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地缘空间形成与拓展的历史基础
空间是一个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历史的积淀。俄罗斯“新欧亚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俄罗斯地缘政治学家亚历山大·杜金教授指出,空间是地缘政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它不是数量范围,而是质量范畴。空间的结构往往决定历史的结构,首先是政治历史的结构。一个国家的地缘空间规模受到这个国家民族的形成特点、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受到这个国家民族的生存方式与行为模式的影响。与此同时,地缘空间因素也影响民族、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民族生存方式与行为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国家的对外交往和外交战略。国家地缘空间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这个国家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影响这个国家外交活动的方式与方法,影响这个国家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及关系的发展。按照通常的理解,空间应当是与时间相对应的一个科学概念,这一概念在价值取向上应当是中性的,是非政治的。然而,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在《空间政治学的反思》一文中提出了如下观点:空间并不是某种与意识形态和政治保持着遥远距离的科学对象,相反,它永远是政治性的和策略性的;空间是一个政治过程,一向被各种历史的、自然的元素模塑铸造;空间是政治的、意识形态的,是一种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物;空间的纯粹形式似乎是完全客观的,可是一旦我们探知它,就会知道它其实是一个社会产物,空间由此同政治和权力发生了关系;因此,空间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学者将空间划分为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有的学者将空间区分为政治空间、经济空间、外交空间,也有的学者将空间区别为历史空间、生存空间、心理空间,等等。然而,从外交的本质和空间因素对外交的影响来看,其中最直接、最普遍、最深刻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非地缘空间莫属。
就地缘空间而言,俄罗斯是一个十分特别的国家。它横跨欧亚两洲和11个世界时区,既属于东方,又属于西方;但它既不是一个完全的东方国家,也不是一个完全的西方国家。俄罗斯的这种地缘空间特点,影响了俄罗斯千年历史的发展,也影响了俄罗斯300多年以来的对外交往与外交战略。在空间政治学看来,俄罗斯不同时期的对外交往,都受到其独特的地缘空间因素的影响,俄罗斯不同时期的对外战略,都是基于这种特殊的地缘政治空间制定并实施的。
一 俄罗斯国家的空间基础
俄罗斯作为一个国家出现,只有1100多年的历史。按照说明俄罗斯国土起源的《纪事》中记载的传说,早在留里克兄弟到来以前,即公元9世纪前,在东欧平原上就居住着一些斯拉夫人的部落。诺曼人则居住在诺夫哥罗德及其邻近的斯拉夫部落和芬兰部落之间,并且向他们索贡。后来纳贡者拒绝缴纳,把诺曼人赶了出去。但是,这些外来的统治者离去后,本地人自己却相互争吵起来,经常发生内讧。当他们厌烦了这种争吵后,就集合起来说:我们去为自己找一个王公,让他来统治我们,按照法典来裁判我们吧。于是,他们就派人到海外去寻找诺曼人,请他们中间愿意的人回来统治这片辽阔广大而无人管理的土地。留里克兄弟接受了这个邀请,带着自己的族人,带着本族的亲兵来了。公元9世纪,这些部落以基辅为中心,形成一个大公国,史称“基辅罗斯”,这是最早的俄罗斯国家。当时它只是一个南自基辅北到拉多加湖,西自普斯科夫东到木罗姆的东欧内陆国家,且四面受敌,经常受到北方的瑞典、西方的日耳曼骑士团及立陶宛的侵扰。
