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问俗:话说浙江海洋民俗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婚姻仪礼民俗

《礼记》曰:“婚礼者,礼之本也。”古往今来的婚姻是“合二姓之好”,其目的在于传宗接代。海岛人的婚俗礼仪是海岛人成年后最为隆重的礼仪,也是海岛人一生中最得意的一件大事。

作为一种民俗事象,婚姻习俗应包括婚姻形态和婚姻仪礼两个方面。就婚姻形态而言,东海海岛的早婚、入赘婚、冥婚给人印象特别深刻。海岛人的早婚主要表现在幼小定亲和过早结婚两种形式上。海岛的孩子到了六七岁,父母就要为他们定下亲事。如果女孩子到了十四五岁,还无人来下聘定亲,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同样,如果男孩子到了十六岁,还未定下亲事,想在本岛找个称心如意的姑娘就很困难。因此,海岛人的结婚年龄一般都在十六岁上下,最早的也有十四岁结婚的,显然要比内陆早。入赘婚,俗称“招上门女婿”,一般是渔家有女而无男,通过招女婿来顶香火,以此支援门面。冥婚又称“阴配”,即父母为亡故的儿女寻觅配偶,结婚仪式跟活人结婚类似。以渔为业的海岛人常年漂泊海上,随时有葬身大海的危险,若溺死在海里的男子为未婚者,则潮魂(一种招魂仪式)后,除了用稻草人代葬外,还要择已亡的未婚女为他阴配。由此可见,浙江海岛的早婚、入赘婚、冥婚都有着鲜明的海洋特征。

婚俗仪礼内容丰富、程序繁琐,大致可分为婚前、婚中、婚后三个阶段。海岛人的婚前仪礼程式主要有请庚帖、过庚帖、纳吉、过书、下聘、下定酒、请婚期、迓妇、抬嫁妆、开面等。

旧时定亲先由媒人传话,如男女双方有意,男方则备礼派人,与媒人同往女家询问其出生年月的时辰,叫“请庚帖”;女方把生辰八字写在红帖上送给男方,叫“过庚帖”。男方请算命者合婚,如八字相合,即置庚帖于灶神前,三日内平安无事,请媒人送婚书及金银首饰、衣料、聘金、酒、饼等至女方下定,双方均宴请亲朋,办下定酒。婚期由男方选定,请媒人告知女方,叫“送日子书”。娶亲前男方派人送凤冠霞帔给女方,俗称“迓妇”。女方结婚前一天将准备好的嫁妆送到男家,嫁妆数量不一,俗称“抬嫁妆”。姑娘出嫁前夕请送娘(送亲娘子)修面,叫“开面”,并办开面酒。

定亲的庚帖上写着男女生辰八字,男方必须用描龙图案的红纸,女方则用飞凤图案的红纸,表示男女双方龙凤相配之意。海岛上,男女定亲时必须送几条大黄鱼。送鱼时,一定要成双搭对,象征双龙戏珠。而且鱼头要朝着被送的一方,意味着鱼游进去就不再出来;若方向错了,意味着婚姻不顺或有婚变的可能。旧时婚嫁,男女双方礼品往来常与生育有关,如定亲、结婚女方回礼有五谷种、花生、芋头、水仙花、韭菜等繁殖力较强的吉祥物,还有肚裙布等。

婚中阶段的礼仪也很繁琐。结婚当日,男方凌晨用牲福礼敬祀喜神,叫“享先”。新郎一般不往女家迎亲,多以送娘为使者随迎亲花轿去女方家。迎亲花轿的轿身金龙盘柱,雕凤镂花;轿顶飞龙拱顶,轿杠两端为龙头。新郎家必贴画有龙飞凤舞图案的纸花。发轿时,选一父母双全的男孩坐轿内押轿,中途由家长背回。男方花轿进门后,待嫁姑娘需睡床上,三次相催才起床梳妆,吃上轿饭,第一口吐回父母床头,示意不忘养育之恩。然后戴红头帕,由兄弟抱上轿或领上轿,母亲、姐妹号哭相送,母亲向停轿处泼一盆水,兄弟随轿送至半路返回,此时倒掉轿内火熜灰,啼哭停止。哭嫁是温州洞头旧时妇女结婚时必过的程序,不管会不会唱哭嫁歌,全都要哭,甚至有母亲姐妹陪着哭的,说是有祛邪除煞和告别亲人时诉说心里话之意。唱哭嫁歌时,邻居会来观看,听听新娘唱些什么,唱得好不好。哭嫁从新娘梳头开始,到跪拜祖宗牌位、辞别亲人、跨炉火、上花轿,新娘一般要一直哭到花轿上路才停止。随后,送娘披红布、背子孙桶相随至男方(图3-5)。

