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宗教与民俗
一 宗教
《马耳他共和国宪法》第1章第2节第1条规定:“马耳他国教为罗马天主教。”第3条还明确规定,以罗马天主教作为宗教课内容,并且其成为所有公立学校必修课的一部分。
天主教是马耳他的国教,其教徒占马耳他人口的94.5%。自公元60年起圣保罗在马耳他传教以来,天主教在马耳他居民的生活中就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马耳他人对宗教很虔诚,为天主教会捐款的总数量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国家。马耳他教堂有300多座,许多街道上都有基督塑像,甚至连家门前、汽车上都放有基督像,或写上“我爱基督”。不管是在圣约翰骑士团期间还是在英国殖民统治期间,无论政界怎样变动,基层的行政管理、教育和慈善事业等都由教会负责(7万名在校学生中有两万名在教会学校),教会是这个社会唯一被本土老百姓认同的组织,也是延续马耳他民俗和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马耳他有许多民俗节日,从城市到乡村都有自己的节日,它们多与天主教有关。节日时,不仅张灯结彩、游行、唱歌,还放烟火。在欧洲各国中,唯有马耳他还在继承中世纪村庄中的“村长、校长、牧师”三位一体的天主教传统。教会拒绝任何现代建筑,所以马耳他从内涵到外貌都保留了中世纪传统,17~18世纪席卷全欧洲的启蒙运动没有波及马耳他。直到近30年来,宗教势力才有所削弱,大街上出现了现代青年文化、迪斯科酒馆、网吧、赌场等。尽管马耳他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等早已在欧洲平均水平之上,但马耳他民间的生活和文化依旧是虔诚而传统的。
除了天主教以外,东正教教徒占马耳他人口的2.7%,基督教新教教徒占0.8%,穆斯林占0.5%,只有1%马耳他居民不信教。
由于多数马耳他人信奉天主教,十分虔诚,因此马耳他宗教节日和公共假日较多。另外,马耳他人讲究宗教礼仪与礼节,反对离婚与堕胎,倡导慈善,爱护动物。来马公民须注意尊重当地人的宗教信仰,不妄加评判;出入宗教场所时须注意着装,切忌大声喧哗;不要伤害猫、狗等动物,更不要在当地人面前提及食用动物。马耳他人主要礼节习惯跟欧洲大陆大同小异,游客也需要注意遵守,比如尊老爱幼、讲究秩序、遵守交通规则、不打听别人隐私等。
二 民俗
(一)饮食
马耳他有意大利、突尼斯、英国风味菜,它们在色彩上、做法上受到埃及风味菜的影响。传统的马耳他人的烹煮和西西里岛人、摩尔人有所不同。今天的马耳他菜有了自己的风格,简单实惠,而且有了自己的菜谱和菜式。
马耳他人的饮食习惯同欧洲大陆的习惯相似,早餐为牛奶、面包、鸡蛋,马耳他人中午一般在工作单位吃一顿便饭,晚上下班回家舒舒服服地饱餐一顿。
每餐的第一道菜一般都是汤,很受欢迎。夏天,鱼多的时候,可以喝清淡的阿尔吉他(Aljotta)鱼汤;冬天喝曼斯特隆(Minestrone),这是一种通心粉蔬菜汤,在汤里放的蔬菜又多又杂,不下9种、10种。此外,还要加上干蚕豆、小扁豆和一些通心粉等。这种汤口味浓重,菜类丰富,是寒冷冬季的滋补佳品。由于临海,马耳他人的饮食以蔬菜和海产品为主。当地人特别喜欢一种叫“兰姆扑基”的鱼。每年秋天,这种鱼上市时,家家户户都要买很多储存起来食用。
在马耳他有一种简朴而不乏情趣的做肉的方法,那就是老式烧烤,一般是烤牛肉或猪肉(复活节烤小羊肉)。先把肉放在一个涂满油的大盘子里,周围铺上大片的土豆和洋葱,上面撒上大把的香料、盐粒、胡椒粉。在往盘子里注满高汤后,将其整个都放到烤箱里用小火慢慢地烤。随着高汤的蒸发,土豆和洋葱的香味也渗到肉里去了。许多餐馆擅长制作肉类菜肴,如布拉乔里(Bragoli):将上好的牛腿肉切成薄片,将其裹上鸡蛋、咸肉和一些香料,卷成肉卷后放在红葡萄酒里慢慢地炖。著名的马耳他大菜为烧兔子肉、姜汁炸兔肉及香烤猪脚等,味道鲜美,很受青睐。