从12世纪中叶起,“基辅罗斯”开始衰落,第聂伯河流域的人口向两个方向成两支相反的潮流退去。其中的一支潮流向西,向西布格河,进入德涅斯特河上游和维斯瓦河上游地区,深入加利西亚和波兰。这样,第聂伯河沿岸的南罗斯居民又回到了他们的祖先在7世纪离开并早为人们遗忘的地方。15世纪中叶,当伊凡三世登上大公宝座时,莫斯科公国的领土面积不超过3.9万平方公里。通过伊凡三世及其儿子的扩张,其领土面积至少增加了10.4万平方公里。到15世纪末,在蒙古奴役中形成的莫斯科公国陆续征服周围的俄罗斯各公国,第一次形成了以莫斯科为中心、介于伏尔加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由于莫斯科在地理上处于中心地位,它成了俄罗斯的宗教中心。莫斯科的王公们在谱系中辈分较低,没有希望获得大公的地位,这使他们不得不采取下列办法来保全自己:首先是恬不知耻地掠夺邻邦,然后又贪得无厌地集聚土地。俄罗斯国家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大公的“世袭领地”变为“国家”的过程。由于莫斯科公国不断地向外扩张,最终完成了俄罗斯的统一大业,到1533年瓦西里三世去世时,俄罗斯的领土面积已经达到28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900万,成为东欧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1.俄罗斯的空间扩张始于欧洲
斯拉夫人请来诺曼人,造就了强大的俄罗斯。原先居住在东欧平原原始森林里以打鱼狩猎和养蜂为生的斯拉夫人,很可能是一个相对比较温和的民族,否则他们也不会去邀请强悍的诺曼人来统治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的诺曼人(今天的瑞典人和丹麦人)已成为世界上最与世无争的民族;可后来俄罗斯人的性格,似乎已经不是原来斯拉夫人的性格,而成了当年他们请来的北欧海盗诺曼人的真正传人。俄罗斯统一之后,莫斯科大公国就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沙皇俄国于16世纪中叶征服了喀山汗国(1552年)和阿斯特拉罕国(1556年),控制了伏尔加河流域,打通了南下黑海的道路。17世纪中叶,它又通过武装侵略和其他手段,兼并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地域。17世纪末18世纪初,沙皇彼得一世为进一步争夺欧洲,急于打开通向西欧的波罗的海出海口,与瑞典进行了21年的北方战争(1700—1721年),打败了拥有强大海军的瑞典,抢占了芬兰湾以及卡累利阿、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夺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修建了彼得堡(1703年),打开了通往西欧的“窗户”。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则勾结普鲁士、奥地利武装干涉波兰内政,3次带头瓜分波兰(1772年、1793年、1795年),夺取了波兰的大部分领土。为了争夺南方暖水港和夺取对黑海及达达尼尔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控制权,叶卡捷琳娜二世又于1768—1774年和1787—1791年两次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夺得了从第聂伯河到德涅斯特河之间黑海北岸的大片领土。19世纪初,沙俄同法国展开了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的激烈斗争。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利用与法国暂时勾结的机会,用战争的手段,于1809年从瑞典手中夺取了芬兰,并把它变为沙俄的一个省份。1812年,沙俄又从摩尔达维亚公国手中割取了德涅斯特河和普鲁特河之间的比萨拉比亚(今摩尔多瓦)。1815年沙俄打败拿破仑后,夺取了整个波兰。通过对伊朗的战争,沙俄兼并了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的大部分地区。通过1826—1828年对伊朗的战争,夺取了亚美尼亚的一部分。经过1828—1829年对土耳其的战争,夺取了库班河以南里海东岸的大片土地。1878年,沙俄又从土耳其手中夺取了阿尔达汉及卡尔斯地区。对外扩张,成为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到1914年时,沙俄的西部边界为:北起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时称华沙大公国),西南到达比萨拉比亚,南部到达苏联时期的国界并包括阿尔达汉及卡尔斯地区(现为土耳其领土)。
2.沙俄帝国的空间扩张转向远东
早在16世纪下半叶,沙俄的武装力量已进入乌拉尔山以东。17世纪初,越过叶尼塞河;17世纪30年代,推进到勒拿河流域,并于1649年到达鄂霍次克海岸;到18世纪末,侵占了阿拉斯加及阿留申群岛(1867年沙俄将这两块地方卖给了美国)。沙俄向东部地区扩张的主要手法是以皮货商及哥萨克殖民者为先导,以正规军为后盾,每侵占一个地方,就在河口等险要地方修筑要塞,作为进一步侵略扩张的据点。
到17世纪30年代末,沙俄侵略军扩展到中国清政府管辖的领土边缘。17世纪中叶,沙俄侵略军以勒拿河流域的雅库茨克为据点,先后派出以哈巴罗夫和波雅科夫为首的侵略队伍,侵入黑龙江下游达斡尔人居住地区,后被中国清政府派兵驱逐。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议界条约》,规定了两国边界东段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和外兴安岭为界,东部的库页岛属于中国的管辖范围。
