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论丛·第九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十六国政权首领名号的基本情况

十六国时期各政权首领的名号情况比较复杂,现按立国先后将其基本情况罗列如下:

汉:先后使用“大单于”、“王”及“皇帝”称号

永兴元年(304),刘渊自邺城(今河北临漳)返回匈奴部众所在地左国城(今山西离石),称大单于。当年十月,即汉王位。永嘉二年(308),即皇帝位,改元永凤。此后刘和、刘聪、刘曜一直使用皇帝称号,直到咸和五年(330)后赵攻陷长安。

成汉:先后使用“王”、“皇帝”称号

永兴元年(304)冬十月,李雄攻取成都,占据益州,称成都王。公元306年称帝,建立成汉国,光熙元年(306),即皇帝位,国号大成,史称成汉。

后赵:使用过“王”、“天王”、“皇帝”称号

太兴二年(319),石勒称赵王,史称后赵。咸和五年(330)二月,进兵关中,灭前赵,石勒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同年九月,石勒正式即皇帝位。咸和八年(333),石勒子弘继位,咸康元年(335)石虎废弘,自称居摄赵天王,咸康三年(337)改称大赵天王,永和五年(349)正月,又称皇帝。永和五年(349),石虎子石世即位,但石遵废石世自立,后石闵(石虎养子,原姓冉)杀遵立石鉴,永和六年(350)石闵杀石鉴自立,改国号为魏,史称冉魏。永和七年(351),石虎之子石祇被冉闵围困于襄国百余日,被迫去皇帝之号,改称赵王。

前燕:先后使用“王”及“皇帝”称号

咸康三年(337)十月,慕容皝称燕王,史称前燕。永和四年(348)十一月,慕容儁继承燕王之位。永和八年(352年)即皇帝位。建熙元年(360)正月,慕容img继帝位。一直到370年前秦攻灭前燕。

前凉:先后使用“公”、“牧”、“王”称号

永和元年(345)张骏称大都督、大将军、假凉王,“官者皆仿天朝,而微变其名,车服旌旗拟于王者”[7]。永和二年(346),张重华继为凉州牧、西平公、假凉王。永和五年(349年)张重华自称凉王、雍、秦、凉三州牧。永和九年(353)子耀灵嗣位(凉州刺史、西平公),不久耀灵伯父张祚矫称遗命自立(凉州牧、凉公),永和十年(354)正月,张祚自称凉王,改元和平[8]。永和十一年(355),张祚被杀,张玄靓嗣位(西平公、凉州牧),兴宁元年(363),张天锡即位(西平公、凉州牧),太元元年(376)张天锡投降前秦,前凉亡。

前秦:“大单于”、“王”、“天王”、“皇帝”称号皆用

永和六年(350)苻洪称三秦王。不久苻健承袭此号,但于次年(351)改称“天王”、大单于,国号大秦。永和八年(352)正月,称皇帝。永和十一年(355)苻生继皇帝位,升平元年(357),苻坚发动政变,杀苻生,称大秦天王。淝水之战失败后,苻丕、苻登、苻崇等使用皇帝称号。

后燕:“大单于”、“王”、“天王”、“皇帝”称号皆用

太元九年(384)正月,返回前燕统治区的慕容垂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燕王[9],史称后燕。太元十一年(386)正月,慕容垂在中山称帝[10]。太元二十一年(396),慕容宝即皇位,改元永康[11]。隆安二年(398)四月慕容宝被尚书顿丘王兰汗所杀,兰汗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六月,宝子盛杀兰汗以长乐王称制。十月,慕容盛称帝[12],隆安四年(400),自贬号为庶人天王[13]。隆安五年(401)八月,慕容熙即天王位,义熙三年(407)冯跋杀熙,推慕容云为天王,义熙五年(409)慕容云被宠臣所杀,后燕亡。

后秦:使用过“大单于”、“王”、“天王”、“皇帝”称号

永和八年(352)姚襄自称大将军、大单于。太元九年(384),姚苌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太元十一年(386),姚苌发兵取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秦,史称后秦。太元十九年(394)姚兴继位,隆安三年(399)降称天王。义熙十二年(416),姚泓继皇帝位,改元永和,义熙十四年(417年)为刘裕所灭。

西秦:除使用过“大单于”之外,无论是复国前还是复国后,西秦一直以“王”为其政权首领的称号

乞伏国仁于太元十年(385),自称大将军、单于(《晋书·乞伏国仁载记》为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改元建义[14]。太元十三年(388)六月,乞伏乾归即位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河南王。太元十九年(394)前秦主苻登死,陇西之地尽归乾归,梁王乾归改称秦王[15],史称西秦。隆安五年(400)灭于后秦姚氏。义熙五年(409)乞伏乾归再次即秦王位,义熙八年(412)乞伏炽磐自称大将军、河南王。义熙十年(414)十月,“复称秦王”,元嘉五年(428),慕末继秦王位,改元永弘,元嘉八年(431)灭于赫连夏。

