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亚洲校园”计划及其质量保障
“亚洲校园”计划(CAMPUS Asia),全称为“亚洲大学学生交流集体行动计划”(Collective Action of Mobility Program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Asia),于2012年第五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由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韩国总统李明博、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共同宣布正式启动。该跨境合作项目采取参与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等合作形式,旨在促进学生在亚洲校园间的自由流动,增进三国学生的相互了解,为增强学校竞争力、培养亚洲下一代杰出人才做出贡献。
一 “亚洲校园”计划的提出
2009年10月,中日韩三国领导人第二次会议提出关于加强三国大学交流合作的设想。为落实此共识,中日韩三国教育部门经过多次磋商,决定成立由政府部门、大学、评估机构、产业界代表参加的中日韩大学交流合作促进委员会,研究推进大学交流、学分互换、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等问题。
2010年4月16日,中日韩大学交流合作促进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会议就推动中日韩大学交流与合作达成以下共识:三国将联合开展大学交流项目,该项目被命名为“CAMPUS Asia”。
2010年12月10日,中日韩大学交流合作促进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中国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日韩有质量保障的大学交流合作指导意见》和《中日韩大学交流“亚洲校园”计划框架》,两个指导性文件明确了政府、评估机构、大学、产业界等在大学交流项目中的职责任务,同时会议就试点项目的实施达成了共识。
2011年5月17日,中日韩大学交流合作促进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韩国济州岛举行。会议就实施“亚洲校园”试点项目相关具体细节进行了充分讨论,明确了试点项目参与院校范围、交流小组及学生数量、试点项目实施期限、政府及大学对项目给予的支持等事宜。
2012年5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韩国总统李明博、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共同启动了旨在增进中日韩大学交流合作的“亚洲校园”项目。
首批10个试点项目涉及中日韩三国共26所知名高校,实施期限为5年,三国计划每年各派遣和接收100名交换学生。这10个项目具体如下。
(1)BEST(北京—首尔—东京)商学院联盟—亚洲商业领袖项目(中国北京大学、日本一桥大学、韩国首尔国立大学,以下简称“商业领袖项目”)
表1 商业领袖项目

(2)国际关系及公共政策双硕士学位项目(中国北京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韩国首尔国立大学,以下简称“国际关系项目”)
表2 国际关系项目

(3)TKT亚洲校园项目(中国清华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韩国科学技术院,以下简称“TKT项目”)
表3 TKT项目

(4)东北亚政策研究联合会项目(中国清华大学、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韩国发展研究院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政策联合会项目”)
(5)培养东亚地区具有法律、政治理念共识,能够推动东亚共同体法制形成与发展的人才项目(中国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和首尔国立大学。以下简称“法律人才项目”)
表4 政策联合会项目

表5 法律人才项目

(6)东亚地区公共危机管理人才联合培养计划(中国复旦大学、日本神户大学、韩国高丽大学,以下简称“公共危机管理项目”)
表6 公共危机管理项目

(7)中日韩能源与环境领域研究生教育合作计划(中国上海交通大学、日本九州大学、韩国釜山国立大学,以下简称“能源与环境项目”)
表7 能源与环境项目

(8)可持续社会的亚洲教育合作门户项目——扩展化学、材料科学和技术的前沿(中国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和东北大学、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和浦项工科大学,以下简称“化学与材料项目”)
(9)核心人才培养项目:东亚地区共同利益的实现及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国吉林大学、日本冈山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以下简称“传统文化项目”)
表8 化学与材料项目

(10)中日韩三方联合培养东亚地区跨世代人文精英之流动校园工程(中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韩国东西大学,以下简称“流动校园项目”)
表9 传统文化项目