19世纪中叶,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打败,向欧洲扩张受挫,便将侵略的矛头指向远东,并首先指向中国。1856年和1860年,沙俄趁英法联军侵华之机,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胁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了不平等的《瑗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强行割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4年,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把中国西境三大湖(巴尔喀什湖、斋桑泊湖和伊塞克湖)及其周围地区共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强行划归俄国。沙俄又通过《伊犁条约》和以后的几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了中国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此外,还违约强占了帕米尔地区2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沙俄共割占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19世纪沙俄的空间扩张又转向了中亚。19世纪中叶,英、法、俄等大国争夺海洋的斗争日益尖锐。沙俄为了打通到印度洋的出海口和争夺暖水港,极力推行“南下政策”。它用欺骗、收买和逐步蚕食等手段,于19世纪中叶兼并了哈萨克各部,并于19世纪70年代,先后征服了浩罕汗国、布哈拉汗国(两者位于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和希瓦汗国(位于中亚塔吉克斯坦境内),又于1880—1884年侵吞了土库曼,1885年侵占了阿富汗的库什克堡。
3.苏联时期继续进行空间扩张
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依据列宁的民族自决原则,苏维埃政权承认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及波兰的独立,并将亚美尼亚的阿尔达汉及卡尔斯地区还给土耳其。除此之外,1939年以前,苏联的疆界没有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苏联从邻国取得了近7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940年和1947年,通过武力将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峡、沙拉古萨摩、贝辰加(贝柴摩)等地区划归苏联。1940年,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并入苏联版图,并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哥维纳地区划归苏联。1944年,将中国的唐努乌梁海地区(今俄罗斯图瓦自治共和国,面积为173平方公里)并入苏联版图。1945年,将德国的哥尼斯堡地区(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波兰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斯洛伐克的外喀尔巴阡地区、日本的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地区划归苏联。
苏联时期的空间扩张导致苏联与周围邻国的边界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苏联的欧洲部分分别与挪威、芬兰、波兰、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国接壤,并或多或少从这些邻国的手中获得了领土。苏联与挪威原无共同的陆界,挪威东北端同苏联西北部被芬兰的一块狭长的领土所隔开。1940年苏芬战争后,苏联根据“莫斯科和约”取得了雷巴契半岛的西部地区,1944年9月,根据苏芬停战协定,苏联又获取了科拉半岛的贝辰加地区,从而使挪威与苏联有了长约200公里的边界。芬兰原为瑞典王国的一个公国,依据1721年《尼斯塔德条约》,沙俄夺得了芬兰东南部的领土(包括今圣彼得堡、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地区)。1809年,沙俄亚历山大一世通过战争吞并了整个芬兰领土,成立了一个沙皇统治下的芬兰大公国。