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自然地理
第一节 地形地貌
一 地形
武平县地形以当风岭—梁野山为界分南、北两部分,北部中低山纵横,间有指状山间盆谷;南部低山丘陵起伏,多低丘河谷,属典型的中山—低山—丘陵—河谷盆地的层状地形。全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高南低。
二 地貌
武平县处于武夷山南西端,属闽西南上古生代复盖层,总体属低山丘陵地貌,境内500米以下的丘陵约89092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33.97%(其中300米以下低丘7505公顷)。
其中,岩前镇狮岩村一带属喀斯特地貌,下坝狮子山一带属丹霞地貌。
三 地形分布
武平县地形受地质构造运动和长期剥蚀作用,层次十分明显,大致可分为:北部低山丘陵区,中部中山低山区,西部低山丘陵区,南部河谷盆地和东南部丘陵盆地区。
北部的大禾、湘店、永平、桃溪等乡镇大部分地区为低山、高丘地貌区。海拔500~800米低山占该区面积的57.4%,海拔250~500米高丘占36.84%,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只占总面积的5.76%。
中部的桃溪镇新兰、新华,中堡镇大绩、梧地、新湖、罗助、林坊、朝岭、章丰一带为中山、低山地貌区。海拔800米以上中山占该区面积的51.91%, 500~800米低山占31.29%, 250~500米高丘只占总面积的16.8%。
西部、西南部的大禾乡西部、东留镇和民主乡大部分地区,属武夷山脉南段主体,为高丘、低山地貌区。海拔250~500米的高丘占该区面积的47.6%, 500~800米的低山占38.2%,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占8.18%, 150~250米的低丘谷地仅占总面积的6.02%。
南部的万安、平川、城厢、中山、中赤、下坝等乡镇,与平川河、中赤河、下坝河流域峡谷山地相排列,为低山谷地地貌。海拔500米以下的高丘占该区面积的68.93%, 500~800米的低山占27.54%, 800米以上的中山只占总面积的3.53%。
东南部的十方、岩前镇以及武东、中堡镇的一部分,为丘陵、盆地地貌。海拔250~500米的高丘占该区面积的51.28%, 500~800米的低山占44.93%, 800米以上的中山和250米以下的低丘仅占总面积的3.79%。
四 地形的特征
武平县总的地形是西北多山,东南多谷地。境内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0多座,500~1000米山峰70多座,500米以下丘陵遍布全县。矗立于县境中央的梁野山主峰,是武夷山脉南端最高峰,海拔1538.4米,也是县域最高地点。南部下坝河子口,海拔150米,为县域最低地点。梁野山脉与天马寨、西山嶂、观狮山等连成一线,把全县分成南、北两部分。这些山岭成为南北气流的屏障,直接影响武平县南北气候的差异和河流的流向。
武平县境内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山峰高程和位置

