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机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从世界各国范围看,企业的有效参与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在我国,从洋务运动的“工学并举”到新中国的“半工半读”,再到改革开放后的“校企合作”,企业始终是技能人力资本体系中的重要主体。但从现状看,我国企业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程度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其中很多原因在于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表现出显著的个体化差异,客观地降低了相关政策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动力整体性不足,制约了我国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因此,本书整合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和企业培训的研究成果,突破将企业作为一个同质的整体的局限,关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行为的差异性,在技术进步与企业技能需求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揭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因及其差异性内在机理,对于丰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理论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有效性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状及差异化行为识别实证分析。研究以机械行业为调查对象,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行为量表》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偏好量表》为测量工具,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不同企业主体的参与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当前我国企业参与职业的整体水平较低,不同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行为有着明显的差异。

第二,技能内生性视角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机制模型。研究在分析技术进步与技能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运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对中国的技能偏好性技术进步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基于技能内生性的视角,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基于贝克尔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培训理论改进的模型,构建了“技术进步—技能提升—边际生产效率提升—工资挤压效应”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传导机制,考虑企业的规模、区域、类型和行业属性等差异因素对企业技能培训的承载能力和风险选择的影响,从理论上阐释了基于技术进步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偏好变迁机制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为差异化的内在机理。

第三,基于Ordered Probit模型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行为差异化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在整体水平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差异化行为受到企业的个性特征、企业的技术倾向、企业的人才发展战略、政府的责任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企业的个性特征即企业的属性和企业的规模决定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行为和具体的合作模式。而在个体层面上,不同类型、不同属性和不同规模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差异化行为影响因素不同。

第四,基于多层次回归模型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偏好实证分析。研究运用多层次回归模型,对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偏好及其交互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既表现出一定的成本偏好性,也表现出对于技术偏好的动机。而在工资挤压效应的作用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技术偏好会对成本偏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即随着企业技术倾向性的增强,会降低企业对成本的敏感程度,从而降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行为中的成本偏好。而政府政策作为一个外生变量会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技术偏好和成本偏好产生调节作用。政府政策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技术偏好产生正向影响,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成本偏好产生负向调节。

第五,基于Target-MOTAD模型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最优行为决策模型。研究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机理及不同类型企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Target-MOTAD模型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最优行为决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面对外部市场环境变化或技术进步造成的风险程度增大时,企业为获取最大收益往往会不断减少成本偏好投资行为而增大技术偏好投资行为。这表明,在普遍意义上,企业面对技术进步选择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为方式有向注重技术技能提高方面转变的趋势。但目前其倾向选择的技术偏好的行为偏向于投入成本低、获利快的技术偏好性行为。因此,虽然在企业进行参与职业教育的最优决策时,具有明显的技术偏好的特征,但成本—收益问题仍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时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第六,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效度与政策体系构建研究。研究在对我国不同类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偏好类型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政策效度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国有企业、合资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以及大型企业均属于技术偏好型企业,而私营企业与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同属于成本偏好型企业。从政策的实施效果上看,现有政策对于民营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中小型企业这类对于成本偏好型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行为的效果明显,而对合资企业、国有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大型企业等技术偏好型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作用较弱。这表明,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具有明显的成本偏好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体系:加强宏观统筹,促进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好性发展;加强行业组织机制建设,建立以行业标准引领的技能需求与技能供给有效对接的机制;加强组织建设,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渠道,不断增强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话语权;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支撑保障制度体系,引导技术偏好性企业有效参与职业教育;尊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差异性,构建差别性的政策体系。

本书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行为差异化内在机理研究”(项目编号14BGL209)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技能内生性视角下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0YJC880091)的支持。

本书得到了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全国机械行业协会企业管理研究会、天津大学等部门指导和帮助,刘占山、马树超、龙德毅等专家给予本书悉心的指导,本书的许多观点离不开他们的真知灼见。

本书是团队研究的结晶,本人十分欣赏和感谢本研究团队对该研究成果的贡献。周志刚教授和王世斌教授为本书的理论研究框架的设计和完善提供了宝贵建议,董伟博士、何清博士为研究数据分析与挖掘提供了技术支持。我的硕士研究生冉桃桃、马晓恒、谢布和、王宁、曹星星、张梦云、田云云、张蒙为本书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处理做了不少工作。

由于本人理论水平有限,书中仍有不少的不足,敬请批评指正。

潘海生

2017年11月29日于天津大学北洋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