十月革命后,芬兰于同年12月宣布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初的1939年11月爆发苏芬战争,1940年3月,苏联与芬兰在莫斯科签订和约,苏联从芬兰取得了雷巴契半岛、萨拉地区、卡累利阿地峡(包括维堡市)及拉多加湖西岸和北岸一带的土地,并取得了租借科拉半岛30年的权利。1944年9月,苏芬签订停战协定,芬兰又将科拉半岛上的贝辰加地区划给苏联。波兰建国于10世纪,是中欧地区的重要国家,它于1772年、1793年及1795年,3次被沙俄、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沙俄夺得了大部分波兰领土。十月革命后,波兰独立,根据1920年的《里加和约》,确定了波兰与苏联的边界。1939年9月,希特勒德国侵占波兰,与此同时,波兰的东部(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被并入苏联。1945年和1951年,在苏联的要求下,波苏边界又有一些小的变动。1918年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于1938年9月被英法在慕尼黑会议上所出卖,1939年3月被希特勒德国占领。1945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人民配合苏联红军解放了全境。1945年6月,根据苏联与捷克斯洛伐克的协定,苏联获取了斯洛伐克的外喀尔巴阡部分领土,并把它划入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境内,组成外喀尔巴阡州。在当时的罗马尼亚地域,14世纪建立了摩尔多瓦及蒙坦尼亚两个封建公国,后被土耳其统治,1877年获得独立。独立前,在土耳其统治期间,经过俄土战争,根据1812年《布加勒斯特条约》,沙俄夺取了比萨拉比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比萨拉比亚于1918年归还给独立的罗马尼亚。1940年6月,苏联又占领了比萨拉比亚,并于同年8月在德涅斯特河和普鲁特河之间组建了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与此同时,把罗马尼亚北部的北布哥维纳(1918年前属奥匈帝国,1918年后属罗马尼亚)划入苏联版图,组成了乌克兰的切尔诺夫策州。
苏联的亚洲部分分别与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和朝鲜等国比邻,也或多或少从这些邻国手中得到了领土。黑海沿岸地区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土耳其)的统治之下。18世纪和19世纪,沙俄为争夺这一地区与土耳其进行了连续不断的战争,到19世纪中叶,这一地区几乎全部被沙俄侵占。1878年,土耳其又将阿尔达汉及卡尔斯地区割让给沙俄。1921年,根据《卡尔斯条约》,苏联将上述地区归还给土耳其。外高加索的许多地区曾长期为伊朗所统治。在1804—1813年的俄伊战争中,沙俄兼并了格鲁吉亚及阿塞拜疆的大部分土地,1828年兼并了亚美尼亚,19世纪末又吞并了如今的土库曼斯坦。此外,沙俄和英国于1907年在伊朗划分了势力范围,甚至有修筑铁路到南部暖水港的计划(即通向印度洋的计划)。阿富汗建国于18世纪中叶,其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一直是英俄角逐的对象。沙俄于19世纪末兼并中亚地区,1885年侵占阿富汗的库什克堡,形成苏联的最南界。1905年,在俄英角逐中,两个大国有意将东西走向的狭长的瓦罕山区留给阿富汗,成为南下的俄国和北上的英国两个帝国的缓冲区。17世纪前,沙俄还远离中国,与中国没有共同的边界。沙俄从17世纪初开始对中国侵略扩张,通过各种手段及不平等条约,夺取了大片中国领土。沙俄依据不平等条约共侵吞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进而又违约侵占了中国部分领土。在西部的帕米尔地区,沙俄违反1884年《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的规定,占据了2万多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在东北部的唐努乌梁海地区,沙俄策动外蒙“独立”,把这一地区强行变为它的保护国,1944年唐努乌梁海地区被并入苏联。在黑龙江左岸的江东六十四屯,根据不平等条约仍确定由中国管辖,但到1900年也被沙俄完全吞并。1929年“中东路事件”后,苏联占领了黑龙江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的黑瞎子岛等许多岛屿,直到1990年,中苏双方就中苏边界东段划界问题签署了协定,独立后的俄罗斯于2008年归还了半个黑瞎子岛。蒙古国原属中国的一部分,即中国的外蒙古部分。1911年,沙俄乘中国辛亥革命之机,策动外蒙王公叛乱,搞所谓“独立”,把外蒙置于沙俄控制之下。十月革命后,外蒙受苏联影响,于1924年废除君主立宪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46年,中国国民党政府承认蒙古国独立。这样,中国外蒙古地区与苏联的边界变成了蒙古国与苏联的边界。