后凉:使用过“王”、“天王”称号

太元十四年(389),吕光称“三河王”,太元二十一年(396),光即天王位,国号大凉,改元龙飞。隆安四年(399),将天王位让于太子绍,自号太上皇。隆安五年(400)吕纂杀绍即天王位,不久为吕隆、吕超兄弟所杀,吕隆即天王位。至元兴二年(403)灭于后秦姚兴。

南凉:使用过“大单于”及“王”称号

隆安元年(397)秃发乌孤在西平(今青海西宁)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史称南凉,隆安二年(398)改称武威王。隆安三年(399)秃发利鹿孤继位武威王,隆安五年(401)正月,武威王利鹿孤欲称帝,后在其安国将军img勿仑的劝说下,改称河西王。元兴元年(402)秃发傉檀继位,更称凉王,改元弘昌。元兴三年(404)去年号,以后秦属臣身份,上表姚兴,请求接代王尚为凉州刺史。义熙四年(408),秃发傉檀复称凉王,改元,义熙十年(414)灭于西秦。

南燕:先后使用“王”及“皇帝”称号

隆安二年(398),慕容德自称燕王[16],史称南燕。隆安四年(400)十二月,慕容德在广固正式称帝。义熙元年(405),慕容德死,慕容超即帝位。义熙六年(410),慕容超被晋军所获,南燕亡。

西凉:使用过“公”、“牧”、“刺史”称号

隆安四年(400)李暠自称秦凉二州牧、凉公,改元庚子,史称西凉。义熙元年(405)自称大将军、大都督、领秦凉二州牧,改元建初。义熙十三年(417)李歆称“凉公、领凉州牧”,改元嘉兴。元初元年(420),李恂被推为凉州刺史。元初二年(421),西凉被北凉所灭。

北凉:一直使用“公”、“王”称号

隆安三年(399),沮渠蒙逊拥立段业即凉王位,改元天玺,史称北凉。隆安五年(401)蒙逊代段业为大都督、凉州牧、张掖公,改元永安。义熙八年(412),即河西王位,改元玄始。元嘉十年(433),沮渠牧犍继为河西王,改元永和,元嘉十六年(439)为北魏所灭。

夏:使用过“大单于”、“天王”及“皇帝”称号

义熙三年(407),赫连勃勃自称大夏天王、大单于,改元龙升。义熙十四年(418),进军长安后,于灞上即皇帝位[17]。此后赫连昌及赫连定皆称帝,至元嘉八年(431)夏亡。

北燕:一直使用“天王”称号

义熙五年(409),后燕冯跋在慕容云被杀之后,继天王位于昌黎(今辽宁朝阳),沿用国号为燕,史称北燕。元嘉七年(430),中山公冯弘(跋之弟)即天王位。元嘉十三年(436)灭于北魏。

西燕:先后使用“大单于”、“王”及“皇帝”称号

太元十年(385)正月,慕容冲在阿房即皇帝位,改元更始[18]。太元十一年(386)慕容冲将段随立为燕王,改元昌平,后段随被慕容恒等人袭杀,立慕容img为燕王,改元建明。慕容韬杀慕容img于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后慕容恒另立慕容冲之子慕容瑶为帝,改元建平。慕容永杀慕容瑶改立慕容忠为帝,改元建武。太元十一年(386),刁云杀忠,推慕容永为大单于、河东王,称藩于燕(慕容垂)。同年九月,慕容永进据长子,即皇帝位,改元中兴[19],一直到太元十九年(394)被后燕所灭。

综上所述,十六国时期各政权首领名号使用的情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一直使用“王”称号的政权:西秦、南凉、前凉、北凉

2.一直称“公”或“牧”的政权:西凉

3.一直用“天王”称号的政权:北燕

4.先后使用“王”、“天王”称号的政权:后凉

5.先后使用“王”及“皇帝”称号的政权:汉、成汉、前燕、南燕、西燕

6.先后使用“天王”及“皇帝”称号的政权:夏

7.“王”、“天王”、“皇帝”称号皆用的政权:后赵、前秦、后秦、后燕

由此可见,十六国时期各政权首领的名号使用情况非常复杂,大部分政权首领的名号前后都有变化,既有游牧民族的首领名号“大单于”,也有农耕民族的称号“皇帝”,同时又有“王”、“天王”、“公”等,甚至一个政权同时使用两个、三个名号,如“大单于”和“王”、“天王”或皇帝同时。关于十六国时期各政权使用“大单于”称号的情况,研究胡汉分治的学者已经讨论得很充分,此处不再赘述,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十六国时期很少有政权首领单独使用“大单于”名号,基本上都是和其他名号同时使用,而且多是建立政权之初。“大单于”的称号虽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但是如果把“大单于”的称号与其他名号联系起来考察,可以更清晰地反映出内迁民族逐渐抛弃本民族的因素及对儒家文化吸收的过程。

虽然各政权首领名号使用情况比较复杂、混乱,但仍有一定规律:这些政权的首领名号基本遵循“王”、“天王”、“皇帝”的层级及先后顺序,“王”是大多数政权的第一选择,“皇帝”是他们的终极目标。当然,也有值得注意的几种特殊情况:其一,前代首领已称皇帝,其后任者却改称天王或王,如苻坚、石虎;其二,自称皇帝几年之后却又改称天王,如姚兴、慕容盛,详情下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