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节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需要
先来看笔者一则写于2012年5月24日的日记:
我原来在温州平阳教书,家住在顶层,露天阳台很大,200多平方米。我挑了一些田泥,然后装在盆盆罐罐里,根据季节的变化,种上各种蔬菜瓜果。我给儿子准备了一把小铲子,也让他挖挖土,孩子很开心,我也很开心。有人说“研究学生”不是工业,而是农业,这话说得真好。我认为“研究学生”就是一种深耕细作的“农活儿”,教师似农夫,每天要坚守在田间耕耘:点种、耕作、间苗、收获。没有捷径,有的是投入和期待,一颗能够随时发现的敏感的心灵,一颗深谙种植之道的智慧心灵,一颗不辞劳苦的坚韧心灵……我想一旦把“研究学生”当作深耕细作的农活的时候,你才会有责任和兴趣,你才会有耐心和恒心。我想任何一项技术活,当你具备了责任、兴趣、耐心、恒心的时候,技术活就会浸润你的情爱和精神,就会升华成一种艺术,至此你的成长已经从被动走向高度的自觉。
笔者还在思考:一位教师如果能坚持做十年“读懂学生”的行动研究,十年后他的专业水平会怎么样?我想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对学生的“爱”与“责任”会大大超越十年前的那个“我”。我想,当一位教师拥有了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而且这种责任感建立于自己对学生的深入研究后的,那么还用得着担心他的教育教学水平吗?
正如张丹教授所言:“每接近一位学生,我都会进入一种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的状态。教师一旦研究学生,其责任感就会逐渐提高。”
请再读一则笔者写的教学随笔,从中也许能感受到“研究学生”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另一个层面的感受。
【案例1-6】 “拾鹅卵石”给我们的启示
我曾读到一则《拾鹅卵石》的寓言故事,故事说一群牧民得到神的旨意,让牧民路上多拾一些鹅卵石。很多牧民以为拾鹅卵石是旅途的累赘,不以为然,但当他们到达终点的时候发现鹅卵石竟然变成了钻石,没拾鹅卵石的牧民后悔莫及。
正是那次大赛磨课的历程,让我发现了教学研究中也有许多不起眼的“鹅卵石”,一次课堂师生互动、一次学生作品访谈、一次课前学情调查、一次对学生的过程观察、一个错例研究分析都是小小的不起眼的“鹅卵石”。我们用这些“鹅卵石”进行深度挖掘,就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个个教学难题,在一次次“草根研究”中提升自己专业的敏锐性和洞察力。
在我的专业成长中,这次比赛是一件关键事件,它改变了我原有的教学研究思维方式和态度,之前我把教学研究重心放在“自我”上,之后我把如何读懂学生成为我研究的“习惯”。从那以后把学生的错误和优秀的作品当作宝贝似的收集珍藏,因为我知道这些作品好似“鹅卵石”,这些“鹅卵石”都是生动的、鲜活的教学研究资料,有了这些“鹅卵石”,我就不会再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随时能从中捕捉研究的灵感。
还记得那次比赛的课题是“图形的旋转”,我始终让学生“先试后教”,以“画图”来贯穿全课,让孩子在画中感悟,发现性质。然后收集学生那些“鹅卵石”,除垢取精,精雕细作,原来一节“画图很难”的课,通过孩子的尝试,借用孩子的作品,课上得趣味盎然。后来,从中获得教学研究的一个灵感,把收集和分析学生的错题提炼成了一个研究课题,进行了长达两年的微型研究,研究了错题的概念、错题的分类,总结出了错题收集和分析的范式,探索出了错题反馈的教学策略,完成了对五、六年级学生出现在作业本、测试卷、数学课堂上的错题的收集与分析,从理论上阐述了善用错题对学生认知发展、思维发展、情感发展、人格发展的价值,结果该课题获得2011年温州市名师名校长课题成果一等奖。
认知心理学领域从知识的功用角度出发,把教师的专业知识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三类。其中本体性知识主要是指教师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而实践性知识就是关于课堂情境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其中就包括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对实际的课堂教学进行调整。
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的成绩几乎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关系,且并非本体性知识越多越好。同时,条件性知识也只有在具体实践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功效。在这三类知识中,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是可以随着教龄的增长而不断丰富的,然而实践性知识则没有这种特点。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需要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才能实现。从这个角度看,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无疑是这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因素。而对学生实际情况的研究也无疑是教师实践性知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从大量的名师身上可以得到佐证,他们的专业道德与实践性的智慧之所以被我们称道,是因为他们对学生的问题能做出智慧性的解决。而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专业智慧,其秘诀就在于“心中有学生”,把研究学生、读懂学生当作永恒的课题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