苏联还与隔海相望的日本存在领土争议。库页岛原为中国领土,19世纪50—60年代根据不平等的《瑗珲条约》 《北京条约》被沙俄侵占。1904—1905年爆发日俄战争,沙俄战败,库页岛南半部被日本割占。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无条件投降,库页岛南半部又被苏联占有。千岛群岛是19世纪后半叶沙俄与日本的争夺对象,1875年为日本全部占有(以日本放弃南库页岛为条件),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苏联占领了全部千岛群岛。目前,俄罗斯与日本存有南千岛群岛(日称“北方四岛”)归属的争议。
4.俄罗斯独立后地缘空间的新变化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与东欧发生了剧变,随着“经互会”与“华沙条约组织”的瓦解,在苏联内部兴起了民族独立的浪潮。1991年3月,立陶宛带头宣布独立,随后,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宣布独立。到1991年12月,14个加盟共和国脱离了苏联,只剩下其核心部分——俄罗斯联邦。获得独立后,各国为了维护相互之间的联系,于1992年年初成立了一个松散的联合体——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目前有11个成员国(格鲁吉亚于2009年退出)。
独立后的俄罗斯,其领土面积从苏联时期的2240多万平方公里减少为1707.54万平方公里,地缘空间大大缩小。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苦心经营独联体,以期保留并巩固其在后苏联空间的影响与存在,然而,独联体成立20年来却“独”而不“联”、有“独”无“联”。俄罗斯向乌克兰租借黑海海军基地,与白俄罗斯组成“俄白联盟”,积极支持由中国发起的“上海合作组织”等,也都是为了保留并巩固其在后苏联空间的影响与存在。2008年,俄罗斯不惜动用武力支持格鲁吉亚南奥塞梯共和国和阿布哈兹共和国独立,并将其视为俄罗斯的“特殊利益区”;紧接着普京又提出了构建“欧亚联盟”的设想,这可以被看作普京对维持并扩大俄罗斯影响空间的战略考虑。
苏联解体、俄罗斯独立后,俄罗斯的邻国增加了,地缘空间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俄罗斯分别同8个欧洲国家和6个亚洲国家接壤。俄罗斯的地缘空间与苏联时期已不能同日而语,战略空间缩小,地缘政治环境恶化。北部失去了波罗的海3国的海上屏障,西部失去了二战时期的“东方战线”,南部失去了广袤的中亚腹地,东部则面临着日本对南千岛群岛的索讨。然而,俄罗斯仍然是当今世界上地缘空间规模最大的国家。
二 俄罗斯地缘空间的利弊得失
1.俄罗斯地缘空间的优势
经过1000多年的拓展,俄罗斯成为世界上地缘空间规模最大的国家,成为资源大国和人口大国。俄罗斯历史上一度横跨欧亚美3大洲,目前仍拥有11.4%的世界陆地面积;俄罗斯几乎拥有一个现代国家建设和发展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并且储量丰富,自给有余;目前俄罗斯1.4亿的人口规模,又让俄罗斯跻身于世界上人口过亿的11个国家之列,在世界人口大国中位列第九。俄罗斯具有与众不同的地缘空间特点。
一是地跨欧亚,广袤千里。俄罗斯地跨欧亚两大洲,领土包括欧洲的东部和亚洲的北部,面积为1707.54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8,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其领土呈长方形,东西跨经度170多度,最长距离有1万多公里;南北跨纬度约40度,最宽距离达4000多公里。疆界长约5万公里,其中海岸线长约4万公里,面向太平洋、北冰洋和大西洋三大洋,濒临黑海、波罗的海、巴伦支海、白令海等10多个边缘海;在1万多公里的陆上疆界中,与中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有4000多公里的边界线。
二是邻国众多,鹤立鸡群。俄罗斯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与14个国家接壤,即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哈萨克斯坦、波兰、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中国、蒙古国和朝鲜。俄罗斯还隔海与日本和美国的阿拉斯加州相望。俄罗斯的14个邻国中,挪威、芬兰和波兰是欧洲国家,中国、蒙古国和朝鲜(还有日本)是亚洲邻国,苏联时期这6个国家就是邻国。其余8国则是苏联时期的加盟共和国,苏联解体、各国独立后成为俄罗斯的邻国,其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为独联体成员国(格鲁吉亚已于2009年正式退出独联体)。在俄罗斯的邻国中,除了中国以外其余都是属于不大的国家。
