东省8311.93亿元、浙江省7485.35亿元、河南省6823.58亿元、四川省6651.46亿元、福建省6558.06亿元、河北省6327.46亿元、安徽省6283.57亿元和湖北省5910.86亿元。

表1-3-32 2016年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统计 单位:亿元

注:(1)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内实体经济(非金融企业和住户)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2)表中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http://www.pbc.gov.cn/。

从数据来看,东部地区的社会融资规模显著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73]2016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分别为9.70万亿元、2.92万亿元、3.10万亿元和0.94万亿元,在结构上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1)东部地区融资集中度加剧。2016年我国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最多的前六个地区全部集中在东部地区,即广东、江苏、北京、上海、山东和浙江,这些地区的融资额占全国的比例为47.2%(比2015年提高3.6个百分点),而且,前四个地区的社会融资规模均超过了1万亿元。(2)融资具有区域不平衡性。2016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分别占同期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总额的58.24%、17.51%、18.59%和5.66%,东、中部地区分别上升4.36和1.18个百分点,而西部和东北地区则分别下降3.7和1.83个百分点。融资规模进一步向东、中部地区集中,尤其是东部地区。(3)地区融资结构存在一定差异,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更依赖通过银行贷款来融资,而东部地区更青睐“信托”等“影子”信贷,直接融资占比也较高。2016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新增人民币贷款占其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分别为64.21%、79.55%、80.95%和63.03%,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分别高15.34和16.74个百分点;东部地区直接融资(指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和境内股票融资合计)占其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为28.48%,比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高10.27、14.34和18.34个百分点。

(二)股市中资金流向结构性不均较严重

2016年,我国沪深两市场资金净流入量为—42040.97亿元,日均净流入量为—172.30亿元(参见表1-3-33和图1-3-28),其中,特大单和大单净买入量分别为—14934.87亿元和—27106.28亿元,中单和小单净买入量分别为2692.66亿元和39949.65亿元。由此可见,大单和特大单的资金主要是净流出,而中单和小单的资金主要为净流入。这主要是受2016年股市行情的影响,大量中小投资者纷纷斥资入市,而一些大股东则乘机退出。此外,其他各板块市场也基本上呈类似的规律(参见表1-3-34)。

表1-3-33 2016年各板块市场资金流向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WIND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整理得到。

图1-3-28 2016年沪深两市股票市场资金流向

资料来源:根据WIND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整理得到。

表1-3-34 2016年各板块市场主力资金净流出家数占比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WIND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整理得到。

从股市资金流入的行业结构来看(参见表1-3-35和图1-3-29),信息技术、工业、材料和可选消费是最主要的资金净流出行业,2016年,其资金净流入量分别为—9348.7亿元、-9006.54亿元、-7527.17亿元和—6196.96亿元,占全年资金净流入量的比重分别为22.30%、21.48%、17.96%和14.78%。从时段来看,7月份是股市资金流出最多的月份,为—5270.12亿元,占全年总流出资金的12.57%。由此可见,股市中资金流向存在明显的行业性不均。

表1-3-35 2016年股票市场行业资金流向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WIND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整理得到。

图1-3-29 2016年股票市场行业资金流向

资料来源:根据WIND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整理得到。

(三)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加速暴露

随着债市场规模的扩容,信用风险不断积聚,信用风险事件层出不穷、债券违约逐渐步入常态化。2016年,信用风险事件涉及的债券数量和金额快速增加,信用风险事件涉及80只债券,涉及金额418.36亿元,分别比2015年增加了110.53%和64.90%,其中,79只债发生了实质性违约,违约金额达408.36亿元,分别比2015年增加了229.17%和174.07%,债券违约的影响越来越大。2016年,我国有43只私募债发生了信用风险事件,并全部违约,有37只公募债券发生了信用风险事件,其中,36只公募债券违约(参见图1-3-30和图1-3-31)。私募性质的债券由于注册标准和信息披露要求不高,发行人的信用资质门槛偏低,在出现信用风险事件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违约。