五 盆地
武平县有河谷盆地33277公顷,占总面积的12.69%。盆地除民居布点外,均为大塅水田,是水稻种植区。盆地分布情况:平川镇179公顷,占该镇面积的5.3%;城厢镇3589公顷,占22.23%;万安镇1300公顷,占11.43%;东留镇3751公顷,占11.95%;中山镇1882公顷,占10.18%;民主乡667公顷,占6.77%;下坝乡952公顷,占9.35%;中赤乡773公顷,占7.43%;岩前镇2906公顷,占16.21%;象洞镇2405公顷,占18.4%;十方镇4209公顷,占27.16%;武东镇1950公顷,占14.03%;中堡镇3087公顷,占17.9%;永平镇1053公顷,占8.55%;桃溪镇1880公顷,占10.3%;大禾乡1151公顷,占5.4%;湘店乡1543公顷,占15%。
六 山脉
武夷山脉从长汀南部蜿蜒进入县境,形成西列和东列两条山脉。
西列山脉 从大禾乡往南经永平、东留、中山至民主乡。主要山峰有乌山、山峰岽、大顶岽、莲花顶、岽门脑、洋石岽、高义岽、福朝岭、双马头山、黄天顶、长安岽、平山岽、笔架山、奶头墩等。
东列山脉 又称梁野山系,主峰叫梁山顶,海拔1538.4米,主要有三条山脉。
1.梁野山脉:系武夷山脉由西北向东南腹地延伸,经大禾、永平、中堡、城厢、武东等乡镇,跨过高礤上、竹石寨、观狮山、园通顶、腊石岭等山峰,直入上杭。主要山峰有大岽脑、大坪岽、棺材岽、梁山顶、长岭岽、谷夫岽、粗石嶂、竹石寨、观狮山、观音石岽、园通顶、腊石岭等。
2.石迳岭山脉:从梁野山脉的棺材岽分出,跨过西山嶂等山峰,向西南方向延伸,经万安、平川、中山等乡镇,进入广东省平远县。主要山峰有西山嶂。
3.龙嶂山脉:由梁野山顶分出,经过武东、十方等乡镇,跨过天马寨、龙嶂顶、大坑尾、岩婆石、白石顶、七峰山等山峰,由岩前、象洞镇进入广东蕉岭县。主要山峰有天马寨、五子高峰(龙嶂崟)、云霄寨、白石顶、七峰山等。
七 地质构造
1.地层岩性特点:武平县境内地层发育齐全,从上元古界震旦系到新生界第四系地层均有出露,各地层岩性及分布情况如下。
震旦系下统楼子坝群,广泛出露于县境北部的湘店乡、大禾乡、桃溪镇、永平镇、东留镇,中部和东南部的中山镇、中赤乡和象洞镇也有少量分布,岩性为变质砂岩、粉砂岩、板岩、千枚岩、石英片岩。
古生界地层缺失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和泥盆系上统仅见于中堡镇北部、十方镇南部、岩前镇西部,呈近南北向分布。地层发育有石炭系、二叠系和泥盆系,为碎屑沉积岩,岩性为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夹煤层、泥岩、灰岩、石英砾岩、砂岩、紫红色千枚状粉砂岩。
中生界地层发育齐全,有侏罗系、白垩系和三叠系,分布在武平南部、武东一带。岩性为砾岩、砂砾岩、泥质粉砂岩、凝灰岩、流纹岩、安山岩、英安岩、熔结凝灰岩、石英砂岩和泥岩。
新生界地层不发育,仅在一些山间盆地、谷地和河流两侧阶地出现,岩性为第四系冲积、洪积泥质砂砾、卵石、泥质砂砾卵石和砂砾岩夹泥岩。
2.侵入岩特点:主要分布在县境内中部,面积394.4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38.32%,主要为晚侏罗世(J3)和志留纪(SX)侵入岩,岩性有细粒花岗岩、花岗斑岩、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
侵入岩简表

(3)地质构造特点:武平县处于南平—宁化构造—岩浆带南端、政和—大埔断裂西侧的闽西南拗陷带。经过测区的断裂有光泽—武平断裂、云宵—上杭断裂;通过测区的次一级断裂有十方断裂、中山—武东断裂、中堡—梯子岭断裂。由于经历若干次地壳构造变动,几个区域性不整合明显存在,反映本区在这一历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形成较为复杂的构造环境。

武平地质略图
清流—武平复向斜:该复向斜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闽西南坳陷带(简称西部坳陷)之清流—武平复向斜,该复向斜长210公里,宽6~20公里,北段轴向北东,南段轴向北北东。核部出露震旦系和下古生界,并有加里东期花岗岩侵入,两翼陆续出露晚古生代地层。由于受桃溪穹隆的影响,下—中侏罗统盆地的覆盖及燕山期花岗岩的侵入,使复背斜的形态受到很大破坏,使其褶皱形态不全,形体破碎。