三是地形独特,平原为主。俄罗斯的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低地和丘陵占其国土总面积的60%。其欧洲领土大部分为东欧平原和乌拉尔以东西西伯利亚平原,这是俄罗斯两大著名平原。东欧平原面积为400万平方公里,绝大部分在俄罗斯境内;西西伯利亚平原面积为300万平方公里,东南缘是阿尔泰山脉。叶尼塞河与勒拿河之间的中西伯利亚高原、图尔盖高原、帕米尔高原是俄罗斯三大著名高原。俄罗斯境内山脉众多,大部分分布在边缘地区,可分为高加索山脉、东部山带和斜交山带。高加索山脉的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峰海拔高达5642米,是欧亚两洲分界线的一部分。东部山带海拔4750米的克留赤夫火山是欧亚大陆最高的火山。斜交山带的山体不高,斜着纵贯俄罗斯东半部。俄罗斯联邦境内自北向南为北极荒漠、冻土地带、草原地带、森林冻土地带、森林地带、森林草原地带和半荒漠地带。
四是海洋众多,湖河交错。俄罗斯濒临3大洋(大西洋、北冰洋和太平洋)和12个海,即东面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西面的波罗的海,南面的黑海、亚速海和北面的巴伦支海、东西伯利亚海、喀拉海、拉普帖夫海、楚科奇海和白海。俄罗斯境内河流总长度为960万公里,但占总长度90%以上的河流均是长度不到100公里的小河流。长度超过500公里的大河有254条,其中超过1000公里的有58条,欧洲部分有18条,西伯利亚和远东有40条。欧洲部分的主要河流有伏尔加河、顿河、北德维纳河、乌拉尔河,西伯利亚的主要河流有鄂毕河、勒拿河和叶尼塞河,远东的主要河流有阿穆尔河(黑龙江),其上游和中游为中俄界河,下游在俄罗斯境内。俄罗斯境内虽湖泊众多,但分布极不均匀。在欧洲部分的西北部和西西伯利亚,湖泊最多,而俄罗斯的森林草原地带几乎没有湖泊。荒漠和半荒漠地带也有不少湖泊,巴尔喀什湖是这一带的大湖。最有名的湖泊是位于东西伯利亚南部的贝加尔湖,这既是俄罗斯最大的湖,也是世界上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
五是靠近北极,气候独特。俄罗斯毗邻北极,大部分领土属于温带和寒带气候。气温从北向南逐渐升高,东北高原、山地气温最低,年温差较大,是气候条件最严酷的地区。由于受西风带、大西洋暖湿气团的影响以及西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外加东部山地的屏障作用,太平洋的水气难以进入,导致俄罗斯的降水量分布大致由西向东和由森林带向南北两侧呈递减的趋势。太平洋沿岸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较大。俄罗斯地域辽阔,气候复杂多样,但总的来说基本上属于北半球温带和亚寒带的大陆性气候,依其大陆性程度的不同,以叶尼塞河为界分为两个部分,西部属温和的大陆性气候,西伯利亚属强烈的大陆性气候。西北部沿海地区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而远东太平洋沿岸则带有季风性气候的特点。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温暖,春秋两季很短。就全国而言,降水偏少,年平均降水量为530毫米。俄罗斯国土位于寒带、亚寒带、温带几个气候带上,1月的平均气温为-1℃ ~ -50℃, 7月的平均气温为1℃ ~25℃。
六是地广人稀,资源丰富。俄罗斯地广人稀,矿物资源十分丰富。铁矿、石油、天然气、铜、森林和水力资源等,均居世界前列。仅西伯利亚能源储量就占世界储量的1/3。煤储量占苏联时期的70%。非金属矿藏也极为丰富,石棉、石墨、云母、菱镁矿、刚玉、冰洲石、宝石、金铡石的储量及产量都比较多。宝石和金刚石的主要产地在雅库特自治共和国西部。钾盐储量与加拿大并列世界首位,钾盐产地遍布全国各地。俄罗斯水力资源也相当丰富,技术上可利用的水力资源亚洲部分占81.7%。仅西伯利亚水力资源就占苏联时期水力资源的61.8%。森林覆盖率为35%,木材的总积蓄仅西伯利亚和远东就达600亿立方米,居世界首位,占苏联时期全国的77%。
2.俄罗斯地缘空间的劣势
俄罗斯在苏联时期成为近现代以来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其地跨欧亚两洲,领土有2240多万平方公里。一般认为,沙俄的领土扩张极为成功,是沙俄及其后来的苏联、俄罗斯能成为世界大国的重要原因。苏联时期,其曾一度与美国构成了两极格局,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如果从地缘政治的视野看俄国,俄罗斯在地缘环境上也存在难以克服的劣势。
一是地大物博但偏于一隅。俄罗斯绝大部分领土处于北纬45度以北,领土虽然广阔但大多处于苦寒之地,常年为冰雪覆盖,土地利用率低,单位面积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国民生产、生活及经济活动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巨大。俄罗斯约3/4的人口和工业产值分布在欧洲部分,但约3/4的资源和领土面积却在亚洲部分,这大大制约了俄罗斯经济社会的发展。总体上偏北的位置使俄罗斯难以占据全球地缘环境的主轴,严重影响其大国地位的提升和大国作用的发挥。
