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国崩溃前夕
图帖睦尔善绘画,能做诗,汉文化造诣很深,重返帝位后创建奎章阁,编修《经世大典》,因而死后庙号为文宗。然而他在位期间,朝廷被为他夺取皇位的推手燕铁木儿操纵,谋反和起义始终不绝,国势日渐衰颓。弑兄之事更给他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因此临终前他决定将帝位交给兄长的儿子继承。
公元1333年,年仅13岁的妥欢帖睦尔登上皇位,接手了权臣擅权、吏治腐败、财政空虚、社会动荡的元帝国。大臣伯颜执掌着朝廷大权,在他的指挥下,汉人、南人受到了空前的打击,科举考试也在公元1335年废止。他最著名的建议是杀尽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这一时期元朝的经济状况再次陷入低谷。几年后,伯颜被其侄子脱脱驱逐出政治舞台,后者因此获得皇帝的信任。国家开始推行新政,科举制度得以恢复,儒家的教育和礼仪制度再次走入宫廷,百姓的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脱脱辞去相位后,皇帝亲政,不但用心攻读圣贤书,而且裁减宫女、宦官,节省御膳、御装,关心政治,常在宣文阁与大臣商谈国事,呈现一派锐意进取的作风。一时间,朝廷竟弥漫着“中兴”的气象。然而新政的主要目的——完善法制、加强廉政、选拔人才——基本上没有达到,土地问题和财政危机更是未曾触及,局势仍在恶化之中。

元顺帝妥欢帖睦尔像
在元朝的最后几年里,水灾、旱灾和瘟疫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频繁。黄河水患不断,运河受阻,造成朝廷经济紧张。山东、淮北一带哀鸿遍野,死人枕藉。官吏的贪污贿赂之风愈演愈烈,地方官搜刮民间更甚,有所谓拜见钱、撒花钱、追节钱、生日钱、常例钱、人情钱、赍发钱、公事钱等诸多名目。赋役沉重且不均,造成了广大农民的极度贫困,是社会最大的不安定因素。面对这种局面,脱脱决定实施“开河”和“变钞”,解决财政危机,使灾民重返家园。然而新钞“至正中统交钞”发行不久,就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令政府的信誉更加低落。开通运河的决定也受到了质疑,有人提出运河应受治理的一带连年饥荒,如果聚集二十万民工开河,后果恐怕会比河患更严重。所以脱脱接受了这个意见,没有实施“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