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化理论视野下的青年价值观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国家认同中的理性色彩及其启示

与传统的爱国主义和国家主义的研究不同,国家认同的概念本身便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同爱国主义或国家主义一样,尽管国家认同包括了情感的成分,属于归属的一种,但同时,国家认同更多表达了一种具体的、分析性的、理性的倾向。无论对于个体还是国家,用国家认同这个概念都能够挖掘到以往研究所忽视的理性话题。

对国家而言,领导者和管理者希望看到国人对自己国家的满意、自豪、信赖等。但是仅靠以往爱国主义“一般式”的测验,只能获得一个结论,即是否爱国。但这种“爱”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或者,如果不是很“爱国”,原因可能是什么呢?我们不得而知。因此,对于政策的制定等的帮助也是有限的。对个人而言,爱国主义测验往往带有很强的社会赞许性,同时也不太符合目前人们追求人本和理性的趋势,因此,个人从心理上对国家认同概念的接受程度要高于对爱国主义概念的接受。

本研究所探讨的国家认同即以较为内隐的方式测得人们的认识和一些能够“具体化”的情感,这种来自个体视角的“自下而上”的素材对于国家和个人是应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一 认同标准的侧重:从传统到现代

在认同标准的分析中,笔者通过询问人们在面对“族群标准和公民标准”判断是否是“国人”这个问题上的重要程度后,得到:相对于传统(族群)的标准而言,人们认为公民标准的重要性程度更高。这也许说明现代的人已经更多地接受了现代国家和现代“公民”的关键特征,即合法性、共同的政治和政策、共同的语言等。尽管这并不意味着人们放弃了传统的界限,不意味着大家放弃了传统的血统、出生、生活时间、宗教等标准。但是,这种“现代气息”的标准观在所有人群中(不同的受教育水平,有无国籍以及性别等)都基本是一致的,即使是老年人对于公民标准的重视也高于族群标准。这可能代表了在近一个世纪中,现代的、法律的国家国人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尽管人们没有放弃对族群标准的认同,但也很明显地对公民标准赋予了更多的关注。而且,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在保持着公民标准重要性程度不变的情况下,对族群标准的重要性认可度在显著降低。受教育水平高者一般都更容易接受新鲜观念,尝试创新事物,是社会前进的先锋力量,对社会发展的方向性有着一定的预测作用。可能正是目前世界上的和平、发展的趋势直接影响了高学历层次者的认同思想。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对于传统的血缘、历史等“界限”的认可度都会有所降低。人们可能相对会更加重视国家、政治、法律、社会公平性等。因此,这对于新时代的移民或其他人口的流动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国家而言,也应当注意到这个趋势的存在,并根据自身的情况给予不同年龄或者受教育水平者以可能的引导或支持。

二 自豪感的失衡:苛责还是欠缺

在对自豪感的分析中也不难看到一个明显趋势,国家政治自豪感低于国家文化自豪感。而且与认同标准一样,无论在哪个群体(不同的受教育水平,有无国籍以及性别等)都有这样的差异。可以看到对于文化的自豪感大概属于比较自豪程度,而对于国家政治自豪感则是介于有点自豪和比较自豪之间。为何会有这样的显著差异呢?这可能源自人们对于国家政治方面的要求过高。但是,对于国家而言,这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信号。尽管与国家文化自豪也许不太具有可比性,但自豪感对于形成稳定的国家认同的重要性却是不可忽视的。因此,为了更能促使国人建立对国家的稳定的、内在的认同,国家也可以多考虑如何提高工作水平,以赢得更多的国人认同,提高既理性又包含情感的凝聚力。

三 接纳的源泉:政策的自信

接纳他国、接纳外族对于形成国际社会在各方面的合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国人不同意在必要的时候(例如,环境保护),国际社会的利益可以高于国家的利益,那么,国际社会的合作必将举步维艰。从表面上看,认同一个国家与接纳别的国家或者国际社会是相互矛盾的,以往的研究中大多将“爱国主义”当做是国家认同的标准,由于爱国主义自身的局限性,这个结论也值得推敲。从笔者实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笔者并没有发现绝对的此类趋势。相反,一个国家自豪感越强的人越是接纳其他国家、国际社会以及移民等。因此,这个结论在一定程度解决了爱国还是爱世界的冲突。正如上文所述,这可能与公民自豪自信的心理活动有关。一个国家公民越自信,他们对于他国和国际社会不良影响的担忧就越少,因此也会显得更加开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对族群标准重视程度越高的人,对他国和外族的接纳也会相对越少。因此,对于国家而言,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如何引导或者试图改变国家认同的标准,调整引发国人自豪感情绪也能够改变人们的对外接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