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核心概念的界定
走向“田野”的地理教育是指在教室以外的其他场所进行的地理教育。从空间上看,是将学生的地理学习从教室内扩展到教室以外的空间,包括自然的野外,也包括社区等,如田野、车间、家庭、科技馆、社区等场所;从理念上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是对传统限于教室的地理教育的有力补充,也是对地理教育的实施空间仅限于教室的有力批判;从目标上看,既可以是对教室所学地理知识、原理的直观化检验,降低抽象理论知识学习的难度,也可以是直接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为目的。从形式和内容上看,可以包括一些在教室里学习较有困难的地理概念、现象、过程的野外认识,如流水地貌、垂直地带性分布等的实地观察、记录,也可以是带着一些研究性问题的野外考察、研究,如对家乡土地利用类型的调查、家乡河流污染情况的调查等;既可以是围绕某一概念的单一性“田野”,学习如太阳高度角的测量,也可以是围绕某一主题,涉及多个地理概念或地理原理的综合性学习,如企业的区位选择问题。从课程所占的时间看,既可以在地理学科课程中进行,也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或课外时间进行。
地理教育走向“田野”,表明了一种理念和趋势。在本书中,为了方便叙述,针对国内外不同的使用习惯,不对“地理教育走向‘田野’”“‘田野’式地理教育”“地理户外教学”等词语进行区分。由于地理“田野”教育与户外教育、环境教育关系密切,因此,下面将对作为核心概念的户外教育、环境教育、探险教育、地理户外教学进行具体阐述。
一、户外教育
户外教育是一套盛行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活动,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经历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发展时期。但由于户外教育的知识体系具有复杂性,从事户外教育专业人士的工作领域不尽相同且个体存在差异性,加之地域文化具有多样性,所以户外教育自萌芽至今还未有一个明确且令众人信服的定义。
户外教育(outdoor education)一词由Curtis(1909)率先提出,20世纪初期的户外教育就是指不在室内进行的一切教学。
1958年,美国户外教育学者乔治·唐纳森(George Donaldson)提出了一个简明扼要的概念:“户外教育就是在户外的教育,有关户外的教育,以及为户外而教育。”
刘易斯(Lewis)则认为:“户外教育是一种直接而简单的学习方式,是把课程延伸至户外以达学习的目的。它是基于发现学习的原则并强调直接使用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以进行观察和知觉。”
Nichols(1982)指出了户外教学的六个基本特征,分别是:①在户外进行;②有直接参与活动的成员;③教学过程包含对自然事物的解释;④户外活动更注重团体合作,而不是孤立的个人主义;⑤包含尽可能多的场景;⑥受大众欢迎,活动本身应该富有趣味与挑战性。
1986年,普瑞斯特(Priest)在《户外教育重新定义:多种关系的问题讨论》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户外教育定义:“户外教育是通过与户外接触而实现做中学的一个体验过程,教育地点主要是在户外,其学习的重点主要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他指出了户外教学的定义需具备以下五个要点:①是一种学习方式;②是一门经验课程;③主要在户外进行教学;④要求使用所有的感官;⑤以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普瑞斯特提出了户外教育的“树”模型,通过对树生长的描述,生动地解释了户外教育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其中户外教育是树的主干,探险教育和生态教育是树的两个分支,体验式学习过程是树叶,整个外在的户外环境代表太阳,跨学科课程内容代表空气,感知觉、认知、情感及肌肉活动代表土壤,见图0-2-1。

图0-2-1 户外教育“树”模型
为了便于理解,根据英国伦敦国王学院Mark Rickinson等人的研究,将户外教学的核心内容整理成表0-2-1。
表0-2-1 户外教学的核心内容

美国国家教育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定义户外教育是所有学校科目知识与技能的结合,由教师运用环境资源去帮助学生了解各学科、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协助艺术、科学、社会研究的教学活动。
有学者将户外教育的概念归纳起来并分为三种类型:“教育说”“教学方法说”和“教学过程说”。“教育说”的观点认为户外教育是一种具体的教育行为,是在户外环境中开展的关于户外相关活动的教育,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从户外自然观察、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到培养学习户外游憩技能等;“教学方法说”的观点认为户外教育是在户外环境中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教学过程说”的观点认为户外教育是在户外环境中进行教学的过程。
另外,也有学者综合户外教育的途径、方法与目标对其内涵做出了概括:户外教育是在户外情境中,利用户外资源,借由户外活动的形式来达成教育目的的教学活动,对学习者而言,需要透过感官参与,经由直接、具体的体验来促进学习,了解学科、人及环境的关系,在认知发展的同时,更使得情感、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得到发展。
由上可见,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考察户外教育,侧重点就会有所不同。事实上目前在国外还有许多与户外教育相关的概念,根据美国户外教育委员会(Council on outdoor education)的梳理,由于户外教育的导向不同,如行为导向、休闲娱乐导向、环保导向、野外生存导向等,衍生出了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环保教育(conservation education)、户外休闲(outdoor recreation)、探险教育(adventure education)、体验式教育(experiential education)、露营教育(camping education)、荒野教育(wildness education)等诸多概念。这些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了户外教育的丰富内涵,尤其环境教育、冒险教育是近40年来户外教育的重要方向。户外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它提供了更加宽阔、多元的教育视角,是理论和实践的综合体。
二、环境教育
《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认为,环境教育是“借助于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得关于治理环境污染、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
根据Danny Parkin(1998)的定量分析,户外教学与环境教育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但户外教学的目标与环境教育的目标又有一定的区别,《第比利斯宣言》(Tbilisi Declaration)指出环境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探索,让全球人类意识到环境的整体性及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具有相关的知识、技能与意识,能通过个人努力或团体协作解决这一系列现实问题,预防新问题的产生。环境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让人类意识到以下四方面的内容:①人类是地球系统的一部分,人类有能力改变系统中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②能广泛地了解地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③能了解人类面临的地球环境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方法;④具备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William(1997)等人指出,环境教育是培养一批具备关于自然环境与环境问题的丰富知识,并能有意识地解决相关问题的公民。
三、探险教育
探险教育是指在特定情景下,通过有目的的探险活动进行学习的一种教育方式。探险活动包括很多内容,诸如户外运动、竞技项目,甚至一些室内课程也可改为探险教育的内容,具体有山地徒步旅行、登山运动、航海、洞穴探险等。探险教育常常要求学生用所有感官去学习和搜集信息,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训练学生的野外生存能力。
四、地理户外教学
户外教学特指基于地理学科的户外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走出教室,根据现有的理论知识,在自然环境或社会人文环境中,运用地理科学方法探究学习各种自然与人文地理现象,获取地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地理思维。
(一)教学场地
户外是指教室以外的其他场所,既可以是河流、山川、森林、草原等自然环境,也可以是学校附近的社区、博物馆、工厂、企业等人文环境。老师或相关专家要从户外环境中挖掘课程资源。
(二)教学过程
地理户外教学与基地户外教学相同,都很重视学生在户外环境的亲身体验,要求学生调动所有的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对户外环境进行考察和信息采集,而常规的室内教学一般只用到视觉与听觉,这也是户外教学与室内教学的区别所在,户外教学的素材都是学生亲手获得的一手资料。
(三)教学目的
除了对课本知识的直观化、具体化体现,辅助理论知识的教学外,也可以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探究精神作为目的。
(四)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既可以安排一些在教室学习时有一定困难的地理知识,如流水地貌、土地利用类型等;也可以是一些关于探究性问题的实地考察,比如当地的工业布局、人口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