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过程观察法
一、什么是过程观察法
对于“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学生”这样的问题,其实与“我们为什么要读懂学生”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可以说是为了发现孩子们独特的特点,为了发现数学学习的困惑……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你的学生已经达到了什么认知水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从儿童的视角去领悟学生数学学习过程。而一旦这样的理念和实践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的一种自觉行为,我们就会从学生的角度去想孩子们需要怎样的学习帮助。一句话,通过观察学生,我们可以更加科学地评估他们的需要,拓展他们的学习经验,促进他们的学习。
这里所说的观察,与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课堂观察,区别在于观察者不是旁观者或局外人,而是教师自己。教师置身于学校内、课堂中,可以成为具有明确观察意图、掌握观察方法又不改变课堂教学自然状态的最佳人选。对于了解学生来说,观察法是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之一。
二、观察学生什么
我们知道,任何一次对学生的过程观察都是有目的的,也就是说观察学生是为了研究学生某一个方面的问题。那么在小学数学学科视野下,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哪些方面应该成为我们的观察点与研究点呢?这是笔者反复思考的问题,也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
就学生的学习时间而言,可以分为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学习前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的准备状态,学习中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倾听、互动、自主等层面的状态,学习后指的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达成状态。
就学生的学习空间而言,落脚点应该放在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行为上,主要包括思维状态、参与程度、情绪状态、交往行为、生成状态等方面。课堂教学的效果必须通过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才能实现,而有效的课堂调控首先是建立在有效的观察上的。因此,学生的学习准备、参与程度、思维状态以及达成效果,应该成为老师观察学生的核心要素。
基于这样的思考,从观察学生应该遵循的准确性、计划性、及时性原则,运用观察学生的科学方法,笔者构建了基于观察学生的课堂学习“四维十阶”观察表(见表2-2)。
表2-2 学生课堂学习“四维十阶”观察法

编制如上观察框架,其目的是使观察者能抓住学生的学习要素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使之观察得更加深入细致,能捕捉到更多的“情境细节”,为得出正确结论提供证据,从而避免主观臆想。当然,一个观察者不可能对一个学生课堂学习的四个维度在单位时间内都能做到精确观测,这就提醒我们在观察时应该锁定其中一个核心点进行观察记录,而不是面面俱到。比如,想对某个男生倾听习惯作出科学的分析,那么可以随机选择一节数学课,教师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观察记录,而对其他学习要素可以暂时不予考虑。这样可以集中更多的时间做好对一个核心点的观察,同时也不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案例2-1】 时间和倾听的专注性
观察日期:2012年11月29日,开始时间:上午10:30,结束时间:上午11:10
观察者:数学老师
学生姓名:陈某某,年级:二年级
内容:观察一个小组的四位学生,特别观察其中一位学生陈某某,记录他在小组倾听、全班倾听花多长时间,有多专注。
目标:观察一位二年级的学生对老师与同学的发言有多专注,特别是对小组同学的发言能否认真倾听。
环境:数学常态课上,老师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某个数学问题,并要求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全班汇报(见表2-3)。
表2-3 学生学习专注性观察记录

