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十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研究1:道德事件量表题目筛选与CAD模型的初步验证

研究1的主要目的是为根据CAD模型构建的道德事件量表筛选题目,同时验证CAD模型在我国文化背景中的适应性。研究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道德事件情绪反应的测量,以筛选道德事件量表题目;第二部分则是辅助研究,以确认用表情图片选项分析道德情绪的适应性。

(一)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1.道德事件库的编制过程

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梳理、头脑风暴和专家评定等步骤编制道德事件量表,并进行调查。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进行文献梳理和项目收集,梳理研究者(Rozin et al., 1999)在研究中所使用的违背道德的事件描述,进行翻译、语言调试,使之适应我国文化背景。第二步是通过头脑风暴编制题目,以道德基准理论中的5个道德基准为具体框架,邀请5名研究人员以头脑风暴的形式依据每个道德基准维度编制15~20个违背道德的事件,并进行集体讨论,生成新的条目。第三步是由3名研究人员独立评定前两个步骤中形成的事件的适应性和所属道德维度,采用评定一致性较高的事件作为测量条目。通过以上三个步骤,我们共编制了174个事件条目,如“你看到一个商贩找给盲人假钞”“你看到情侣在地铁上目无旁人地接吻拥抱”“你发现某餐厅使用地沟油炒菜”“你看到有中国人在外媒面前指责自己国人没素质”“你发现某公司在招聘时歧视残疾人”等,形成了最终量表。

2.测量工具

(1)道德事件量表

应用前述自编的包含174个事件条目的道德事件量表,请作答者设想自己发现或看到这些事情时,最可能做出的情绪反应。情绪反应的选项通过Rozin等(1999)在研究中使用的表情图片来呈现,共有6个表情图片(见表8),分别代表强烈和微弱两种程度的愤怒、厌恶和轻蔑这三种情绪。图片在选项中的顺序位置随机分布。在分析时,我们将选择代表同一情绪不同程度的两个选项合并为一个选项,例如,无论调查对象选择了强烈愤怒还是微弱愤怒,都记为是选择愤怒。

表8 表情图片所代表的情绪评定结果(N=110)

之所以选择表情图片呈现情绪选项,是基于以下四方面的考虑:第一,与文字相比,表情图片更为直观,可以避免某些情绪词语的模糊复杂性或是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文字理解的差异。如研究已经发现,对于某些情绪(如轻蔑,contempt;羞耻,shame)的语义理解存在文化内和文化间差异(Rosenberg & Ekman, 1995; Haidt & Keltner, 1999)。Rozin等(1999)在研究中也发现,对于一些道德情绪联结(如社会-轻蔑),情绪图片的研究结果要比文字的研究结果稳定得多。第二,这些表情图片经由严格程序获得。图中的表情由专业模特儿根据研究者的指导做出,每个表情都经由面部运动编码系统(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 FACS)筛选并确认为表达出相应的情绪。第三,这些表情图片已被证实具有文化适应性。研究者应用这些表情图片在美国和日本的调查对象中分析道德情绪联结,得到了比较一致的结果(Rozin, et al., 1999)。第四,采用与CAD模型经典研究中相同的表情图片,有利于与西方文化背景中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

但是,鉴于图片为欧美模特儿拍摄,虽然研究已经证实愤怒和厌恶的表情识别具有文化一致性(Haidt & Keltner, 1999),但对于轻蔑表情的文化一致性则存在争议(Rosenberg & Ekman, 1995; Haidt & Keltner, 1999),因此,为确保这些表情图片在我国文化背景中表达出相应的情绪,我们请另一批作答者对这些表情图片的含义做了评定。

(2)表情图片评定

请作答者分别评估6个表情图片最能代表怎样的情绪感受,情绪选项为CAD模型所对应的三种情绪,为尽可能涵盖中文语境中人们对于这三种情绪可能的理解,在翻译时,我们采用了两个词来呈现同一情绪,分别为轻蔑或鄙视(contempt),愤怒或生气(anger)以及厌恶或恶心(disgust)。

3.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包括两组:第一组调查对象作答道德事件量表,测量道德情绪反应;第二组调查对象评定表情图片的有效性。两组调查对象均来源于问卷星在线测评系统。其中,第一组调查对象有210人,分布于全国21个省、市;第二组调查对象有110人,分布于全国22个省、市(具体构成见表2~表5)。

表2 道德事件量表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N=210)

表3 道德事件量表调查对象地区分布(N=210)

