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 方法论的讨论及反思
本书采用了以案例为基础的田野调查方法进行调研。2007年2月5日,《南方日报》刊登了题为《韩江上游拟建核电站,汕头、潮州代表提出询问——1000多万人饮水可能被污染?》的报道。根据该报道的信息,我发现内陆核事件的参与者是汕头、潮州两市的人大代表。该报道中并未提及韩江上游核电站选址地点附近居民对该项目的任何看法,同时上游选址地也没有任何人员参与询问会。韩江上游的核电站选址地点周边的居民如何看待该核电项目?他们如何认知核电风险?带着以上问题,我于2007~2008年对广东省拟在韩江上游修建全国首座内陆核电站案例,在梅州大埔县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田野调查。随后,在2011年3月11日福岛发生核危机后,我于2011年8月重返大埔县回访,目的在于了解大型核危机对大众风险认知的影响和塑造。本书的主要调研地点在大埔县城和大埔县境内的3个村子:A、B和C。A村及B村是通过初步可行性调研的内陆选址所在地。
除了实地的田野调查以外,我在过去的6年中(2007年2月至2013年2月)还对名为“大埔论坛”的网络社会进行了虚拟民族志调查(卜玉梅,2012)。随着互联网日益成为大众表达和交流意见的场所,网络社会观察能弥补实地调查的一些不足。同时网民在匿名的情况下更愿意对与核有关的敏感问题发表意见和进行争论。
2007~2008年我采用民族志式的田野调查方法在梅州大埔县普通居民家居住了3个月,主要通过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收集数据。
1.访谈法
本研究中的访谈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的。它有别于标准的访谈,有时候更像是聊天,但是对话中包含了核心信息。访谈人数共计48人(详见表1-1)。
表1-1 受访者分类

访谈方式包括单人访谈、小组访谈及电话访谈。由于受时间和语言的限制,访谈对象的选取采取了滚雪球的方式。我通过本次研究的守门人胡主任及他的妻子严老师以及他们在县城的社会关系展开调研。在对县城居民进行单人访谈和小组访谈后,通过受访者在A、B和C3个村的社会和家庭关系进行电话访谈了解了当地的一些情况,以及他们对核电站项目的知晓程度。在进行完电话调研后,我与镇政府领导取得联系,由镇政府牵头找到A、B和C3个村的村委书记,安排3个村子的实地调研和访谈。3个村子中的受访者由村委书记带入户的受访者和我在村里遇到的随机受访者共同组成。
2.参与观察
在大埔县城及A、B和C3个村子我通过观察他们的生活生产情况了解当地情况。大多数情况下参与观察是与访谈穿插进行的,所获得的信息作为访谈的补充材料被用于分析和理解当地人对核电项目的看法。
2011年8月的回访中,我主要利用单独访谈法及小组访谈法结合的数据收集方法对A、B和C3个村子的当地人和大埔县政府相关人员共计25人进行调研。由于核电问题存在一定的敏感性,在两个单元的访谈中,我均通过逐字笔录而不是录音的方式记录访谈数据。田野调查笔记是我进行数据分析的依据。我通过扎根理论的分析法对所作记录进行开放式编码,提取所需信息。2012年7月我对生活在深圳大鹏区大亚湾核电站周边的居民展开调查,通过访谈、观察等方式了解他们对于生活在核电站周边的状况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