图1-3-30 我国债券市场信用风险事件涉及的债券类型

资料来源:根据WIND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整理得到。

图1-3-31 我国债券市场违约事件涉及的债券类型

资料来源:根据WIND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整理得到。

我国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事件呈现出现明显的区域特点。2014年,信用风险事件主要发生在江苏、浙江和上海;2015年,江苏仍然是信用风险事件发生最多的地区,其次是四川和内蒙古;2016年,辽宁成为信用风险事件发生最多的地区,发生了12次信用风险事件,其次是北京和山东,各发生了6次信用风险事件(参见图1-3-32和图1-3-33)。我国债券市场违约事件的区域分布也呈现出同样的特征。

图1-3-32 我国债券市场信用风险事件的地区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WIND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整理得到。

图1-3-33 我国债券市场违约事件的地区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WIND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整理得到。

从违约债券主体性质来看,自2015年我国公募债券市场发生首例国企违约事件以来,债券违约主体从民营企业扩大到中央国有企业,2016年地方国有企业开始出现债券违约,发生信用风险的企业性质呈现多元化趋势。2014年,信用风险事件主要发生在民营企业;2015年,民营企业发生的信用风险事件最多;2016年,民营企业发生了34次信用风险事件,地方国有企业也发生了18次信用风险事件,比2015增加了200%,中央国有企业发生了4次信用风险事件(参见图1-3-34和图1-3-35)。我国债券市场违约事件的主体性质分布也呈现出同样的特征。

图1-3-34 我国债券市场信用风险事件的主体性质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WIND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整理得到。

图1-3-35 我国债券市场违约事件的主题性质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WIND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整理得到。

(四)保险市场稳定运行和风险防范的难度和压力加大

1.财产保险行业运营效率亟待提高

一是车险业务无序竞争有所抬头,经营费用支出快速上涨。2016年,车险业务增长进一步放缓,综合费用率快速攀升,盈利空间进一步被压缩,业务运营效率整体不高。商业车险费改在全国铺开,其本质与初衷是为了还利于消费者、还权于保险公司,总体趋势应为费率下降、赔付率上升和费用率下降。但在改革推进过程中,部分保险公司不求产品和平台改进,而是采用简单的价格折扣和提高销售佣金等方式来进行竞争,导致赔付率不升反降,费用率上涨迅速,尤其是手续费支出同比增长近四成,远高于原保费收入增幅。全年仅有14家保险公司车险业务实现承保盈利,其他41家保险公司车险承保则出现亏损。

二是非车险业务经营亦面临多重挑战。2016年非车险业务整体承保亏损,承保收益波动剧烈,经营成果为200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非车险业务经营中面临的承保责任扩大、巨灾频发等不利因素是导致盈利下降的主要原因,但业务发展所蕴含和显现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农业保险中,经营农险业务的公司与基层政府部门勾结,通过虚假承保、虚假理赔、虚假费用等方式套取财政补贴资金的问题较为突出,这既影响了业务运作效率,也有损保险市场秩序和保险行业形象;信用保证保险中,在我国征信体系不够健全及信用违约增多的背景下,由于信用产品多层嵌套导致保险公司难以全面获取底层资产相关企业的历史违约及对外担保情况,致使业务发展面临更多不确定性;部分重点领域业务,如被寄予厚望的服务于经济转型升级和民生建设的责任保险和科技保险等业务,尽管获得政策面的大幅支持和关注,但由于发展环境、基础设施、经营技术等方面存在问题,其发展速度和规模仍不尽如人意。

