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独得的机遇
下面我想讲一下创立科大的良好机遇。科大之能够在短短的十年中有如此公认的良好成绩,不仅靠大家的共同努力,还有赖于天时、地利和人和等诸多有利条件结合在一起。总而言之,创建科大是适逢其时:早五年办,迟五年办或在香港以外任何地方办科技大学,都不会有这样的好成绩。即使是香港政府今天再出同样的人力、财力去办一所大学,其成就和规模都会和科大不可同日而语,因为不会再有下面这些千载难逢的良机。
首先,创建一所大学,要有一大群志同道合的人。在同一时间内,去找这么一大群对中国和对高等教育有献身精神的人,在平时,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但偏偏当创建科大的时候,这一大群人出现了。他们源于一个时代,假如没有50多年前的内战,就没有这一大群人。他们大部分都是生在内地,在内战时又都正逢童年,随着家人去了台湾,受完大学教育之后再去美国深造。在美国学业(博士)完成之后,多数在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而且都是在自己的领域内有相当的贡献。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心向中国,这次一有机会,就都回来了。回到香港报国,能尽报国之实,确又无报国之累。假使科大早办五年,这一批人归来的时机尚未成熟;晚办五年,又都接近退休的年龄,所以说科大赶上的还是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这样一个历史性或时代性的机遇,科大紧紧地抓住了。请回来了这一大批50岁上下留学生中的专才,成了创建科大的支柱。
再者,就是在科大创立的初期,香港教授的薪俸远不如美国,所以向国外争聘好的教授,有相当的困难。可是香港公务员包括教授的薪俸,由1988到1993年创校之初的五年中,几乎加了一倍,如果以十年为计的话,到了1998年,其增加的幅度是2.7倍,更为惊人。这些都是拜“九七”回归之赐。港府为了留住人才,一路地加薪。谁都不能不承认,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目前香港教授的薪俸相当吸引人,这又是一个难得的机会。香港在150年的殖民统治历史中,从来没有一次在十年里把公务员的薪俸加上两三倍,以前没有过,以后亦不会再有,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个要150年才发生一次而且只有一次的机会,又被科大一把抓住了。抓住并利用着这一大笔财富,引进人才。
虽然有了一群创校的人,有了很吸引人的待遇,仍不足以办成一所好的大学,还必须要能够招聘到一大批一流的年轻人才行。这一点谁都承认。就当科大需要这样一批年轻人才的时候,美国正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不景气,新“出笼”的博士们,在美国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这又给科大制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从1990至1993年,科大在美国聘请了一大批从一流大学训练出来的一流博士毕业生。从近代史上看,美国的经济不景气,过一段时期就有一次,这次正是科大创校的初期,这个时期科大每年都要聘请120位教员,平均每月10位,其中70%是从美国邀聘的。所以科大把不常见的一次机会,又抓住了,请回来一批又一批青年才俊。
接着就是亚洲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四小龙”的形成及其优越的表现,吸引了大批有成就的中国留学生回流到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等地,这种趋势消除了以前留学生回归时在心理上的许多障碍。此外,香港的经济快速起飞,多靠中国内地近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繁荣。内地的进出口多经过香港,所以内地近年来在珠江三角洲特区的经济发展,使香港的经济突飞猛进,水涨船高,香港变成在国际上非常突出而吸引人的大都会。从以前只供观光购物的港口,变为成家立业的城市。这个机会也被科大抓住了,抓到了一颗闪耀多色光彩的明珠。
香港政府对高等教育及科研的投资,近年来大量增加。在80年代,18岁到22岁适龄大学生的人数只有3%,目前已增加到18%(表2)。研究经费亦从十多年前的零,增加至今年的四亿港元。就以建立科大的费用为例,这在当时可能是全世界高等教育的一次最大投资。这个机会,科大又遇上了。抓住了时间,也抓住了金钱。
表2 在香港17—20岁青年就读大学的百分比
香港不仅为中西文化交流之地,更是中西文化混合之区。回港创业的侨胞,家眷来到香港,不必费力,即能适应。而且在近百年来,从来未有像现在这么好的回国创业之良机。回国人才来香港定居,较之定居内地或台湾都容易在文化上适应。因为内地和台湾都是百分之百的东方世界,香港不是。香港是东方和西方各占一半。这个优点,也为科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吸引人才的良好机会。这批人才中的一部分,都已走上成功的创业之路。科大抓住了不但是使人才回流的立业机会,更抓住了使人才回流的创业机会,不要忘了,立业和创业的不一定是同一批人。在这两批人才之中,科大成了他们向往的中心。
以上这些重要的条件,都对创办一所世界级的大学有决定性的贡献。这些条件在历史上很难重现,即使是可以重现,亦绝不可能同时出现。所以我觉得科大的创办,是名副其实的“应运而生”,是名副其实的受益于天时、地利以及人和的天之骄子,别的大学很难碰上这么好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