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先秦传承复合词的来源概况
第一节 先秦传承复合词的两种不同来源
马真在对先秦复音词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先秦复音词“结构造词方式构成新词,概括起来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临时组合的词组逐渐凝固而成词,一是两个以上的词素拼合后立即成词”。这两种造词方式也可以解释先秦传承复合词的两种来源。
判断先秦传承复合词的来源是短语凝固还是词素直接拼合,就涉及在先秦词汇系统中短语与词的划分问题。由于汉语的形态变化较少,语言单位之间没有严格的形式标志和界限标志,使得短语与词的划分一直是学术界悬而未决的问题,至今未取得共识。结合汉语的实际,较多学者提出了各自的划分标准,但还无法找到一种能够概括所有的原则。另外,马真指出“确定先秦时期的合成词,根据的只是有限的书面材料,不能像区分现代汉语的词和词组那样可以采用‘替换法’‘扩展法’‘插入法’等,更不能简单地用是否经常连用作为定词的标准”,这更为先秦词与短语的划分增加了困难。在对先秦复音词确定时采用五条标准,其主旨为“从词汇意义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即考察复音组合的结合程度是否紧密,它们是否已经成为具有完整意义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王宁师对现代汉语的本源双音合成词提出四条鉴定原则:非自由词素鉴定法、非词源意义鉴定法、非现行语法鉴定法、非语义搭配鉴定法。
这些标准尽管并不是对先秦结构而定,但却为本书处理材料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我们这里采用两条标准来确定先秦传承复合词的来源是短语还是词。
第一,参构的两个语素在同一时代的文献作品中是否还存在相应的与之同义的单音词形式;第二,一个结构的整体意义是否等同于参构语素按照结构关系推导出的意义。
如果一个先秦传承复合词能够在先秦文献中能够找到符合两个标准的用法,我们就将其看为来源于短语,否则即视为来源于语素直接拼合。如:
引领
在先秦文献中的意义为“伸长脖子”。如: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左传·成公十三年》)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孟子·梁惠王上》)
其中“引”为“伸,拉长”,此义项在先秦文献中可以作为词独立运用。如:
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庄子·天运》)
“领”为“脖子”义,此义项在先秦文献中也可以作为词独立运用。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诗·卫风·硕人》)
若以大夫之灵,获保首领以殁于地。(《左传·襄公十三年》)
而且,整体的意义等同于两个语素的直接组合意义。那么,我们认为“引领”的来源为短语。
无恙
在先秦文献中,“无恙”的意义为“没有疾病”。如:
赖皇天之厚德兮,还及君之无恙。(《楚辞·九辩》)
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战国策·齐策》)
其中,“无”“恙”在先秦文献中均可作为独立的词使用。如:
孔子之弟子从远方来者,孔子荷杖而问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吕氏春秋·异用》)
而且,“无恙”的整体意义等同于两个语素的直接组合意义。那么,我们认为“无恙”的来源为短语。
将军
昔者晋有六将军。(《墨子·非攻中》)孙诒让间诂:“六将军,即六卿为军将者也。春秋时通称军将为将军。”
郑人以詹伯为将军。(《国语·晋语》)
以上各句中,“将军”均为名词,表示“率领部队的人”,可见“将军”的整体意义不等于内部语素的组合关系“率领部队”。而且,从测查的文献中,找不到“将军”作为动词的义项。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便判断其为语素直接拼合成词。
虎贲
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受战于牧野。(《尚书·<牧誓>序》)孔传:“勇士称也。若虎贲兽,言其猛也。皆百夫长。”
虎贲有为宿卫之臣者……有为士卒武勇之称者。(清·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上》)
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粟如丘山。(《战国策·楚策》)
从王引之的说解中,我们能够看出“虎贲”在先秦文献中中有两个含义:一为“勇猛的士卒”;一为“官名”。但从孔安国的传中,可以看出“虎贲”的命名来源为“若虎贲兽,言其猛也”。其中,“贲”当为“奔”的借字。而无论是“虎贲”“虎奔”在先秦文献中均找不到表示“虎贲兽”这样的用例。可见,“虎贲”是利用比喻由两个语素直接组合而成,并不是短语词汇化的结果。
还有一些词,在先秦已经是很典型的复合词,但如果考察文献,仍能找到其作为短语的例证。这样的词我们仍要将其视为短语来源。如:
先生
在先秦文献中,“先生”已经不能从语素意义直接推导出词的意义。如:
其先生之脀,折胁一。(《仪礼·有司》)郑玄注:“先生,长兄弟。”
有酒食,先生馔。(《论语·为政》)何晏集解引马融曰:“先生,谓父兄。”
孟尝君燕坐,谓三先生曰:“愿闻先生有以补文之阙者。”(《战国策·齐策》)高诱注:“先生,长老,先己以生者也。”
在以上句子中,“先生”不再单纯地表示“先出生”,而是指“长兄弟”“父兄”“学士年长者”等“先于自己出生的人”,已经具有了比较固定的含义,即“年长者”。应该说,在这个意义上,“先生”可以看作一个复合词了。后来,“先生”的词义进一步发展成为“老师”之义。
﹝童子﹞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见先生,从人而入。(《礼记·玉藻》)孔颖达疏:“先生,师也。”
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庄子·应帝王》)
指称“老师”之后,“先生”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对对方的尊称,其内部结构越来越淡化了,成为非常典型的复合词。
但如果从来源看,“先生”很明显来源于状中结构的短语,由“先出生”转而指称“先出生的人”。在先秦文献中,还可以找到“先生”作为状中结构的例证。如: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诗·大雅·生民》)朱熹集传:“先生,首生也。”
公衍先生,公为之母曰:“相与偕出,请相与偕告。”三日,公为生,其母先以告,公为为兄。(《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尔雅·释亲》)
从这些用例中,不仅可以看到“先生”作为短语的例证,也能够看到“先生”从状中结构衍化到名词的内在依据。因此,可以说“先生”尽管在先秦已经成词,但其来源应为短语。
从我们对语料的分析来看,在先秦已经成词的条目中,大部分和“先生”一样,是短语词汇化的产物,例如“国家”“布衣”“社稷”“要领”等;只有很少的词是语素直接拼合而成。这些词一般为专有名词,表示职官、植物、节气等等,如上文所举的“将军”,还有“司寇”“司空”“霜降”“秋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