2.人身保险风险防范压力逐步增大

一是业务结构仍有待调整。人身保险产品主要包括三类:以终身寿险和长期重疾险为代表的长期保障型产品,以三、五年交两全或年金险为代表的短交长期储蓄产品,以银保和互联网渠道销售为主的中短存续期产品。以上三类产品分别侧重人身及健康风险保障、长期储蓄规划的实现和短期投资收益。从盈利的角度看,长期保障型产品新业务价值高、短交长期储蓄险新业务价值率较低、中短存续期产品新业务价值率一般为负;从偿付能力的角度看,长期保障型产品自身偿付能力充足率较高,短交长期储蓄险自身偿付能力充足率较低,新业务或将拉低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而中短存续期产品负债成本高,其偿付能力溢额贡献为负。2013年以来,中短存续期产品在行业规模保费中的贡献令人瞩目,从2013年的22.9%上升至2016年上半年的35.5%,尽管自2016年3月以来,保监会加强了对中短存续期产品的监管,但其增速依然较快,2016年12月,其行业规模保费占比仍达34%,75家人身险公司中保户投资款新增缴费占比超过80%的有13家,占比超过50%的有22家。业务结构过于集中于中短存续期产品,一方面加大了保险公司的负债成本,另一方面,一旦新业务出现下滑,依赖新单现金流入补足给付缺口的模式便难以为继,导致保险公司流动性不足,也使其偿付能力承压。

二是现金流风险加大。一方面,满期给付与退保压力加大。2016年人身险满期给付与退保仍然处于高峰期,满期给付与退保金额达1.1万亿元。其中,满期给付达3000多亿元,退保达7000多亿元。从产品类型来看,绝大部分满期保单是分红险,占比超九成;从退保险种来看,普通寿险、万能险、分红及其他险种各占三分之一。另一方面,利差损风险加剧。2016年,人身保险业呈现出保费规模逆势上扬、净利润持续下滑的经营倒挂现象,表明“利差损”风险正加剧。人身险行业利润来自“三差”:利差、费差和死差。在成熟保险市场上,行业利润主要来自于死差益和费差益,而我国人身险近年的主要利润来源却是利差。2010年以来,利差在一些人身险公司利润占比中越来越高,甚至达到90%以上。这也意味着,一旦投资失利,人身险公司可能无法给付保单当期收益,现金流将随之骤减。满期给付与退保叠加,对人身险行业产生较大的现金流压力,若资产端和外部风险传导等形势发生变化,则个别公司现金流极可能发生风险。值得注意的是,人身险业的现金流风险具有传递性和外溢性,一方面,银保渠道是人身险业保费收入的重要来源渠道,虽然法律未规定代理渠道承担保险的连带责任,但是目前我国的社会环境决定了银邮机构承担了隐性担保义务。一旦保险公司不能及时兑付,银邮机构将面临较大冲击。另一方面,人身险公司是债券和股票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一旦保险公司发生现金流风险,可能短期内会抛售债券和股票,影响市场稳定,并由此对其他投资者造成心理冲击,导致市场大幅波动,从而使风险进一步放大和传递。

3.违规运用保险资金问题显现,保险资金运用难度和风险加大

一是激进投资、集中举牌等违规运用保险资金问题引发市场关注。由于部分保险机构的基础研究能力、投资理念、公司治理、决策机制等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对市场风险认识不充分,在资金运用上主动激进,偏离了保险业提供风险保障的核心价值本质,冲动投资和盲目投资行为频发,部分保险公司的激进投资行为引发资本市场较高关注,也招致了保险行业的声誉风险。

具体而言,一方面,部分险资集中举牌行为引发“野蛮人”争议。2016年,共有7家险企14次触发举牌(参见表1-3-36),险资举牌规模累计达到310.4亿元,尽管同2015年10家险企35次触发举牌,所涉市值超过2500亿元的热潮相比,已有明显降温,但频率及规模依然令人瞩目。其中,部分举牌是保险公司出于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所作出的战略部署,部分是属于上市公司注销或回购股票而导致的被动举牌,但也有一部分是属于保险公司采用激进的投资方式,通过高杠杆资金对一些优质企业举牌来进行的短期投机,特别是与非保险股东形成一致行动人开展的举牌收购,既导致了上市公司股价大幅波动,出现了备受瞩目的“宝万股权之争”等事件,背离了保险资金长期股权投资的初衷,也加剧了资本市场波动,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导致市场对险资的极度不信任,严重损害了保险行业的信誉和形象。

