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忽必烈
成吉思汗去世后,他的后代继续着开疆拓土的功业。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第四个儿子忽必烈与其他黄金家族成员不同,他愿意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被征服地区和人民的统治与管理上。
长兄蒙哥继任大蒙古国的第四代大汗后,忽必烈被委以重任,全面管理已被占领的原金、宋疆域的军事、民政事务,并筹备灭宋战争。为此,他开设幕府,广招贤能,于是在他身边聚集了众多来自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尤其是有越来越多的汉族知识分子前来追随。尽管根本不懂汉文,但忽必烈还是接受了“儒教大宗师”称号,扮演起中原文化保护者的角色,这使他赢得了更多的支持。
在谋臣们的筹划下,忽必烈用儒家的理论在中原地区开始了他治理国家的尝试。他改变税制,设立屯田,开辟漕运,发行纸钞,加强吏治,推广农业。几年后,这些地区的局面完全改观,人口、赋税大量增加。

拖雷与妻子

世祖出猎图

忽必烈的妻子察必皇后像
在几年后的灭宋战争里,大汗蒙哥突然死于战场,忽必烈和弟弟阿里不哥展开了对大汗宝座的争夺,并且最终获胜。在争夺汗位的过程中,忽必烈在蒙古方面缺少有力的支持,所以他更多地依赖汉地的资源和汉人的力量。幕僚们竭尽全力将这位新任大汗包装成中原皇帝,并且使用了蒙古国第一个年号“中统”。这是在昭告天下,忽必烈延续了中原王朝的正统。
根据谋臣的建议,忽必烈在公元1271年十一月正式将国号改为大元。这个名字出自《易经》,元的意思是大到了极点,这里用以概括新兴国家前所未有的广阔领土。第二年,忽必烈将正在兴建中的燕京改名为大都,成为元朝的首都,完成了统治中心从蒙古向中原的转移。公元1279年,南宋最后的力量在崖山全军覆没。中国自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终于得到了统一。
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并存的帝国,疆域包括全部蒙古、中原、江南、云南、西藏、新疆的东部和南部,这在中国历史上是规模空前的。忽必烈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他的统治以汉法为基础,兼收并蓄其他文化的长处,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在他死后,蒙文的谥号是薛禅汗,意思是智者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