武平断裂图
光泽—武平断裂:该断裂为区域性北北东向断裂,断裂带宽数十米,为压扭性断层,断层造成岩石破碎、产状零乱,并使花岗岩与震旦系变质岩呈断层接触,造成侏罗系成断陷盆地。该断裂西约1公里处,展布一条先由北北东向展布,而后转向北西的断裂,限于第四系覆盖,地表形迹不清,上述两条断层皆被近东西向断裂切割,呈顺向扭动特征,错距约1公里。
十方断裂:该断裂位于十方南西1公里处,断裂呈北东向波状展布,断面呈舒缓波状,局部断面产状:255°∠60,或倾向南东,区内长约15公里。沿断裂带断续出露震旦系和石炭系、二叠系砂岩、粉砂岩和中厚层灰岩、硅质岩、炭质页岩等。其中,粉砂岩、灰岩发生硅化、褐铁矿化。
中山—武东断裂:该断裂为北东向区域性断裂,区内长约15公里。断裂东北端出露浅肉红色钾长花岗岩、斑状花岗岩,西南端为白垩系第三系红层,造成白垩系断陷盆地,断层错距约5公里。但地表为第四系覆盖,构造形迹不清。
中堡—梯子岭断裂:该断裂具逆断层性质,总体呈北西向展布,区内长约22公里,南东段延出区外。断裂造成花岗岩与白垩系呈断层接触,错距约500米,形成白垩系断陷盆地,局部地段受北东向断裂切割,错距约1公里。
【延伸阅读】
武平的地质灾害
1.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与特点
武平县是福建省地质灾害易发县之一,类型主要表现为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小、危害性大”的特点。滑坡是指山坡岩体或土体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我县以浅层土质小型滑坡为主。崩塌是指倾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武平县主要为小型土质崩塌。地面塌陷指地表瞬间向下陷落,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我县主要是浅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主要与地下水水位波动有关。

武平地质灾害灾种类型统计饼图
2.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由于武平县为低山丘陵地区,平地少,农村建房普遍开挖山体,房前房后形成高陡边坡,一般坡高5~15米,坡度大于60度,坡脚与房后基础距离大部分仅为1~1.5米,且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加上武平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而且降雨相对集中,降雨作为地质灾害最主要外在因素,形成的地表水渗入地下,抬高了地下水位,增强对岩土体的浮托力,降低了岩土体抗剪强度,影响了斜坡稳定性,从而诱发了地质灾害,直接威胁房屋与人员安全。武平县地质灾害的易发期主要集中在3~6月的雨季和7~8月台风雷阵雨季。

切坡高度与地质灾害关系图
3.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分布
由于地形地貌条件是地质灾害产生的基本条件之一,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跟房前屋后高陡边坡点的分布和高度密切相关,因此武平县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永平、桃溪、大禾、武东、城厢等中低山区,中低山之间的河谷盆地、山间盆地边缘地带则是地质灾害分布密集区。从高程上看,海拔小于400米地段高陡边坡点的分布率相对较高,这与该海拔高程区间内居民点较为密集、人类工程活动(如削坡建房)较为活跃有关。

斜坡高度与地质灾害关系图

武平县各乡镇地质灾害分布直方图
4.地面塌陷多发生的乡镇
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地处覆盖型岩溶区域的十方、岩前。岩溶是石灰岩、白云岩等可溶性岩石在长期受水的化学溶蚀和机械作用下岩层内形成溶洞、溶沟、暗河、石芽等现象的总称。岩溶区域地面塌陷主要与地下水位波动有关,与抽水、排水等人为因素密切相关,易造成岩溶下部可溶岩层中的溶洞或上覆土层中的土洞顶板失稳产生塌落或沉陷,多形成圆锥形塌陷坑,其突发性强、危害大,严重危及该区域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面塌陷图
5.武平县的地震构造
武平县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两条较大的地震断裂带贯穿全境,还有众多小断裂带纵横交错,地震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具有发生中强(4.5~6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据资料记载1520~1976年记录到的震源在武平境内4.7级以上地震共12次。1983年5月12日,在中山镇武溪村发生的4.2级地震,武平县记录得比较完整,本次地震造成一定的损失。此外,还时常遭受台湾强烈地震的波及和影响。2006年,龙岩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25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武平县位于防御区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