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关于风格
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文学家德·布封有一句名言,“风格即其人”,黑格尔对此作了进一步发挥,“风格在这里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现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点”。
“风格”一词源于希腊文,本义为一个长度大于宽度的固定的直线体。在罗马作家特伦斯和西塞罗的著作中,“风格”演化为书体、文体之意,表示以文字表达思想的某种特定方式。英语、法语的“style”由此而来。汉语的“风格”一词,早在晋人的著作里就已出现,在葛洪的《抱朴子》中指人的风度品格;在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指文章的风范格局,“及陆机断议,亦有锋颖,而腴辞弗翦,颇累文骨,亦各有美,风格存焉”。而在唐代的绘画史论著作中,风格被用作绘画艺术的品评用语。近现代以来,“风格”一词广泛地应用在美学、文学、艺术、文艺评论等领域。
风格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
风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或创作个性,它是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内在和深刻,从而更为本质地反映出时代、民族或艺术家个人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精神气质等内在特性的外部印记。风格的形成是艺术家超越了初期阶段,趋向或达到成熟的标志。
风格是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和具体表现,是创作者精神独特性的印记,体现在作品的每个创作环节中,表现为总的艺术特征和创作个性。创作者只要对生活和艺术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表达,呈现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就应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张艺谋和冯小刚的导演风格迥然不同,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的诗歌风格明显有异,纪录片编导刘郎和康健宁的风格也是各有千秋。无论什么样的风格,都是作者独特精神气质的表现。
风格是创作者成熟的标志,但并非每一个创作者都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也不是所有创作者一开始就具有自己的风格。只有勇于探索、不断积累、不断创新的人,才能在创作实践中,在题材、立意及表现手法上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是生存环境、人生境遇、个性特点共同影响而形成的结果。刘郎的文辞奔放、大写意的手法与康健宁的质朴内敛、含蓄抒情的风格,也是二者不同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使然。同时,风格在一定条件下也是会发生变化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个人生活阅历的增长等因素,创作者会尝试改变自己原有的风格,因为艺术贵在创新。
中国纪录片创作成熟的标志,是有了陈汉元、刘效礼、康健宁、高国栋、孙增田、刘郎、陈晓卿、梁碧波、王海兵、彭辉、段锦川、蒋樾、张以庆、周兵、施润玖、范立欣、范俭等一大批具有自己独特拍摄视角和表现个性的纪录片创作者,也有了一大批风格各异的优秀纪录片作品,比如《话说长江》《话说运河》《望长城》《沙与海》《藏北人家》《最后的山神》《三节草》《茅岩河船夫》《深山船家》《回家》《彼岸》《空山》《英与白》《幼儿园》《海路十八里》《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故宫》《圆明园》《大国崛起》《森林之歌》《颐和园》《敦煌》《劫后》《归途列车》《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滔滔小河》《舌尖上的中国》等,这个名单是动态的,仍在不断地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