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历史文化暨宋代府州折家将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54/25450054/b_25450054.jpg)
总序
历史上,折姓曾经是一个极其显赫的姓氏。折姓是少数民族,最早可追溯到鲜卑。后来随着鲜卑族及其他部族的党项化历史趋势,折姓也成为党项人,并且位列党项五大姓氏之列。因为府谷地处黄河西岸,故称河西折氏。隋唐以来,麟府一带为党项族居住之地。河西折氏因据守多年,而又通晓党项及各部族情况,积累了“土豪”(欧阳修谓“土豪”为“以材武雄长一方者”)的资本,政治势力迅速上升,而其据守之地,也从一处无名边地迅速崛起,设镇、设县、升州、置军,所谓人杰地灵,正是当日折氏与府州的真实写照。到折从阮调离府州、领静难军节度使之际,其子折德扆也获得了永安军节度使的实职,史书称“父子俱领节度,时人荣之”。折氏其时之盛,莫与荣焉!
入宋以来,在宋朝削减地方藩镇势力的大局之下,折氏以其忠心向化,意外地获得了宋太祖的许可,继续保持了世袭府州的特权。有宋一朝,折氏出了七代十三位知州。他们忠于大宋,多次下河东征北汉,出北境击契丹,越麟州讨西夏,到开封受封赏。可以说,府州折氏的历史,就是一部忠勇爱国、守土保疆的历史典范。不要说折御卿子河汊大破辽军,病死沙场而不弃士卒的将军典范,不要说折惟昌临危受命、坚持完成任务而中途病卒的忠心耿耿,不要说折继闵坚守府州、誓与州城同在的气壮山河,更不要说折家父折克行三十年勇冠军中、德蔽蕃部的举世无双,也不要说折可适天都山大捷、御前称贺的战绩辉煌,单就一曲传唱了千百年的杨家将而论,那年高体健、多谋善战、大义凛然、保家卫国的佘太君,其历史人物原型就是折德扆的女儿折赛花,亦出自折家将!
折氏的兴盛,离不开中原王朝的支持。公元1125年,金军南下,中原告急。府州折可求不顾西夏人的虎视眈眈,尽起麟府三万七千兵马,下河东救太原,至开封而勤王。麟府军多次失利之际,年轻的宋钦宗大笔一挥,“可求不中使”。临阵换将,自古为兵家大忌,难以挽回宋朝兵败如山倒的颓势。北宋王朝随即冰消瓦解,而失去了中原支持的府州折氏,在被金人利诱之后随即被抛弃,西夏王朝乘折可求出殡之际,乘虚而入。府州陷落,折氏族人或四散逃亡以图兴复,折彦文与晋宁军对抗西夏是也;或隐于深山避乱不出,今之折家河、折家山是也;或融于金朝继续为官入仕,吴堡寨主折彦若、明昌进士折元礼是也;或渡江南去继续中兴宋室,端明殿大学士、权参知政事、签书枢密院事折彦质是也。总之,随着北宋的灭亡,府州折氏失去了坚实的政治支持,最终衰落。而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进,历经元、明、清三代,折氏再无显世名宦,最终淡出世人的视野,只存留在了史书中。
今天,折姓主要分布在陕北、晋中地区,河北、内蒙古、宁夏和甘肃等不少省区也有分布。而据史料记载,折彦文迁居山东青州,折彦质迁居湖南长沙,可惜目前我们还没有联系到这两支同宗的后裔。而折姓的祖庭,还是在府谷县。清代乾隆时期,迁居山西交城、古交等县的一支折姓寻根问祖时,最终找到了府谷县碛塄园区折家河村,可以为证。
流金岁月任凭时代淘洗,忠勇精魂永载中华史册。折家将将近三百年的辉煌史迹浓墨重笔写进了《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等史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曾瑜先生曾如此评价:“折氏家族,世代边将。民族融合,堪称典范。维护一统,忠垂青史。”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主任姜锡东先生曾说:“折氏世将,守土保疆。反对分裂,赵宋之光。忠君爱国,维护中央。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著名西夏学家李范文先生也曾为折氏题词:“世代将门,忠勇爱国。”府州折氏维护统一、忠勇爱国的历史史实,获得了历史学家的肯定和赞扬,折氏精神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典范,是我县历史文化资源中一笔尚未开发的文化富矿,是实现中国梦的宝贵精神财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府谷县也在改革的浪潮中,奋勇争先。当前,在党和国家提倡文化强国战略、发展县域文化产业、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府谷县也提出了一县三区建设和文化大县建设的发展目标。以此为契机,府谷县折氏文化研究会依托府谷县社会各界的支持,以为政府建言献策为己任,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文化产业探索。为了担负起这项艰巨的任务并保质保量地开展下去,我们编辑了这一套“府州折家将历史文化研究丛书”。现在已经出版的有《府州折家将历史文化研究论文集》,即将要出版的是本书及《宋代麟府路及折家将文献录》等历史文化研究系列,以及正在完善当中的大型历史剧《折赛花传奇》《折家军》剧本和历史小说。希望本套丛书的出版、电视剧的上演,能够为世人了解折家将的历史、弘扬折家将的精神、打造府谷县文化品牌、发展府谷县文化产业尽到一份微薄的力量。陕西师范大学李裕民先生如是说:“对府谷而言,它(折家将)无疑是一张最能打出陕西乃至国际的名片。”期望历史学家的预言早日实现。此为序。
折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折武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