续表

分析:0注意力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其中在课开始的10分钟内注意力比较集中,然后注意力开始分散。小组合作开始后,学习兴奋点又上来了,开始能倾听同学的发言,但不到2分钟就显得不太耐烦了,管自己玩纸屑,经组长提醒后注意力又开始集中。在全班汇报交流时间段内,刚开始想急着发言,但没有被老师请到后就有学习情绪了,又管自己玩铅笔了。课尾10分钟,注意力开始分散,并坐立不安,不再倾听老师的发言,管自己做《数学乐园》。
结论:注意力集中在课始10分钟内,不善于倾听同学的发言,以自我为中心,符合自己兴趣的能认真倾听,自己觉得没意思的就玩铅笔和纸屑。课尾10分钟,已经不能集中注意力了,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的发言,都不再倾听。
评价:该学生属于注意力不持久型,其倾听时间长短与发言内容有关,与该生注意力有关,对倾听老师的发言好于同学的发言。倾听习惯不理想。
建议:要提高该生倾听的能力与习惯,首先要培养他集中注意力的认识与意志,同时要帮助他学习倾听的方法,提高倾听的质量。建议参加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的集中注意力训练大本营活动。
三、怎么观察学生的学习
(一)确定观察的内容
当你把这个学生确定为“研究对象”后,你想客观地知道他哪些方面的信息,那么你就要针对你研究的主题划分为若干个观察的“核心点”,有计划有目的地逐步进行观察。也就是说,每次观察内容的确定应该是事先深思熟虑过的,是围绕你研究的主题划定的。
(二)明确观察的目的
当你确定一个或多个学生作为观察对象时,你还应该想好你观察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如果盲目、无目的地进行观察,只会将观察到的现象束之高阁甚至不知所措,或对有价值的信息视而不见,不能做出客观准确的分析。观察者应在观察的关键处设立观察点,有目的、有意识地捕捉学生的活动信息,尽可能记录对研究有价值的内容。当然,要把观察记录写详细、写完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需要掌握观察记录的方法,这在下面还会详细谈到,但有一点可以先说明,为了保护学生的隐私权,在记录时不应该明确地给出被观察学生的姓名(可以用学生姓名的首字字母或代号指代学生)和具体的观察处所名称,应该用笼统的语言描述周边的环境。
(三)掌握观察的方法
一般,观察学生应该选择在常态下进行,最好不要让学生发觉老师在记录他的一言一行,这样观察者就可以捕捉到最为真实的信息。通常,从学生的发言、目光、面部表情与形体动作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记录。在这里,观察者可以运用目视法来进行观察记录,这也是一种使用最广泛的观察方法,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直接进行,不必中断教学,简便易行。但是,目视法容易受到干扰,有时未必能观察到真实的情况。为使目视法更加可靠,观察者应对观察到的情况作由表及里的推理判断,做到既尊重观察结果,又不轻信表面现象。目视法可以分为:
1.扫视法。这是一种群体观察方法,适用于集体教学的场合。教师可借此了解整体动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需要改变位置,用3~5秒的时间迅速扫视全班,可以大致看出所要观察的个体或群体在全班处于一个怎样的学习状态。
2.巡视法。这也是一种群体观察方法,主要用于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小组讨论等活动场合,是教师为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而使用的观察方法。在巡视时,教师可以站在固定位置,从前到后,从左向右,目光缓缓巡视全场;也可以在学生之间,一边行走一边巡视观察。教师的巡视可发现活动中异常的情况并及时处理。在巡视时教师的目光既要敏锐,又要亲切柔和,使学生既振奋精神又不感到压力。
3.注视法。这是一种对个体或小组进行仔细观察的方法。为了更加准确、更加详细地掌握被观察者的学习情况,老师可以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自然地靠近被观察者,如果需要可以适当地与之对话。但是,注视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起反作用。
4.凝视法。凝视比注视更为专注,主要用于学生板书或演示的场合,要求教师边观察边思考。
此外,需要提及的是,教师经常凭借自己的主观印象,或者根据其他教师介绍,给每个同学分别贴上“好”、“中”、“差”的标签。在观察研究中,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常会干扰教师的正确判断。客观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固守自己的第一印象而不考虑实际情况,势必影响观察的准确性,尤其是影响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评价。所以,观察者必须要剔除“刻板效应”,对被观察者进行“望、闻、问、切”,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分析,这样才可能得出接近真实的结论。
四、怎么记录观察的情况
观察的展开可以有许多的形式,这里给出的例子旨在让大家对如何记录一些观察情况有所了解。在这里,笔者重点向大家介绍四种比较有效的观察记录方法。
(一)记叙式观察记录法
记叙式观察记录,是指对观察学生的自然行为做一个综合性的描述。作为记录者,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引起被观察者的注意,避免与被观察者有视线接触,以免被观察者发现导致信息失真。如果他们意识到你在写东西,那你可以说自己在批改作业。
根据观察的程度不同,可以把记叙式观察记录分为以下三种:整体性记录描述,也叫总体描述或全面描述,关注的是能够反映学生整体行为的行动;半整体性描述,包括所观察行为的一些一般性细节;详细性描述,也叫分子描述或精细描述,反映的是学生行为或有关情境的具体细节。
记叙式观察可以用来对学生或者某个群体的行为做出深度描述,这对于之后进行的更加专门、更加量化的记录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例如,当你想观察班级里进行小组讨论的几个学生的情况时,就可以采用记叙式记录。这时就要特别注意同伴间的喜好和吸引模式,比如在这个小组里谁是起带头作用的?他们的谈论模式是怎样的?他们的讨论气氛是怎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选择对可能有价值的事件加以记录,而且在写的时候应该用现在时态。但我们始终要把观察记录的重心放在你观察的学生身上。可以借助“关键事件观察与分析表”来记录与分析“关键事件”(见表2-4)。
表2-4 关键事件(轶事)观察与分析

