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德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历史演变和主要特点
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战败投降,由美、英、法、苏四国共管,后分裂为东德、西德。当时德国[5]境内民生凋敝,生产停滞,完全是短缺和管制经济。以1948年6月21日西方占领区的币制改革为标志,德国充分利用了冷战造成的东西方竞争气氛,并借助马歇尔计划等援助输入大量资本和先进技术,依靠其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克服了两德分裂带来的产业和地区性结构断裂,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了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达到并超过了战前水平,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与大多数高度发达的国家一样,战后的德国经济也经历了长期而且影响深远的服务化过程。德国经济结构的演变是朝着农业比重不断下降,工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同时就业由农业、工业转向服务业的方向发展变化的。德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既有类似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方面——服务贸易的增长以国民经济的服务化为基础,同时又呈现出其独特的本国特点。
一 德国产业结构变化和服务贸易的发展
1.第一阶段:1950—1970年
这一阶段是德国的国民经济恢复建设时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受到重大打击和破坏,只能依靠迅速发展工业恢复其经济。当时的德国资源匮乏,国土面积狭小,只有采取“加工贸易”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在这一阶段,以大规模内需为主导的恢复性建设,使钢铁工业、建筑业、机械制造业、化学工业和汽车工业成为德国的支柱产业,第二产业在三大产业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地位。到1970年,德国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已经从1950年的10.1%下降到3.9%,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则从1950年的50.1%上升到57.6%,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之和。在此20年间第三产业增长缓慢并有波动,1970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较1950年略有下降。
2.第二阶段:1971—1989年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劣势日益凸显,使得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量向外转移,经济产业结构发生转变。1975年,德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49.4%,超过第二产业的比重47.7%,成为德国经济中占比最高的产业。1980年,德国第三产业占比达到53%,超过第一、第二产业占比之和。20世纪80年代后,德国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进一步融合,逐渐向服务经济转型。从1980年起,德国的服务贸易出口一直稳居世界前五位。
3.第三阶段:1990—2004年
1990年,两德统一。经过最初几年短暂的景气后,德国经济长期停滞,曾出现连续5个季度同比零或负增长。为应对高福利低增长的“德国病”,德国进入了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推动工业社会向服务和信息社会转变为主线,以发展新经济产业为核心的结构调整阶段。德国重点发展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专业技术服务出口迅速上升。同时,工业和服务业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生产性服务业增长迅速,在此阶段,德国服务出口排在美国、英国、法国之后,位居世界第四位,2004年德国的服务出口额已是1990年的3倍以上。
4.第四阶段:2005年以来
2005年德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超过1400亿美元,首次超过法国,成为继美国、英国之后全球第三大服务贸易出口国。2005年,在建筑、邮政服务等行业,德国出口额居世界首位,交通运输业居世界第二位,德国的物流、金融服务、电信企业也进入了全球最主要供应商行列。之后的2006年至2008年,德国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技术服务位居世界第一,与金融保险、通信服务、物流运输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出口一起保证了德国服务贸易出口保持每年大约15%的增长率,其中,2006—2007年的增长率达到19.33%。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德国的服务贸易出口出现波动,2009年出现6.61%的负增长,但在2010年开始恢复,增长3.57%,2011年增长10.73%,2012年略有下降(-1.18%),在2013年则取得了7.83%的增长。
二 德国服务贸易主要特点
1.德国服务贸易结构性逆差长期存在
德国是最为国际化的经济体之一,是全球第三大贸易国,2001年以来贸易收支一直保持顺差。但德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货物贸易,每年德国的汽车、机械、电子、化工产品出口为德国带来巨额收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的服务贸易出口远远小于进口,使得德国成为欧洲最大服务贸易逆差国和发达国家中除日本之外仅有的一个服务贸易逆差国,而旅游业是德国最大的逆差部门。在当今国际服务贸易持续发展且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量已达20%的背景下,2012年德国服务出口仅占其贸易总出口额的15.5%,服务贸易增长潜力尚未得到完全开发。
2.德国服务贸易出口以制造业为基础,工业产品和服务完美结合形成较强竞争力
德国的服务业具有浓厚的制造业色彩。德国拥有扎实健全的制造业基础,制造业在德国经济中仍占据重要地位,目前发达国家中只有德国和日本的制造业在GDP的占比超过20%。占比较高的德国制造业不仅创造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也为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奠定了基础,服务业产出很大部分来自制造业的中间需求。与工业相关的服务在价值创造中的占比也越来越大。德国制造业公司提供的服务出口占德国整个服务贸易出口的将近25%,从而使德国服务贸易出口具有以制造业为基础、工业产品和服务完美结合,形成较强竞争力的特点。
3.优势产业从传统的运输、建筑转向研发、计算机、金融、保险等高端服务业
近年来,德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体现出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特征。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中以服务生产为核心的新的国际分工格局,同时扩大了服务的领域,改变了传统的服务提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服务的可贸易性。银行、保险、医疗、咨询和教育等原来需要供需双方直接接触的服务,现在可以通过采用远距离信息传递的方式进行。
德国服务贸易结构从运输、工程建筑等传统领域转向知识、技术和数据处理等不断涌现的新兴领域。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物质生产和服务生产中的知识、信息投入比重不断提高,从而推动了德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变化。以劳动密集为特征的传统服务贸易地位逐渐下降,以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为特征的新兴服务贸易逐渐发展壮大。根据Markus Kelle和Jorn Kleinert 2010年对德国服务贸易公司所做的研究,德国服务跨境出口的56%源自交通,金融、保险和通信,商业、研发和计算机三大行业,上述三大类行业的服务进口则占跨境进口的50%。[6]
4.德国的服务贸易出口主要集中于大公司,贸易方式包括跨境销售和商业存在
根据Markus Kelle、Jorn Kleinert、Horst Raff和Farid Toubal(2012)对德国服务贸易公司微观数据的研究,德国的服务贸易出口主要集中于大公司:10%的规模最大的出口公司占总服务出口的94.2%。平均而言,大型出口公司销售至更多的国家,其服务产品的种类更多,而且德国公司的服务出口集中于熟练工人工资较高的国家及邻近国家。在贸易方式上,研发、广告、管理服务的主要出口渠道是跨境销售,辅助交通、建筑、数据处理行业则更多地采用设立海外分公司的方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