另一方面,部分险资“买而不举”“快进快出”股市的短期冲动投资问题也较为突出。2016年,有31家保险公司持有253家上市公司的股份比例在1%到4.99%之间,其中恒大人寿、君康人寿、泰康人寿和天安保险较为活跃。如2016年1-11月间,恒大人寿未按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要求开展股票投资,股票投资交易笔数2480笔,股票平均持有期73天。其中,9月下旬至11月上旬短期炒作梅雁吉祥、栋梁新材等上市公司股票,造成恶劣社会影响。部分险资“买而不举”精准持股至接近5%的“举牌线”,不仅可以回避公告,降低行踪曝光度,还可以在增持减持行为上免受举牌带来的诸多限制。如果借助“买而不举”短期大量频繁炒作股票达到短线获利出局的目的,则只能加剧股市的投机炒作之风,既给保险公司自身带来流动性风险,又对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

表1-3-36 2016年险资举牌一览

资料来源:WIND数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

二是保险资金运用难度和风险加大。随着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保险资金运用渠道逐步拓宽,资产管理产品和第三方受托等新的业务陆续开展,保险资金运用操作技术日益复杂,风险因素进一步增加。同时,由于市场利率持续走低,加之承保成本费用攀升,新的利差损可能产生;投资型产品增长迅速,资本市场低迷时期的退保对于保险资产的流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受上述因素影响,保险资金运用面临各类风险交错影响的局面,资金运用难度进一步加大。2016年,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的重点风险依然是资产负债错配风险,其错配形式有五种:资产负债类别错配,隐含权益类资产价格波动风险;资产负债信用错配,隐含信用违约风险;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隐含长债短配再投资和短债长配再融资风险;资产负债流动性错配,隐含流动性风险;资产负债币种错配,隐含汇率风险。其中,资本负债错配最突出的问题是期限错配,且“长钱短配”和“短钱长配”现象并存。在资产配置中,由于资产市场的长期性可投资品种不多,出现了“长钱短投”的问题,从长期来看,这将对保险公司内涵价值造成折损。“短钱长投”也会带来极大风险,若将短期资金用于配置房产物业、基建建设、上市公司股权等长期类资产,一旦遇到集中退保或其他因素造成产品中断,而投资端不能立即变现,则将面临现金流断裂的危险。受此影响,2016年保险资金运用未能抵御不利的市场环境的影响,保险资金投资收益大幅下降。因此,提升自身的资金运用水平显得迫在眉睫。

(五)衍生产品市场发展还需提速

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的最新统计,2016年全球场内期货和期权总交易量约252.2亿手,同比增长1.82%,超过2011年249.9亿手的历史峰值水平,再创新高。分区域来看,北美地区成交量上升了4.8%,达85.9亿手;欧洲地区增长了8.0%,达51.8亿手;拉丁美洲地区增长了11.3%,达16.2亿手;亚太地区下降了5.3%,至91.8亿手,占比总份额也从39%下降至36%,但成交量仍大于全球其他地区(参见表1-3-37)。分品种来看,期货成交量在所有地区均稳步增长,并在2016年创下158.9亿手的新纪录;场内期权合约的总成交量为93.3亿手,较2015年下降了9.6%,期权成交量的表现明显劣于期货。

表1-3-37 2015—2016年全球期货和期权交易量

注:其他是希腊、以色列、南非和土耳其的交易所。

资料来源:美国期货业协会(FIA)。

从交易所排名来看,2016年,交易量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总成交量为39.4亿手,同比增长11.6%;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总成交量为21.2亿手,同比下降30.1%;洲际交易所,成交量与2015年相比,变化不大;莫斯科交易所,总成交量为19.5亿手,同比增长17.5%;欧洲期货交易所,总成交量为17.3亿手,同比增长3.3%。我国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期货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分别位列第6、8、11和37名。其中,前两个交易所的交易量分别增长60.0%和37.7%。相比于2015年,大商所和郑商所的排名相对稳定,上期所则从第10位上升至第6位。

