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机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一 理论意义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为差异化内在机理研究”研究的是“人才技能的供需与企业技术进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积极性之间的关系”。内生性概念来源于经济学。“技能内生性”是指人才技能的变化及其对其他变量的作用。研究力图改变以往研究中将技能视为一个无差异性常量的局限,从技术进步是企业获得竞争力的关键,而技术进步是建立在技能基础上的基点出发,构建起以技能内生性为纽带的企业技术创新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机整合的研究框架,通过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状的数据分析,深刻剖析差异性参与行为在技术进步中的贡献差异性及其变化趋势,解析差异性行为对追求技术进步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机的影响及变化趋势,探讨技能内生性基础上的校企合作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丰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视角,构建具有一定普适意义和现实解释力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理论体系,完善教育经济学研究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为深入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提供理论依据

目前对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比较多,但针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差异化行为及成本—收益的研究却非常少。识别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差异化行为,甄别差异化行为影响因素,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选取得出企业在风险状态下参与职业教育的最优行为决策结论,有助于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相关研究,为今后实现校企“双赢”,推动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合作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依据。

(二)有助于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定位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面临着诸多困境,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明显不足,分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差异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能够为突破校企合作困境提供可能性和空间,通过划分企业类型、对不同类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为决策模型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使相关部门能够明确工作职责和目标,更加有针对性和有保障性地推出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有助于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定位。

二 实践意义

由于体制和制度原因,以及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限制,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水平不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足,制约了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造成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进步缺乏技能人才的支撑,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了区域产业升级与调整的能力。研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差异化行为的内在机理,有助于分析和把握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层动因,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体系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同时,通过课题研究有助于把握处于我国经济改革前沿的不同类型企业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推动校企合作机制创新及国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体系的构建,结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校企合作发展

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须找到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契合点,这样才能建立起长效共赢的合作机制。本书以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风险状态下不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为决策,使各类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投入成本得到控制,生产收益得到保障,有助于在实践中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改善当前校企合作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

(二)有助于明确不同类型企业在职业教育办学中的角色

企业的参与是职业教育办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校企合作整体层次较低的原因之一在于企业在职业教育办学中的角色及定位划分不清,在企业培训、订单班等多种合作模式并存的情况下,各类各型企业表现出来的合作行为差异性和偏好性缺乏科学有律的指导。通过分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差异化行为的影响因素,寻求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利益点,通过国家、学校等多方的努力使企业在职业教育中获得最大利润,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