表10 流动校园项目

注:项目的参与学校共同构成一个项目联合体。
从学科领域上看,10个试点项目覆盖了管理学、哲学、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这些项目既发挥了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办学优势,同时也适应了东北亚区域性发展的需求。从培养层次上看,以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为主,个别项目明确定位于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特色也十分鲜明。从交流类型上看,主要有双学位项目(个别项目探索授予三学位或联合学位)、学期/学年交换项目和短期交流项目等。10个试点项目结合自身资源优势,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大学交流活动,旨在探索出适用于亚洲地区大学交流与合作的模式和体系,并通过积累的经验和优秀实践,为开发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交流项目、逐步拓展项目规模提供依据。
二 “亚洲校园”计划的质量保障
为推进“亚洲校园”计划大学交流、学分互认互换、质量保障与监控等各项工作,中日韩大学交流合作促进委员会专门设立两个工作组:大学交流工作组和质量保障工作组。其中,质量保障工作组的工作具体由中日韩三国质量保障机构协议会(以下简称“协议会”)负责组织实施 [中方: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HEEC);日方:日本大学评价与学位授予机构(NIAD-QE);韩方:韩国大学教育协会大学评估院(KCUE-KUAI)]。“亚洲校园”试点项目为期5年,对试点项目的质量监控工作分两轮进行,在试点项目实施中期进行第一轮(中期)质量监控,由三国质量保障机构分别对本国参与项目进行质量监控和评估;在试点项目实施结束时期进行终期质量评估,由三国质量保障机构组织专家对参与“亚洲校园”计划的10个试点项目联合体进行联合质量监控与评估。从2012年至2016年,三国协议会已先后完成对“亚洲校园”试点项目的两轮质量监控。
1.“亚洲校园”试点项目第一轮质量监控
2013年,在试点项目实施中期,三国质量保障评估机构基于各自制定的标准和流程,分别对本国参与项目进行质量监控。
中国教育部高度重视“亚洲校园”项目的质量保障工作,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在《关于实施“亚洲校园”试点项目有关要求的通知》(教外司亚〔2012〕365号)中明确提出,“中日韩三国教育部门将组织相关质量保障机构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加强质量检查,积累经验,确保项目健康有序推进”,并先后下发《关于加强“亚洲校园”试点项目质量监控工作的通知》(教外司亚〔2013〕1837号)和《关于提交“亚洲校园”试点项目自评报告的通知》(教外司亚〔2014〕1184号)等文件,为做好试点项目质量监控和评估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也提供了行动指南。
2014年6月至7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以下简称“评估中心”)对10个试点项目质量监控进行了中期评估。此次评估工作体现了“三个新”:一是树立了“学校为主、学生为本、侧重审核、关注产出”的新理念;二是制定了一套反映试点项目共性和特色、并把握影响质量六大核心要素的新标准(包括:目标设定、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学生服务、质量保障、学习成果);三是采取了高校自评、校际互评、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既具创新性又简易可行的新方法。评估中心以高校自评材料、高校互评意见和专家评审意见为主要依据,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编制完成了《“亚洲校园”试点项目质量监控中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中,我们通过对评分等级进行赋值加权计算及对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了10个试点项目在各个标准项的单项得分,以及在综合各个标准项之后的整体得分,并据此对试点项目进行了单项和综合排行。总体来看,试点项目的目标设定能基本体现各校学术优势和跨国项目的特色;项目基本的组织实施和教学活动得以保证,大多数项目运行良好;项目基本建立了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服务支持体系,在学习环境、设备设施等硬件方面表现较好,学生对项目的满意度较高,但项目在学业指导、咨询服务等软件方面,以及质量保障和学习成果方面还有待加强,在实施过程中“以质量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意识有待增强。
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为进一步总结“亚洲校园”试点项目实践经验,落实中日韩大学交流与合作促进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形成的三方共识中“选取优秀案例予以推广”的要求,基于各项目实施的阶段性成果,评估中心启动了“亚洲校园”试点项目优秀实践案例的遴选工作。我们采取学校自荐、专家评审和考察调研相结合的方式,遴选出“亚洲校园”试点项目优秀实践案例。这些优秀案例能够体现“亚洲校园”项目的宗旨、目标及多边合作模式的优势,具有典型性、创新性和实效性,特别注重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师资、学分互认与学位互授、质量保障等方面的探索,值得充分肯定。在充分调研基础上,评估中心编制完成《“亚洲校园”试点项目优秀实践案例集萃》,其中重点介绍的“流动校园”三边合作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学位项目+暑期学校+国际会议的三位一体培养形式、校企合作项目制教学研究、学校—学院—学生多级项目运行管理机制、多语言共同课程设计、信息化实验室教学平台、远程视频课程、多国导师联合授课、学分互换标准、学生成果评测及满意度调查等优秀实践案例,充分体现出“亚洲校园”项目在求同存异的实践中,各自凸显出来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值得在跨国大学多边合作中进行宣传和推广,这对于促进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探索东亚地区多边教育合作模式及教育一体化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和示范作用。
2.“亚洲校园”试点项目第二轮质量监控
中日韩大学交流合作促进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2015年4月在中国上海举行,会议达成共识,决定在试点项目结束阶段进行第二轮质量监控,即终期联合质量监控。
(1)联合质量监控的目的、原则和方针
“亚洲校园”试点项目联合质量监控,将通过对所有大学联合体的项目实施情况以及大学质量保障活动的合作程度进行检查,推进项目的质量持续改进;并将使用共同质量监控标准发布联合评估报告,宣传三国优秀实践;在此基础上,探索开发三国质量保障“共同指导方针”。
为此,我们遵循以下原则和方针来实施联合质量监控:
①促进试点项目整体质量提升;
②通过共同制定的标准进行联合质量监控;
③考察每个联合体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总结各自的优秀实践;
④考察联合体在资源整合和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合作程度;
⑤检查每个试点项目的质量持续改进情况;
⑥重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2)联合质量监控标准
通过对三方机构开发的第一轮监控标准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在三方共同认可的核心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五项一级指标的第二轮联合质量监控框架,其中每项指标都有两个二级指标。如表11所示,它包含以下内容。
表11 第二轮联合质量监控框架