表4 表情图片评定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N=110)

表5 表情图片评定调查对象地区分布(N=110)

(二)研究结果

1.引发情绪反应的道德事件筛选

为筛选能够测量道德违背和情绪联结的事件题目,我们分析了各个事件条目普遍所引发的情绪反应。其中,如果对某一事件,有超过50%的被试选择了三种情绪中的某种情绪,则将此事件划分为引发该情绪的典型事件。结果显示,研究中使用的174个事件中,26个事件(约14.9%)属于引发轻蔑(contempt)情绪的典型事件;80个事件(约46.0%)属于引发愤怒(anger)情绪的典型事件;5个事件(约2.9%)属于引发厌恶(disgust)情绪的典型事件。表6列出了此次研究中各个情绪前10位的典型事件。

表6 研究1典型道德情绪事件举例(N=210)

其余的事件中,36个事件(约20.7%)属于有很大概率会引发某两种情绪的模糊事件,即该事件引发某两种情绪的比例相近,引发第三种情绪的比例偏低;27个事件(约15.5%)引发三种情绪的比例都比较相近。

2. CAD模型的初步验证

为分析本研究中的道德情绪联结是否符合CAD模型的假设,我们沿用Rozin等(1999)的研究方法验证CAD模型。首先,对于研究中所使用的道德事件条目,由3名研究人员独立评定后,划分为分属社会性、自主性和圣洁性三个道德领域的事件。然后再计算每个道德领域所属事件中,引发每种情绪的平均比例,结果如表7所示。从表7中可以看出,被预设为是违背自主性道德的事件,在三种情绪中,最容易引发愤怒情绪反应;而违背社会道德的事件,在三种情绪中,引发轻蔑情绪的比例最高,但与引发愤怒和厌恶情绪的比例差距不是很大;与此类似,违背圣洁性道德的事件,引发厌恶情绪比例最高,但与引发轻蔑情绪的比例相同,与引发愤怒情绪的比例差距很小。

表7 三个领域的道德事件引发的情绪比例(N=210)

3.表情图片的有效性

为确认本研究所使用的表情图片的有效性,另请一组调查对象对表情图片与三种情绪的对应进行评定。结果显示(见表8),愤怒表情图片无论强度如何,都能被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是代表愤怒情绪。轻蔑表情图片中,微弱轻蔑表情的识别率较高,96.4%的调查对象认为这一表情代表轻蔑,强烈轻蔑表情虽然也有超过半数的人(55.5%)将其识别为轻蔑,但也有为数不少的人(41.8%)将之视为表达了厌恶情绪。厌恶表情图片中,强烈厌恶的识别率达到78.2%,轻微厌恶的识别率为57.3%,还有不少人(40.9%)将其识别为是轻蔑。

(三)结果讨论

本研究主要得到了以下两方面的研究结果:首先,在对道德事件量表题目筛选的过程中,最初编制的174个道德事件并没有按照编制时的预设与特定三种情绪相对应,尤其是引发厌恶情绪的典型道德事件个数极少。其次,CAD模型部分得到验证,与模型假设相一致,对自主性道德的违背更多地会引发愤怒情绪,但是,对社会性道德和对圣洁性道德违背的事件,并没有引发明显的对应情绪反应,两类事件引发轻蔑情绪的比例比较接近,引发厌恶情绪的比例也相差不大。

上述结果可能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①测量工具的编制还存在问题,所选事件或语言表述都还有较大的修改空间。②情绪测量所用的表情图片造成了一定的混淆。对表情图片评定的分析结果显示:愤怒表情的识别率最高,与其他情绪的区分比较明显;而轻蔑和厌恶表情所使用的图片中,都有图片存在轻蔑和厌恶两种情绪判断比例相近的情况,也就是说,有一定数量的调查对象会将轻蔑和厌恶的表情混淆。如前所述,轻蔑表情的文化普遍性在先前的研究中本就存在争议(Rosenberg & Ekman, 1995; Haidt & Keltner, 1999),本研究的分析结果也显示,西方模特儿做出的轻蔑表情在我国文化背景中可能被理解为其他情绪,比如厌恶。因此,图片的选取和表情图片的使用在后续研究中应做进一步改进和考量。③事件的道德领域划分基于研究者主观评定,后续研究可增加调查对象对事件的道德判断,从而更准确地验证CAD模型。

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在研究2中,我们对题目、情绪测量方式和道德领域划分方式都做了相应的改进,以修订道德事件量表和进一步验证CAD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