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章 中医肾气与元素关系研究
第一节 肾气的研究现状
肾气对人体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没有异议,但在给肾气以明确的概念时,却众说纷纭。有的从其来源角度,有的从其遗传方面,有的从其脏器功能方面,有的从生理病理方面,有的从阴阳属性方面等等,这一方面说明肾气实质研究的重要,同时也给肾气的深入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据初步统计,目前一般文献中对肾气的概念就有六类三十种之多,说明对肾气的研究还有待系统深入。
一、肾气的概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精化为气”,认为“精”是“气”化生的物质基础;而“精”的化生又要依赖“气”的气化活动,故又称:“精归化”。可见,“精”与“气”之间有着阴阳互根关系。
肾所藏之精,谓肾精。肾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与部分输于肾的水谷之精相合而生成。先天之精在后天之精的资助下合化为生殖之精,藏于肾而为胚胎生成之本,生命产生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精的盛衰决定着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功能。肾气,即肾精所化之气,是肾精的功能体现,亦即肾的功能活动的动力来源。由于肾精的主要成分是先天之精,而先天之精所化之气为元气,故肾气与元气的内涵大致相同,两者皆赖水谷之精的培养才能旺盛。肾气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使人具备生殖能力。
二、肾气的实质
肾气乃肾中之真元,为生命之根。《素问·上古天真论》对肾气有如下的描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八八则齿发去。”随年龄的增长,肾气由“至”→“盛”→“平均”→“衰”→“竭”,人亦由“齿更发长”→“天癸至”→“筋骨隆盛”,最后“面焦发堕”以至“天癸竭”,这个过程概括了人从“出生”到“青年”到“壮年”到“老年”而自然死亡的全部内容,说明肾气的盛衰是机体生、长、壮、老、已的根本。经文中“……发长……长极……发去”的描述,说明人发的生长状态可以作为观察肾中精气的外候,是判断机体发育状况和衰老程度的客观指标。对肾气实质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防止早衰,“却老而全形”有着重要的作用。
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是肾气的作用。肾气充实,人方有正常的生长发育,肾气盛才能成精而天癸至;而肾又主藏精,水谷之精滋养于肾,五脏六腑之精皆归于肾,先天、后天之精互滋助于肾精,肾精充足则肾气化生,肾气通于周身,则机体功能旺盛,激发机体抵御外邪,显现出蓬勃生机。故肾气在生长发育中起着主导作用,是生命之根本。
自《内经》始,历代医家均反复强调人之寿命长短,全赖肾气之有余不足。《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文中关于女子七七,男子八八的论述,将肾气的盛衰,肾精的盈亏,天癸的至竭与衰老的发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藏经·论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说:“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肾气绝,则不尽其天命而死也。”《医学正传》言:“人之寿夭不齐,何欤?曰:元气盛衰不同耳……是故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夭”。张景岳称:“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王清任于《医林改错》中曰:“人行坐转动,全仗元气,若元气足则有力,元气衰则无力,元气绝则死矣。”元气者,肾气也。可见,肾气盛衰乃人之寿夭的关键。肾气虚是人衰老的主因。
三、人发元素描述肾气的盛衰
《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发的生长,全赖于精和血。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不仅依赖于肾中精气之充养,而且有赖于血液的濡养,“发为血之余”。青壮年时,由于精血充盈,则发长而光泽;老年人的精血多虚衰,毛发变白而脱落,一般来说,这是自然规律。但临床所见未老先衰,头发枯槁,早脱早白者,与肾中精气不足和血虚有关。人头发的状态是肾气的外在表现,也是人体健康的标志。
迄今在人体内能够找到的元素大约有70余种,而其中有16种为人体必需微量元素,这些元素在人体内主要通过形成结合蛋白(如血红蛋白、铜蓝蛋白等)、酶、激素和维生素等而发挥生物作用。
赵金等通过研究人体内的元素变化,认为元素锰、锌、锶与肾气的盛衰变化一致,是肾气客观量化指标之一。武文斌通过研究133例8~64岁男性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发现总T细胞、辅助/诱导T细胞随肾气的盛衰而升降,抑制/杀伤T细胞随肾气的盛衰而降升,认为可以将CD3、CD4、CD8作为肾气盛衰的辨证指标之一;郑清莲在分析不同年龄性别人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后,认为ALP活性变化规律与中医肾气对人体生、长、壮、老、已之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赵英杰根据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对45~69岁健康老人,分不同等级进行综合测试,包括中医衰老指标、西医神经学指标和实验室生物化学指标等,并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推测其衰老程度;傅湘琦从22岁、33岁、50岁、70岁、81岁、105岁等6个年龄个人的头发电镜扫描发现,随年龄增大,毛小皮游离缘间距由小增大,毛小皮的鱼鳞状排列的游离缘间距也由短变长最后出现锐尖状,而高龄者毛小皮有破坏脱落现象,认为毛发的形态学改变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
人发相对于其他生物样本而言,对元素的检测有不少优点:其一,头发取样容易,便于贮存;其二,头发中元素的含量因累积的原因较人体其他部位如血、唾液、尿中高,并且比较稳定,分析容易;其三、发可以反映过去几周、几月内的元素营养状况。发为皮肤的附属器官,发根部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是人体元素和其他物质的代谢途径,能真实地反应元素的贮存情况。20世纪60年代发现了拿破仑的真正死因,肯定了头发矿物元素分析的价值。国际原子能机构(LAEA)和美国环保组织选定人发作为环境污染的可靠指示器。
头发中的元素含量不仅能反映人体生理的变化(人体处于不同的发育阶段,人发中元素的含量也有所不同),还能反映人体的病理改变,各种疾病均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人发元素含量发生改变,如癌症、冠心病、白癜风、肺结核、肝炎、糖尿病、脑梗死、佝偻病、帕金森病、有害物质的职业性接触等等。
总之,我们认为人发元素在金属代谢、污染控制、营养状况、临床诊断等方面的优越地位。因此,作为联系中医肾气与现代科学研究的桥梁,人发元素将是一种理想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