在记叙式记录之前,必须要明确以下问题:观察的次数;在什么时间进行观察;每次观察的时间长度;要观察什么样的目标行为;打算使用哪种类型的记叙式记录;记录数据的方法是什么。一次观察的时间可以从10分钟到30分钟不等,具体的观察次数和观察时间可根据被观察学生的年龄、观察环境等的不同而不同。不过最好是能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里多次观察学生。
(二)时段式观察记录法
时段记录也称时间取样、间隔取样或时段取样,观察时间被分成一些小的片段或间隔(见表2-5)。观察者要记录下在每个间隔里行为是否发生。它关注的是在特定的时间段里发生的行为。如案例2-1《时间和倾听的专注性》,就是采用时段记录法。当然,在抽取的观察时间里,观察者根据观察的核心点可以采用叙述性观察记录的形式来记录关键事件,而不是真的作连续不断的叙事记录。当你同一时间无法兼顾记录和观察时,这种方法尤为便捷有利。
表2-5 学生学习投入状态观察记录

(三)事件式观察记录法
事件记录又称事件取样,是指在观察期内,某个特定行为或者事件一旦发生就加以记录。也就是说在观察期内,特定行为或事件每次发生的时候都对其进行观察和记录。事件记录常常用于观察有反社会行为倾向的学生,如多动症、欺凌他人、注意力分散、脾气暴躁等。作这类观察的目的是记录下所有事件,记录下事件发生之前与之后有什么现象,看看事件的发生是否有什么模式,从而为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制定有效的策略。
同时段记录法一样,事件记录也是对行为进行取样。时段记录是以行为发生的时间为依据进行记录的,而事件记录则只是以行为为关注点进行记录。例如,为了观察学生回答情况,可以设计如下观察表对“学生回答情况”这一行为关注点进行记录(见表2-6)。
表2-6 学生回答情况观察记录