与国际市场相比(参见表1-3-38和表1-3-39),我国金融期货市场规模还比较小(参见表1-3-40),尚未进入全球前20名之列。我国金融期货仅有沪深300指数期货、上证50股指期货、中证500股指期货、5年期国债期货和10年期国债期货五种。[74]现在交易量最大的主要是商品期货,但期货交易金额总量非常小。中国期货业协会的统计资料表明,2016年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41.38亿手,累计成交额为195.63万亿元,而2016年我国GDP达到74.4万亿元。从总量看,期货交易是GDP的2.63倍,而美国是55倍。我国场外衍生产品就更小了。

股票期权作为与现货证券市场联系最为紧密的金融衍生品,已成为全球衍生品市场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以美国为例,2016年标普500ETF期权成交6.72亿手。我国上证50ETF期权总成交7906.9万张,日均成交32.4万张,日均成交面值72.3亿元。与国际成熟期权市场相比,绝对市场规模和相较于现货的相对市场规模均尚小,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覆盖面和功能发挥仍然有限,期权市场亟待快速发展。[75]

表1-3-38 2015—2016年排名前10位的利率期货和期权合约

资料来源:美国期货业协会(FIA)。

表1-3-39 2015—2016年排名前10位的股票期货和期权合约

资料来源:美国期货业协会(FIA)。

表1-3-40 我国金融期货成交情况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http://www.cffex.com.cn/fzjy/tjsj/ndtj/。

三、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社会融资结构

优化社会融资结构一直是我国金融改革中的重大议题。自2002年以来,我国直接融资占比不断提高(参见图1-3-36),其中,“十五”时期(2002—2005)年均占比为5.03%,“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均占比为11.08%,“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均占比为16.56%,2016年的年均占比为27.57%。毋庸置疑,我国社会融资结构一直在不断优化,但与“构建以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金融结构基本平衡”总体目标仍有一段差距。为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76]的要求。

在社会融资总量中,如何才能提升直接融资的占比?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于股票市场而来说,应创造条件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发展多层次股权融资市场,深化创业板和新三板改革,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建立健全转板机制和退出机制;对于债券市场而言,应完善债券发行注册制和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加快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开发符合创新需求的金融服务,稳妥推进债券产品创新,推进高收益债券及股债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大力发展融资租赁服务。此外,可在保持合理流动性和利率水平的条件下,创新符合企业需要的直接融资产品。

图1-3-36 2002—2016年我国直接融资占比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二)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股票市场中资金流向结构性失衡会对实体经济带来极大的伤害。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资金投向和运行效率问题不能有效解决,股票市场中的资金流向结构性失衡还会继续存在。因此,经济政策的重点应放在利用市场化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上。

具体来说,金融市场化改革应让投融资主体和市场运行机制都能做到产权清晰,权、责、利明确,激励机制与自律机制健全规范,自觉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信贷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办事。从逻辑顺序来看,金融机构经营的市场化和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重心,金融宏观调控手段的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核心,而金融风险处置与金融机构退出的市场化则是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重点,也是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最大难点。

根据当前的金融经济形势,我们认为,金融市场化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进一步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理顺融资关系,提高金融机构配置资源的效率。进一步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发展民营银行。创新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分担模式,建立政府、银行和担保机构、保险机构合作机制,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同时,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建设市场化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在公布关键期限和短端国债收益率曲线基础上,进一步健全长端国债收益率曲线,为金融机构产品定价提供有效基准。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将银行贷款转变为直接融资。

