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一得:吴小如戏曲随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附录1 重读《富连成三十年史》

我自一九三二年随家人由哈尔滨入关定居北平,便开始了在这座文化古城中的看戏生涯。一九三三年这一年,我还在读小学,但看戏的兴致已一发而不可收。特别是看富连成的戏,仿佛成了上学之外的业馀必修课。就在这时,唐伯弢编著的《富连成三十年史》(简称《三十年史》)出版了。先是从邻居家借来翻阅,后来便自己买了一本。除通读外,更有兴趣的是读那些活跃在舞台上的“喜”、“连”、“富”、“盛”各科演员的小传。当时我对此书并不很重视,不过它对我已起到看戏时的“导读”作用。后来看戏的层次渐高,更受到姨外祖张醉丐老先生的教诲和指点,再翻阅此书,竟感到编著者有些见解同自己看戏的经验有了距离,认为内容过于平实,对某些演员的评价难免一般化,于是就搁置起来了。一九三六年我转学到天津南开中学,接着便是八年抗日战争,这本《富连成三十年史》早已不知去向。一眨眼,六十五个春秋如烟云过眼,少年时听歌顾曲流连忘返的日子尽成陈迹。这几年我已根本不大涉足剧场,连从电视荧屏上看戏曲节目的兴致都提不起来了。

直到一九九八年,我开始写《鸟瞰富连成》,接着续写《“盛”“世”观光记》,这才又想到需要参考《三十年史》。为此先从钮骠同志处索来部分复印件,后来又从老友谢蔚明先生那里借得原书。此次重读,印象大不相同于昔年。它竟是一本极为有用的历史文献资料了。盖不论治中国京剧史,还是探讨京剧演出史,以及研究京剧科班发展史(或者称为京剧教育史),乃至想找曾在富连成坐科的个别演员的生平简历,这本书都有必须参考的重要价值。以下我即分别加以说明之。

从治京剧史的角度看,尽管这本书只写了从喜连成到富连成的前三十年(后面尚有十馀年经历,再没有人为之写过专书),但这三十年正是京剧发展的高峰,也是富连成本身发展的鼎盛期;既有这本书传世,人们当然就要参考它、利用它。从治京剧演出史的角度看,这本书前有一篇《富连成本纪》,从光绪二十七年辛丑(一九〇一年)写起,写到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此书脱稿之日止,班社中历年情况,大体上勾勒出一个简明轮廓;书后面还附有一份富连成曾经演出过的大量剧目(叶龙章在《京剧谈往录》中曾有专文谈及,基本上即根据此书),尽管还不算齐备(我曾有小文略作补充),但已足以说明富连成在演出实践上对推动京剧发展的业绩。如果再细检北京昔年大小报纸广告,纵不能仔细查出富连成在广德楼和广和楼每天演出的剧目(最初阶段,富连成日场演出是不登广告的;自三十年代开始,也在有的小报如《时言报》上刊登当日演出的剧目了,我本人看戏即据此以按图索骥),但每周在吉祥、华乐、哈尔飞等大剧场演出的“日子口”,报纸上是肯定有预告的。这样就可以完全掌握该社演出的基本情况了。至于京剧以科班组织形式曾经培养出一批批演艺人才,我们是可以举出若干有知名度的班社来的。如晚清以杨隆寿为班主的小荣椿科班,不仅培养出杨小楼、蔡荣桂、程继先这样杰出的艺术家,就连富连成的老社长叶春善,也是从小荣椿科班完成艺业的。再如一度与富连成相伯仲的斌庆社,曾培养出以王少楼、李万春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演员;稍后则有体制上与旧型科班略有差异的中华戏曲学校;接着还有尚小云创办的荣春社和李万春创办的鸣春社,以及上海的戏剧学校和天津的稽古社等;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归入中国戏曲学校的四维剧校——这些甚有影响的科班和剧校,竟没有一家写出一本记录比较完整的专著,来叙述它们创办、发展、演变的历史。掉转头来再看《富连成三十年史》,特别是到了今天有必要总结京剧教育史的阶段,就感到这本书是确实可贵的了。进而说到富连成每一科培养出来的卓有成就的演员,诚如社长叶春善先生所说:“二十年后,甭管哪个班子,没有我的学生就开不了戏!”“每一科都要出几个挑大梁的!”这话并非夸张失实,而是基本兑现。如果包括早期在喜连成搭班实习演出的演员在内,则四大名旦中的梅兰芳、著名老生演员周信芳(麒麟童)、林树森(小王益芳),其后来的成就都与这个科班有关。至于每一科培养出来的出类拔萃的精英人才,如老生中的马连良、谭富英,武生中的茹富兰(茹氏先演小生,后改武生)、高盛麟,小生中的叶盛兰,旦行中的于连泉(小翠花)、李世芳、毛世来,净行中的侯喜瑞、裘盛戎、袁世海,武丑中的叶盛章,至今在京剧界仍在产生着无可替代的影响。特别是由于萧长华先生在社中长期任教,从富连成出身的丑行演员,自陆喜才、马富禄、高富权、高富远到孙盛武、贯盛籍、萧盛萱、艾世菊、詹世辅,真是人才济济,各有特色。而富连成作为京剧科班,其卓越贡献在于不仅培育了“红花”,而且大量培养了“绿叶”人才。而这些演员的生平简历,在《富连成三十年史》中大都有记载。因之此书的价值也更加体现出来了。

平心而论,这本书的初版确有点粗制滥造,主要问题是错字太多。这次重印,白化文兄确实费了不少心力做了修订工作。但新印本仍不免有鲁鱼亥豕之处——盖化文本人已届古稀之年,而他又不忍让我从头为他审校一遍,只是在他看出确有问题时才找我商量。深盼梨园耆宿及海内外贤达不吝赐教,指出其讹误,使其得臻于完善,则化文和我本人都将感激无量。

岁次庚辰国庆节写讫

原载二〇〇一年第二期《书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