图3-5 嵊泗婚俗

海岛的接亲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新郎和新娘同住在一个岛上,新郎派人用花轿去迎娶,就如上面所描述的情况;另一种是新郎和新娘不住在同一个岛上,新郎需要派船去迎娶新娘。海上接亲要预测天气风向和潮流,并提前一两天到达女方岛屿,以免耽误婚期。开船前,新郎官要亲自到船头用供品祭祀船神,求船神保佑一路顺风。接亲的喜船根据岛屿间的距离也有区别:岛际距离近的,喜船由描着炯炯船眼的带角船改装而成,船头悬挂大红球带,船上插着龙凤彩旗,船上敲锣打鼓,鞭炮鸣响;岛际距离远的,喜船就用漂漂亮亮的绿眉毛船或是画龙雕凤的花雕船代替,以船代轿,别具一格。“喜船迎娶锣鼓敲,一路不忘放鞭炮”,迎娶喜船离岛时要鸣放三声开船鞭炮,船靠码头也要放三声喜庆鞭炮,新娘由兄长背下船时也要放鞭炮,这种放鞭炮的习俗与花轿迎娶基本类似(图3-6)。

图3-6 喜船迎娶新娘

新娘到夫家以后的礼仪一般在涨潮时进行。先有请出轿的习俗,赞礼者请新娘出轿,一幼女至轿前三揖,引新娘出轿,出轿后跨马鞍踏麻袋前行,麻袋交替送接,叫“传代”,麻袋五只,示意“五代见面”。接着是拜堂,新婚夫妇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尔后夫妻对拜行合卺礼,喝交杯酒,入洞房后婚礼才算告一段落。也有一种十分特殊的婚礼:旧时渔村新郎出海生产遇风,或新郎在远洋生产不能如期返航,而婚期又不能随便改变,只能由新郎的妹妹代兄拜堂,在洞房内笼养一只公鸡,鸡颈系红布条,新郎回来放鸡出,俗称“抱鸡入洞房,阿姑代拜堂”(图3-7)。

图3-7 抱鸡入洞房,阿姑代拜堂

民国初期起,提倡文明结婚,不兴旧礼拜堂,只行结婚仪式,包括主婚人、宾客致辞,新郎答词,新娘新郎穿礼服向父母长辈鞠躬致礼,夫妻互揖,交换饰物,在婚书上签名盖章等,但此仪式仅城镇少数人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提倡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新事新办。符合结婚条件的男女,需同去当地政府申请登记,领结婚证书。婚礼礼仪要符合文明结婚要求,废止坐轿,宴请从简。20世纪70年代曾推行集体结婚仪式,不办酒席,以分送喜糖代之。还有人选择旅行结婚。

旧时受封建礼教束缚,男人亡妻再娶,礼仪可与头婚同。女子丧偶改嫁则遭鄙视:不能坐花轿,只坐小轿;不准在原公婆家上轿,只能走出村口;脚穿红鞋,外罩丧履,上轿前去掉丧履,以示与亡夫绝缘;带入新夫家的前夫子女,不得入家谱、继承后父财产等。渔区禁限稍宽,丧偶妇女改嫁少受干涉。部分渔村妇女丧偶招婿进门,叫“坐门招夫”。少数偏僻海岛,兄弟亡故,嫂嫁叔、弟媳嫁伯,称“兄终弟及”“弟终兄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革除男尊女卑的封建陋习,丧偶男女与未婚者享同等权利。

舟山一些小岛上曾经盛行过拜龙王婚俗,这是海岛拜堂习俗中的特殊礼仪。这项礼仪是请新娘、请新郎、拜天地后的第四项仪式,即新郎、新娘要向龙王叩拜。赞礼者要唱两首拜龙王的歌,一首是“银烛辉煌金花红,拜谢龙王祝寿隆;龙凤参生龙凤子,他年攀柱步蟾宫”,另一首是“龙王头上一盏灯,香烟袅袅透天廷;夫妻双双齐来拜,保佑家门万年春”。婚礼即将结束时,还要举行送龙王、抱龙灯的仪式,即新郎、新娘再次拜送龙王出堂,随后各抱一盏龙灯,双双步入洞房。这种习俗除舟山外,温州、台州等沿海岛屿也存在。

拜堂后还有新娘挑巾、新娘出厨、喝糖茶、拜见钿等仪式。新郎家安排一个父母双全的小孩往新马桶内撒尿,并赠其红蛋,示意“早生贵子”。还请长辈中福分好的妇人入新房,用秤杆揭去新娘所戴头帕,叫“挑巾”。“挑巾”后,新娘整理服饰,到厨房亲割祭祖猪肉,并将系身布褴交给厨师,请其代为厨事,叫“出厨”。接着谒拜公婆、长辈,敬糖茶,称“见大小”,长辈赠其钱币,叫“拜见钿”。各项礼毕开宴,席间新郎向长辈敬酒(以舅父为先),新娘由送娘陪伴,多次换装,向宾客敬酒行礼。晚上亲朋宾客在新房内唱酒、贺郎。就寝前,新娘须替新郎脱袄裤(音同“懊苦”),以讨吉利。