(三)有效防范债券市场信用风险

2016年,我国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加速暴露,发行主体信用等级下调数量显著增加,违约事件频繁发生,对债市的直接融资功能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债券市场的风险防范已成当务之急。防范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一是提升融资平台信用背书,严格执行“省级政府对本地区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负总责,省以下地方政府按照属地原则各负期债”的总体安排。二是为偿付的流动性提供保障,建立根据债务风险事件的级别进行分级响应和应急处置的机制。三是严堵偏门厘清债务边界。通过清查地方政府违规举债情况来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行为,严堵偏门,对于边缘化、尚未成形的类融资平台形成再融资压力。四是推动融资平台公司的市场化转型。对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可从关掉空壳平台公司、引入新的资金、减少平台公司担保和隔断风险等方面着手。对于融资平台转型的目标模式,可建立按参股控股方式布局覆盖金融行业的类金融控股平台,来承担后续有一定造血能力的公益性企业的招商协调职能,转变平台公司融资主体职能,并整合城市建设及公路建设主体职能。

(四)切实防范化解风险,提高保险行业运行效率

1.提高财产保险运营效率

一是转变经营方式,提升运营效率。要始终坚持“效益优先、兼顾规模”的经营理念,通过短期投入为提升能力争取时间和空间,着力从产品、技术、服务三方面来开展竞争,加强与互联网平台、金融平台合作,深化业务融合,加强客户渠道整合。产品要做全,可以在风险细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通过产品创新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从而在市场上找到自身的独特定位,如车险重点关注电网职工车、新能源车和电网公车方面的创新产品,通过创新产品提升营销能力;技术要做强,加大移动设备、手机APP、网销等技术投入,实现精准营销和精益化管理;服务要做活,要充分考虑客户差异化需求,全面推广客户积分制,搭建产险生活服务生态圈。通过以上方式,摆脱拼费用、滚费用和欠费用的无序竞争状态,从而培育核心优势,优化整体成本管控。

二是利用国际国内有利条件,加快主要领域财产保险业务的发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及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为推动我国及相关国家商业保险需求上升提供了机会和条件,经济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带来了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逐步提升,经济结构逐渐转型升级,企业发展活力和消费者潜力得到释放,保险需求日趋多元,财产保险也应抓住机会,大力推动业务的发展。要利用“一带一路”带来的机会,推动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稳步放开,扩大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加大对高端装备制造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出口支持力度;要服务于经济供给侧改革,加快发展科技保险,为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融资、并购等提供全方位的保险服务。

2.防范人身保险市场风险

一是在业务转型过程中加大对现金流风险的管理。人身保险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风险保障,由于老龄化、环境恶化、医疗费用上涨等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对商业养老、人身保障和健康保险的需求日益凸显,而经济企稳、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也使寿险业务发展具备良好条件。因此,要坚持发展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业务,控制中短存续期业务占比,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真正做到业务结构与资产配置能力相匹配。一方面,要根据大数法则,精确地预测危险,合理地厘定保险费率,要始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分析在消费者感兴趣的产品背后所隐藏的风险担忧,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直抵客户深层需求。另一方面,在健康险方面,密切关注、跟踪前沿医疗技术,通过产品引导客户了解医疗技术并加强自身健康管理,从而控制保险风险,并推动特色产品的销售;要推动中短存续期产品规范有序发展,重塑中短存续期产品发展生态,明确其业务经营资格、产品期限最低标准,并强化比例控制,在保证其理财功能的同时确保其保障性质,保证其发展质量和发展方向。

二是通过人身保险创新来控制负债成本。要推进资源整合与渠道创新,深化客户关系管理,将客户资源进行细分研究,为销售一线提供优质资源。充分发挥个险队伍资源优势,增强产品组合销售的竞争力。积极开发银保客户资源,提升银保渠道经营价值。充分放大团险客户资源效应,激发团险渠道经营活力;要推进技术创新与跨界合作,紧跟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创新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积极进军电子商务领域,借以开拓新兴客户市场,不断提升客户接触率。要推进服务创新,改进业务流程,制定和完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的内部保证制度,强化内控约束。要改进服务方式,为客户提供人性化服务,使客户在每个环节都能感受到来自于保险公司的体贴与关心,从而与客户建立起长期的互利互惠关系。通过渠道、技术、服务创新,最终达到控制负债成本,增加经营盈余的目的。