马耳他的鱼肉菜也是很有名气的。蓝普卡鱼(Lampuka)是马耳他特有的。这种鱼每逢9月、10月必定游到马耳他岛。蓝普卡鱼的皮光滑漂亮,鱼肉则是白色的,有一种独特的味道。很有意思的是,马耳他渔民至今还沿用罗马时代的捕鱼方式捕获蓝普卡鱼。每到捕鱼季节,渔民们就从岛上的棕榈树上砍下较大的叶子,将其收集起来编成筏子,把筏子推到海上漂浮着,蓝普卡鱼发现这些避荫处便纷纷躲到下面去,渔民们就迅速撒网把它们全部捕捞上来。这种诀窍永远使渔民捕捞成功。马耳他人根据鱼的大小或油炸或烧烤,或者加菜花、青豆、煮好的土豆,然后搅拌成馅,包在事先擀好的薄面饼内,再放入烤箱内烘烤,最有名的蓝普卡馅饼就以此法制成。
当然,马耳他的水域里还有极丰富的其他鱼类,诸如金枪鱼、剑鱼、鲈鱼、鳐鱼等。最受人喜爱的是背部有草花状花纹的鲷鱼和白鲷鱼。
当地人最喜欢吃的点心则是“橄榄油面包”,即将烤面包切成两片,滴上橄榄油,中间夹上西红柿即可。廷帕纳(Timpana)、马夸伦费尔芬(Mquarrun Fliforn)都是烤制而成的面食,是用夹了肉、鸡蛋和干酪的通心粉制成的。只是廷帕纳的外面还裹上了一层酥脆的面皮。
马耳他传统食物“塔加”是一种加调料的面包,或是混合马耳他传统香料的食物。此外,还有奶酪糕等。
马耳他的啤酒也非常有名,最受欢迎的叫作斯克拉热啤酒(CiskLager)。每年7月底在此举行的国际美食和啤酒节,吸引了无数食客的光临。大多数马耳他葡萄酒都是用意大利或者法国的葡萄制造的,采用岛上独特的工艺制作,拥有地方风味和醇厚的口感。另外还有一种叫作基利(Kinnie)的饮料,是用一种植物的根制作的,很受岛上居民的欢迎。
(二)娱乐
马耳他人酷爱音乐和舞蹈,民歌传统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日常生活及重大活动中,总有音乐相伴,音乐和舞蹈已成为马耳他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马耳他的夜生活丰富多彩。从室内俱乐部到凉爽、浪漫的乡村庭院,群岛上有很多古典的和现代的剧院及音乐厅,它们中的很多都在室外或历史性的场地举行活动。这里每年都有定期的文化节,例如,为期三个月的马耳他之夏。另外一个就是每年7月举行的国际爵士音乐节。十多年来,每次都有很多专业人士和初学者在灯火辉煌的港口演奏。马耳他是适合社交的地方:一年到头,都有国际级的主持人来到这里主持周末聚会。
看电影是马耳他人由来已久的娱乐方式,人们还普遍喜爱足球运动。随着乘汽车旅游的日益普及,游泳等各种水上运动和家庭郊游也都时兴起来。还有一些人喜欢猎鸟,猎手们整夜守候在悬崖上,在清晨射击和诱捕途经这里的候鸟、斑鸠和鹰取乐。不过,为了保护鸟类,马耳他政府已经禁止这种娱乐方式。
(三)习俗
马耳他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业余时间人们主要从事户外活动,海边是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人们或钓鱼,或野餐。全家周末除到教堂做一次礼拜外,或外出就餐,或去娱乐场所。
在电影、电视等现代科技尚未影响岛国时,人们对待一些未知的事情一向小心翼翼,都知道什么东西会带来好运或厄运,尤其是在远离都市的地方更是如此。即使是现在,城里的母亲也绝不让孩子穿着绿色衣服去应付重要考试。
许多公共汽车上都有小神龛,老年乘客在汽车启动时或经过教堂大门时会在胸前画十字,表示“我们信奉上帝”。为了迷惑魔鬼,一些教堂的顶部装置两个钟,一个是真的,另一个是风水筒,魔鬼弄不清就不能吸亡灵。
为了把所谓魔鬼挡在门外,许多乡村的房子屋顶处或大门上都绑着一只向外指的公牛角。18世纪时的姑娘都戴项链式的护身符以驱邪,直到现在许多男子戴的项链坠仍是小小的像公牛角似的护身符,而孩子们做游戏时,常偷偷伸食指和小指(像牛角一样),希望对方输掉。