因为事件记录是要记录特定的行为或事件,能够提供对观察行为连续及时的记录,所以特别适合用来记录那些有着明确的起始时间又比较离散的事件。如上课咬铅笔、攻击行为、双手放在抽屉里玩弄东西等等。
用事件记录的方法来记录那些能够产生永久性结果的行为也很有效,如能够正确计算的通分问题、解决问题的数目、口算的速度等。而且当你通过学生的永久性成果来测量其行为的时候,学生发生行为的时候你不必一定在现场,可以请其他老师、学生父母等为你收集这些成果。
但是,这种记录方法不太适用于那些高频行为或者持续时间不一的行为,如拍手、摇头、跑步等,因为这些行为发生得非常频繁,不太适合被分成不同的行为。吮吸手指、阅读、听课等行为可能会延续几个时间段,所以比较难以记录。
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记录反应,如行为检核表、掌上计数器、电子计算器或其他设备。用纸笔记录行为发生的频率,可以用划线法、点线法和画正字的方法。
要记录行为的持续时间,可以使用秒表、带秒针的手表或定时器等计时设备。如果想要记录行为发生的准确时间,不妨考虑一下掌上计算器。还有一些计算器不仅可以计算事件的频率,还可以计算行为持续的时间。
(四)等级评定记录法
等级评定记录是在观察结束的时候,在一个量表或行为检核表上对行为进行等级评定。即对行为进行观察之后,再在各种量尺上对其进行评定。等级评定记录主要是评价在学生身上观察到的某种特征的程度,如口算的速度,计算分数乘除法计算题的熟练程度等。因此不仅要观察学生计算速度,也要观察学生计算采用的策略。与之前的几种记录方法相比,等级评定记录的观察者有更大的主观性。
建立良好、科学的学习者的学习档案是教师有效实施等级评定的关键。老师平时要善于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和同伴作出等级评价的有关材料,包括:知识掌握情况;能力的形成情况;与数学学习相适应的习惯、态度等因素;学习过程中的其他信息,如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与创新性、参与讨论的主动性、学习活动的合作性等等。教师可以建立“课堂—家庭”双轨等级评定机制,通过教师、学生、家长多元评价来记录学生成长历程,使之能更加清晰、更加多元地观看到学生的变化。
1.建立课堂表现记录表
课堂表现记录主要是对学生完成课堂教学活动的表现予以观察记录,这种记录比较及时,内容具体,简捷明了(见表2-7)。主要是通过记录课堂观察检查表来反映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同时辅以记录学生的精彩提问、有创意的想法及各单元学习内容掌握情况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课堂表现作出等级评价。
表2-7 课堂表现观察记录

2.建立家庭作业反馈表
学生除了在学校要完成课堂作业外,相当一部分作业是在家里完成的,这部分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往往就不能很好地了解掌握,只能凭学生已做好的作业进行评价,但只能看到作业的结果,不能看到作业思考的过程。建立家庭作业反馈表,不但可以使教师更细致地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对于教师在布置作业中设计的开放性问题,如果学生认为解决方案是最佳的话,也可以放入学习档案袋中。如对于三年级学生既应侧重数学计算技能的培养,更要培养其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因此可以建立下面的表格(见表2-8)。
表2-8 家庭作业反馈

表格说明与评价方法:
“计算”要求学生每天自编相应的5道计算题,并要求全对;“应用题”要求根据近阶段掌握的类型自己编3道,列式解答并说明思考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运用数学”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附加作业”则是根据当堂课的内容而设计的内容。家长和学生就在家完成作业的情况按等级打分。“☆”表示“主动完成”; “△”表示在家长的督促下完成,“○”表示“没有完成”。教师就学生一个单元的作业记录反馈情况进行统计,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对表现不好的学生则找其谈心或与其家长沟通,并记入学习档案中。
3.建立其他问卷调查表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学生的学习档案除了记录学生课堂及作业方面的情况外,还应该包括家长的评价和学生自己的评价,因此,教师还要设计其他一些问卷调查表(见表2-9至表2-11)。
表2-9 家长观察记录

表2-11 小组成员互评

表2-10 学生自我要求发展水平的评定

以上问卷调查表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的。可以每月调查一次,并把调查表收入学生档案中,逐月比较并察看是否有变化。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兴趣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因此,教师可以把对学生调查的反馈情况作为自评的一项内容,从而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更好地完善教学。
学习档案袋中还可放入学生自己编制的题目,解决复杂数学问题时产生的草稿、修改稿及对作品回顾中的反思。同时对于一些特别有意义的数学活动,教师可以利用数码相机记录,并把这些照片存入学生的学习档案袋中,如有条件的话可制作成DV,为学生记录难忘的学习活动片段,这是极其有意义的,也一定会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喜爱。这种学习档案的建立,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时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为全面读懂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有利于读懂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