3.提升保险资金运用能力

一是坚持稳健审慎的保险资金运用理念。保险资金在投资中应以固定收益类的产品为主,股权等非固定收益类的产品为辅。股权投资应当以财务投资为主,战略投资为辅。即使是战略投资,也应当是以参股为主,控股为辅;要坚持长期投资、从空间和时间上充分进行分散化投资,加大境外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不动产投资等分散效应较好的品种配置。保持大类资产配置结构稳定,趋势性增加中长久期债券、高票息固定利率的金融产品、海外资产、具有稳定回报的权益类资产等细分资产,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和国家重大战略的资金支持力度;要坚持服务保险主业的方向,正确处理保险的保障功能和投资功能的关系,保障是保险业的根本功能,投资是辅助功能和衍生功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保障的功能。

二是全面提升保险资金运用能力。在风险管控的基础上,审慎拓展保险资金范围和渠道,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更多优质资产,降低对传统资产的依赖。要大力提升投资研究能力,建立系统化的投资研究体系,以内部专业团队研究为主,外部研究为辅,互为验证;要提升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加强对中长期宏观经济形势、资本市场及大类资产配置策略的研判,将投资研究和投资选择紧密关联,落实到资产配置中,进一步加强战略性资产配置的前瞻性,提升战术性资产配置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要提升委托投资管理能力,全面推进委托投资市场化,建立内外部统一管理的平台,丰富和完善委托投资工具和组合,持续加强配置型投资能力建设,着力强化投后管理;要提升产品规划能力,加强对保险市场需求的深入分析,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加强产品规划和创新研发;要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坚持稳健审慎的产品定价策略,有效管控负债成本,管理和引导好保险消费者的合理预期,加强退保、满期给付等风险防控,同时要加强预判,切实防范投资风险,注重资产负债两端的匹配,避免利差损的扩大。

(五)加速推进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

1.谨慎有序地推出各种衍生产品

发展衍生产品市场,首要是解决品种创新问题。但是,由于金融衍生产品存在较高的风险,因而各种产品的推出一定要谨慎有序,服从整体的和长远的规划。要遵循“金融化”和“商品化”并重的发展战略,从服务实体经济的角度出发,加快上市对国民经济运行有利的品种。应适应金融改革和产业风险管理的需要,在充分评估、严防风险的基础上,做好原油等战略性期货品种的上市工作。加大对商品指数期货、利率及外汇期货研发力度。稳步推进“期货+保险”“粮食银行”“基差报价”“库存管理”等创新试点,进一步拓展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渠道和机制。探索碳排放权期货交易,并运用市场化机制助力绿色发展。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市场对利率期货和外汇期货的需求非常迫切,因此,也需丰富利率期货品种,推进外汇期货上市。

在50ETF期权上线平稳运行后,期权衍生品业务的工作重点,首先是进一步完善ETF期权保证金机制,包括组合策略保证金机制、证券冲抵保证金机制等;其次是研究建立相关配套机制,重点是上证50ETF延期交收交易产品和高效的证券借贷产品;最后是进一步拓展期权标的范围,如拓展到180ETF、跨市场ETF、跨境ETF、行业ETF等,然后拓展到个股。

2.发展多层次金融衍生品市场

在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上,场外交易市场的规模仍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在美国,场外交易的规模甚至占整个衍生品市场份额的80%以上。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汇率形成机制逐渐市场化,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加大,市场需要对冲风险的工具。因此,应当谋求场内与场外市场并存、标准产品和非标准产品功能互补的多层次、有竞有合的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