二是纵深宽广但交通不便。俄罗斯东西纵深1万多公里,除了北冰洋航线和两条西伯利亚铁路线外,其东西部之间别无通道,联系十分困难,可谓天各一方,各自处于孤立状态。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河流都是南北纵向流淌的,阻隔陆路交通不说,还把整个国家的领土分割成了东西两个部分,难以形成合力。这对俄罗斯人烟稀少的东部地区的发展及其海疆的安全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在海上交通方面,北冰洋航线因大部分时间被冰封而不能全年通航(据说即使在夏季也只有几个星期可以通航),如果西出大西洋经地中海或绕道非洲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和太平洋再奔赴远东,差不多要绕半个地球,远水难解近渴,亦难救近火,在军事上存在极大的被动性。日俄战争期间,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正是因为绕行千里、劳师远征而导致参战失败。
三是空间巨大但要津缺失。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领土空间,却不拥有全球的重要海域和战略要地,难以对自身国家、民族、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产生强大的促进作用。俄罗斯没有全球性的重要海域,只有相对重要的海域,例如波罗的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黑海等,但这些海域要么不为沙俄、苏联和如今的俄罗斯完全拥有,要么就是不被其完全控制,即便如此,这些海域也只是相对重要的海域。世界意义上的重要海域是指地中海、阿拉伯海、中国的南海等,这些海域是世界航运、贸易和军事要道,直接关系到沿岸国的兴衰荣辱,是利益攸关的战略要地,俄罗斯并不拥有这样具有世界意义的重要海域。俄罗斯如果拥有这样的海域,以其军事上的强势,它也许早就恢复成“超级大国”了。
3.对俄罗斯地缘空间的总体评价
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的地缘空间缩小了,地缘政治环境发生了对其十分不利的变化。有学者利用量化分析方法(莱科标度)建立量化体系,在测量了当今俄罗斯周边地缘政治环境的具体变化及程度后认为,当今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状态是:最危险的区域在它的南部(外高加索、中亚地区),而最安全的区域是其东部(东亚地区)。其实,尽管俄罗斯拥有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地缘政治空间,也还保留着苏联时期的某些科技和军事优势,但其地缘空间的影响力正在下降,周边安全环境不容乐观,挑战与机会并存。
在政治、军事和安全空间方面,俄罗斯在其西部面对世界上最大的政治、军事集团——北约。北约从成立之日起就是针对苏联(俄罗斯)的,今天,北约的职能虽然有所转变,但防止俄罗斯东山再起仍然是北约的主要职能之一。北约的不断东扩、欧盟的持续扩大,极大地挤压了俄罗斯的国际政治空间。俄罗斯虽然还有“俄白联盟”在西部挡着,但这一联盟根本不足以对抗北约。欧洲地区的政治力量对比将越来越不利于俄罗斯,俄罗斯的军事安全空间危机四伏。在俄罗斯的南部,外高加索的局势几百年来一直动荡不定,如今依然扑朔迷离。总体上说,在与其他大国对这一地区的争夺中俄罗斯尚占优势,尤其是2008年的俄格战争之后,这一优势趋于明显。然而,这一地区的各国却都向往加盟北约集团,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已决定退出独联体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这两个国家与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东欧的乌克兰和摩尔多瓦建立了“古阿姆”5国联盟,与俄罗斯的关系渐行渐远。更为严重的是,“9 ·11”事件后美国已在中亚地区取得了军事基地,在该地区的势力日益增强,后苏联空间已经不再是俄罗斯的独家后院。俄罗斯在东部虽然面对“美日韩”的军事同盟,但俄罗斯与中国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朝鲜、蒙古国维系着传统的友好关系,基本上可以抵消“美日韩”军事同盟的不利因素。