该标准体系强调以下几点:
每个联合体目标达成情况、取得的成绩和值得宣传推广的优秀实践;每个联合体在联合管理、资源整合、跨国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合作情况;
学生支持和项目增值的情况;
每个试点项目的质量持续改进状况。
(3)联合质量监控专家组成及职责
由三国质量保障机构分别推选3名专家(其中1名为评估机构代表),共同组成联合质量监控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有三项职责:审核10个联合体提交的自评报告;共同商定需要现场考察的联合体;形成联合质量监控总报告,全面反映10个试点项目质量监控情况。
从联合质量监控委员会中,三国各选派1~2名专家共同组成联合监控现场考察组,该考察组主要有两项职责:按照第二轮联合质量监控标准进校现场考察;考察结束后,形成现场考察报告,提交委员会审议。
(4)联合质量监控时间路线表
我们将2016年确定为“亚洲校园”试点项目结束期,联合质量监控按照以下流程实行(见表12)。
表12 联合质量监控流程

具体操作如下。
①三国评估机构相互合作,为各国大学提供内容相同或相似的有关质量监控目的及实施方式的培训。
②各联合体必须提交一份共同(联合)自评报告,该报告须由该联合体内所有参与大学联合撰写,从值得肯定之处、需要改进之处、优秀实践案例等方面总结项目实施质量。
③监控专家组成员进行材料评审,审读所提交的自评报告材料。
④监控专家组成员进行现场考察,问询材料评审中尚未证实的问题,采访项目负责人、参与该项目的教职人员以及相关学生。
⑤监控专家组成员根据评审材料及现场考察结果出具一份英文监控报告草案。
⑥评估机构督促联合体对监控报告草案进行审核,确保不含任何事实性错误。若存在事实性错误,监控分委会将对其进行审议。
⑦联合质量监控委员会委员共享三国评估机构联合体完成的监控报告。评估机构根据对所有联合体的监控报告,拟定终期评估报告草稿。利用包括书籍、网络及研讨会等形式广泛宣传联合监控报告。
与第一轮质量监控由三国分别对本国高校进行质量评估不同的是,第二轮质量评估采取“联合”模式,即由三国质量保障机构推选三国高水平专家组成专家组,基于共同制定的联合评估标准,对10个参与项目联合体进行联合材料评审和抽样现场考察,并形成终期质量评估报告。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三国在多个层面的“联合”,探索出了一套适合于“亚洲校园”项目质量保障的新模式:①联合评估标准。三方在共同认可的核心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五项一级指标、十项二级指标的联合质量评估标准框架,这套专门适用于“亚洲校园”项目的评估标准体系,重点强调项目的三方合作程度和质量持续改进情况。②联合自评自查。三国参与学校参照联合评估标准共同查找问题、对项目实施整体情况进行自我评估,重视对项目的联合管理、资源整合和质量保障共建。③联合评估专家组。由三国质量保障机构推选具有高等教育国际化知识的专家学者以及质量保障机构的代表组成联合专家组,对项目自评报告进行联合材料评审,形成综合评审意见,遴选部分项目进行联合现场考察,并共同完成最终的质量报告。
5年来,在教育部的支持和指导下,通过各高校的自评自建工作,在两轮质量评估的保障下,“亚洲校园”各项目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开拓创新,在资源整合、人才培养模式、质量保障、学分互换和学位互授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总结提炼了许多有益经验,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