这里特别要说说贺郎的风俗。新郎、新娘为贺郎的主角,是众人喧闹的对象,所以有了贺郎的风俗。贺郎有文场贺郎和武场贺郎两种。文场贺郎是在新房里设案摆盏,新婚夫妇坐在案席的上首,其余宾客围坐四周。整个贺郎过程以一唱众和的形式进行,唱词多由领唱者根据房内的摆设、桌上的喜果、盆中的菜肴、新人的穿戴等即兴编词,随编随唱,并要新郎新娘同时做出动作上的反应:领唱人唱到“红烧黄鱼”时,贺郎人就用筷子夹起桌上的黄鱼,硬要新郎新娘对嘴尝鲜;唱到“花生”时,要新婚夫妇互剥花生送进对方的嘴里;唱到“枣子”,要新婚夫妇两人共食一颗枣子;唱到“荔枝”,要新娘剥去荔枝壳,把荔肉用嘴叼着让新郎来亲嘴。编唱的词意大多与家庭美满、夫妻恩爱、子嗣繁衍等有关,而且多为吉利之词。众人与新婚夫妇嬉闹逗趣,笑声不断,形成十分热闹的场面。武场贺郎是把新婚夫妇坐的两把椅子绑起来,只允许夫妇俩坐在椅子靠背上,而且要求夫妇俩配合的动作难度也提高了。众人捉弄嬉闹,显得比较粗鲁甚至野蛮,因此称为武场贺郎。一般而言,武场贺郎常常发生在偏远的小岛。

结婚当天,邻居孩子开始向新娘要糖果,俗称“讨冬瓜”。“讨冬瓜”为期三天时间,新娘把从娘家带来的或男方准备的糖果分给孩子们。晚上,大人们开始到新郎家闹洞房。俗话说:“三天无大小。”闹洞房的有男女宾客或邻居、朋友,长辈、同辈和晚辈都能参加。

渔家人结婚时的排场往往很大,尽显豪爽。在宁波一带,一般会请吃“好日酒”三天,主要是宴请亲戚朋友及族里其他人。一家有事全族帮,女的做帮厨或布置洞房,男的做帮工。“好日酒”前一天主要是各种准备工作,因为桌数多,要向邻居借很多桌椅碗盏等。新娘家如果不远的话迎亲队伍就会在那一天去把嫁妆迎来,嫁妆队伍也很壮观,一大件一大件地抬着嫁妆,街坊邻里会一大件一大件地数,妇女们也会暗暗比较谁家的嫁妆更大方,队伍排得更长,宁海一带至今还盛传着十里红妆的说法。下午及半夜有点心供大伙儿吃,主要是糖果,还有一些像莲子、花生等表示吉祥的糕点水果,新郎、新娘则会专门吃包子、蚶子、肘子、栗子、莲子,讨“五子登科”彩头。第二天迎亲正日,男方挑着米箩担迎娶新娘,女方会派人拦轿门,讨喜糖喜钱等。女方家最热闹的是中午正餐的时候,之后送新娘上花轿,热闹气氛移至新郎家。晚餐是新郎家的正餐,但哪怕再晚,正式喜酒开桌之前,新人也要给家里的长辈磕头敬茶,长辈们按次上座,喝着甜甜的糖茶,然后摸出一份红包,司仪数过红包里的钱后高唱某某茶钱多少,场面既隆重又热闹。之后开吃喜酒,人们从厨房里端出一道道热气腾腾的美味佳肴,有各式各样的菜,大家一边吃一边数着碗数,旧时有“十六碗”之说,后来增至二十几碗,大伙儿猜拳喝酒,热闹非凡。第三天是回门,新娘子带着新夫婿回娘家。

另外,在渔家婚宴上,还能看到一道渔岛特有的饮食风景线:宴席上,渔家人会端上一大碗带皮烤熟的整个芋艿。一席婚宴,只要少上一道烤芋艿菜,就算大鱼大肉、全鸡全鸭,婚宴也不被认为是丰盛的。而一道婚宴上,上两道烤芋艿,吃喜酒的人就会夸赞东家婚宴特别丰盛。就是在日常饮食中,渔家也将芋艿当作上等大菜。逢年过节,或是家中有客,总有一道红烧芋艿。“跑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渔民对奉化芋艿头更是珍视。

婚后还有认亲、吵新房、庙见、回门等习俗。结婚第二天早上,新媳妇必须早早起床,向公婆敬银耳汤或糖茶,然后由小姑陪同去岛上的外公、舅舅、姑父家挨家挨户地敬茶,俗称“认亲”。而“认亲”的公婆及长辈喝了茶后均要向新媳妇送红包,表示对新媳妇孝顺的回报。新婚三日内,亲朋好友可在晚上潜入新房拿走任何东西,翌日向新婚夫妇索取香烟糖果,谓之“吵新房”。在大的海岛上还有婚后三日庙见的风俗,即男主人与新媳妇见于祠堂。当然,海岛上最热闹的要算三朝回门了。新娘出嫁第三天,在完成各项仪式后,新郎陪同新娘共同携礼回女方家去拜见岳父、岳母及亲戚。回门时新婚夫妇要备好烟、酒、营养礼品等,一般是当天去,当晚归,双去双归。那时的新郎官尤其是男方的陪客就会成为女方亲友的调侃对象,大家猜拳灌酒,好不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