在经济空间方面,西部的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等国对俄罗斯的贸易额都占据本国对外贸易额的第1位,俄罗斯的商品在上述3国中也占有很大的份额。但是,欧盟仍然是俄罗斯获得资金、技术的主要提供者,也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1992年俄罗斯与欧盟的总贸易额为144亿欧元,2002年增长到830亿欧元,占俄罗斯贸易总额的35%。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重将达到50%,因此俄罗斯与欧洲国家的经济联系最为紧密。在南部,由于苏联时期实行经济分工,致使这一地区在独立后经济结构残缺不全,因此,这一地区的经济依赖俄罗斯的程度较深。然而,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积极介入这一地区的事务,在能源争夺战中频频得手。俄罗斯则由于经济虚弱、政策乏力,在这一地区经济合作中的参与度十分有限。同时,由于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格鲁吉亚同美国、土耳其和其他西方国家在石油天然气开发、运输及其他经济领域的利益切合点日趋增多,俄罗斯在这一传统地区的影响和地位开始弱化,经济空间逐渐萎缩。俄罗斯的东部地广人稀,但西伯利亚地区的开发对俄罗斯振兴其经济、重振大国雄风有着重要意义。俄罗斯与东亚各国经济合作的潜力极大,俄罗斯急需中国的轻工产品和劳动力,更需要日本和韩国的资金注入。然而这一地区经贸发展的规模并不能令人满意。中俄两国经贸关系虽在发展,但贸易额一度长期徘徊在150亿美元左右,近两年发展迅速,预计到2020年有望突破1000亿美元。日本把“北方四岛”问题与对俄罗斯的投资挂钩,在对西伯利亚的开发问题上持观望态度。因此,俄罗斯的东部与其西部和南部相比,经济联系程度最低,经济空间难以得到进一步拓展。
在领土、边界纠纷方面,俄罗斯在西部与挪威存在北部水域管辖权问题,与芬兰存在卡累利阿地区归属问题,与爱沙尼亚存在佩彻里地区的归属问题,与拉脱维亚存在阿布里尼镇和阿布里尼地区的归属问题。但这些问题由于当事双方的克制,矛盾尚在可控范围之内。在南部,苏联时期对高加索地区、中亚和西亚地区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高加索地区的一些民族被指控与纳粹合作,因此被强制迁移到中亚地区。苏联时期将中亚地区随意划分为5个加盟共和国,埋下了边界纠纷和领土争端的种子,如今所有的中亚国家间都有领土争端。由于俄罗斯在东部解决了与中国的边界争端,中俄之间的边界和领土已有法律保障,中俄历史上的领土之争将不再是两国关系发展中的障碍,中俄边界已成为安全、稳定、和平、友好的边界,远东地区已成为俄罗斯可靠的战略后方。虽然俄罗斯与日本存在着南千岛群岛的领土争端,但该问题的产生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的战败,有《雅尔塔协定》《旧金山和约》等国际条约为依据,俄罗斯对南千岛群岛的占领具有“合法”性。出于上述原因,南千岛群岛问题不大可能用军事手段加以解决。
在民族、宗教纠纷方面,苏联解体后,由于历史上“大俄罗斯主义”曾严重伤害了中东欧各国人民的感情,因此,这一地区出现了俄罗斯侨民地位、俄语地位等问题。俄罗斯的南部地区民族众多,宗教文化复杂,伊斯兰教、东正教和天主教都有众多的信徒,宗教和民族矛盾的复杂性决定了该地区经常处于政治动荡和军事冲突之中。
总之,俄罗斯的地缘空间现实是优势突出,但劣势也十分明显。历史上,拿破仑和希特勒都因觊觎俄罗斯庞大的空间及其资源而入侵俄罗斯,但俄罗斯又都依托其空间优势打败了拿破仑和希特勒。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盟扩大、北约东扩都有挤压俄罗斯空间的战略目的,但俄罗斯又凭借其有利的空间及资源守住了底线。因此,庞大的地缘空间及资源既是俄罗斯重振大国雄风的保障,又是俄罗斯实施强国战略的掣肘。
综上所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其地缘空间及其环境却是会经常变化的。对于俄罗斯来说,不论是苏联的建立抑或解体,俄罗斯始终是一个地处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的欧洲国家。从地缘政治的视角看,俄罗斯的空间规模时大时小,俄罗斯的空间环境弊大利小。当年拿破仑和希特勒都是从其西部发动进攻的。今天北约和欧盟也都是从其西部开始扩大和东扩的,目前已逼近俄罗斯的传统边界。在其东部,当年蒙古鞑靼人曾统治俄罗斯达240年之久,日本军国主义也曾打过其远东地区的主意。如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又与美国的阿拉斯加州隔白令海峡相望。俄罗斯的北部是几乎长年封冻的北冰洋,南部是正在强势崛起的中国和印度,还有动荡的中亚和恐怖主义猖獗的中东。几百年来,为了改善其地缘空间环境,俄罗斯不断拓展并充分利用其庞大的地缘空间优势,通过在军事和外交上的折冲樽俎,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家利益,赢得了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和苏联时期的三次崛起。可以预料,地缘空间因素必将对俄罗斯的下一次复兴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