在大门上钉上一枚白色蝴蝶花,表示这家有婚庆喜事。而哪家有丧事,大门口一定放一碟盐或一杯水,这是为了亡灵离家后不会口渴,食物也不会因没有盐而淡而无味。
马耳他水手在船上涂上强烈鲜明的色彩是为了保护自己,每只船还以天主教圣徒的名字命名。船首两边各有一只警惕的大眼睛,是用来阻挡厄运的。同样,为了驱邪,马车上往往被系上红丝带或插上羽毛。
还有一种习俗很像中国民间的“抓周”,即孩子出生一周岁时,家庭便举行聚会,家人们把许多小物品放在一个盘子里,盘子里一般放的是顶针、钢笔、书籍、念珠、鸡蛋和一些钱币,但是给男孩和女孩抓的物品略有区别。把盘子放在一周岁孩子面前由他(她)挑选,然后预示他(她)将来会当裁缝、官吏、牧师、农夫、银行家等。现在这种风俗只作为举行聚会的一种借口了。
还有一种习俗本来由家庭举行,现已融入天主教庆典仪式。在圣诞节前约两周,孩子们拿到碟子或浅碗,在里面撒上大麦种子,然后把它们放在背阴处,每两天浇一次水。一旦大麦的嫩芽出土,孩子们就把它们放在圣婴周围。
以往,马耳他人日常生活的中心就是他们的家庭和所居住的城镇或乡村,乡土观念很强。马耳他岛的居民视戈佐岛人为落后的乡下人,对他们的生活丝毫不予注意,而戈佐岛人则安心于自己的乡间生活,唯一关心的是主岛上的人是否侵占他们应得的利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与世界各地来往的日益增多,现在的情况已开始有所变化。过都市生活的居民仅限于马耳他岛的中部和东部。乡镇居民大多居于各大小聚落,每一聚落的农村色彩均十分浓厚。
马耳他的女子在没有结婚前是很自由的,结婚以后就不工作了,在家里操持家务,照看子女,一辈子靠在一个男人身上。如果婚后发现感情、兴趣不和想离婚,做丈夫的就得非常慎重地考虑一番,因为离婚是可以的,但男人因此就要负担女人终身的生活费。
三 主要节日
马耳他的节日非常多,除了地域性的、具有民间色彩的和全国一般性节日之外,国家法定有公共假日的主要节日如下:
1月1日的元旦节;
1月6日的主显节;
2月10日的圣保罗船只失事节;
3月19日的圣约瑟节;
复活节前的礼拜五的耶稣殉难日;
3月31日的国庆日;
5月1日的工人圣约瑟节;
复活节后第40天的基督升天节;
圣三一节后(圣灵降临节后第一个礼拜日)第一个礼拜四的基督圣体节;
6月29日的圣彼得节和圣保罗节;
8月15日的圣母升天节;
9月8日的胜利圣母节;
9月21日的独立节;
11月1日的万圣节;
12月8日的圣灵怀胎节;
12月13日的共和国节;
12月25日的圣诞节。
其中,圣诞节和耶稣殉难日是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时,家家喜气洋洋置办彩灯,亲朋好友也都互相访问。耶稣殉难日则是另一番景象,虽然在各条街上都有五光十色的露天表演,但气氛十分庄严,人们显得庄严肃穆。许多村落都要列队游行以纪念耶稣受难。整个游行队伍举着模仿圣经中耶稣遇难故事制作的塑像,缓缓行进在教区的街道上,有数小时之久。
狂欢节也是马耳他众多节日中富有特色的一个。狂欢节起源于1560年,当时基督教的一支舰队在去的黎波里途中于马耳他靠岸,舰队司令让头戴面具的水兵上岸欢歌、狂舞、痛饮。这便成了马耳他第一次有组织的狂欢节。18世纪中叶,马耳他狂欢节处于全盛时期。剑舞是狂欢节的第一个节目,两组身着民族服装的青少年分别代表马耳他人和土耳其人执剑格斗,纪念马耳他人在1565年击退土耳其人围攻的历史性事件。现在马耳他狂欢节于每年5月的第二个周末开始举行,为期3天,人们都戴上面具参加化装舞会和游行活动。
9月8日的胜利圣母节,即纪念16世纪战胜土耳其和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解除大围攻的一个节日,大港的各项水上比赛是这个节日里最引人入胜的活动。
著名的圣保罗节是民间音乐和歌舞表演的一个传统节日,在夜间举行,欢庆之时,人们还要在街头举行骑光背马和驴子的赛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