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正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闯宫!未来之佛弥勒的信徒

那一年,是隋炀帝大业六年,论公元历法,则是610年。

那一年春,正月里的大隋京师,在这一天的黎明时分,发生了一起冲击皇宫禁门的事件:一大伙穿着素净衣衫的奇异人士,焚着香,带着漂亮的丝带,要闯入宫门。而那些平日里尚算尽职的“监门者”,也没了惯有的威风,居然向这些奇异人士低头行礼。

为什么大隋帝国的皇宫门卫们如此客气有礼,完全没有千余年后他们的同行后继那般勇武彪悍呢?原来这些奇异人士之中,有个光头粉面的家伙,挺着肥嘟嘟的肚皮,而他的那些同行者,对他顶礼膜拜至极,显然当他是圣贤。

岂止是圣贤而已?这些奇异人士对皇家门卫们说:他便是弥勒!

一听是弥勒,平日里耀武扬威的禁卫军们,登时成了乖巧顺服的小白兔,即便是不信佛的人,也放下手中兵刃,半信半疑地瞅着眼前奇特的景象。

弥勒是谁?相传他的梵文名字叫作“阿逸多”,意为不可战胜之佛。为什么不可战胜呢?因为他便是佛教信仰中主宰来生的“未来佛”,既然是未来的主宰者,谁还能战胜他呢?可是他虽然不可战胜,但不因此威势逼人,又常怀慈悲之心。这也就难怪许多百姓会对这门崇拜趋之若鹜。

早在隋之前的东晋,名僧道安,因为读经文觉得难以理解,便发下了情愿上升兜率天亲自听弥勒菩萨说法的宏愿。

岁月绵延,国人对弥勒佛的狂热更加高涨。唐代中期,有位大诗人也是狂热的弥勒信徒,相传他还组织了所谓“一时上升会”,据说加入该会者都能遁往兜率净土。而他本人,也留下了如此的诗句:

吾学空门非学仙,

恐君说吾是虚传。

海山不是吾归处,

归即应归兜率天。

据说这位弥勒信徒,便是白居易!

隋朝皇室对佛教可是膜拜至极,可这弥勒佛的信徒们真不是轻易能糊弄打发的,他们说未来佛弥勒即将降世了,这世界要大变样,旧的秩序统统要倒地完蛋,天下万民将迎来新的生活新的希望!

好嘛,既然要除旧迎新,这现有的大隋王朝就该被终结——眼下,这大业六年的正月里,这一大帮奇装异服的信徒,便拥戴着未来之佛弥勒,要来抢班夺权了!

啊?是要造反哪!

到这时,禁门卫士们才反应过来,可是已然晚了,他们手中的兵器已然被奇装异服的造反者所夺取。一场京中事变即将酿成……

也是巧合,隋炀帝的第二个儿子、当时在二十五六岁光景的杨暕正好路过此处,他的身边,自然也有那么一帮卫士。见建国门下这么一伙貌似宗教界人士居然敢冲撞门卫,年轻的皇子火了,虽然尚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手一挥,卫士们刀剑在手,便向乱哄哄的人群砍杀而去——

事后查问,紧急赶来处置的相关部门终于得出了定论:这是假借宗教之名,实施造反逆乱之事。于是京师城门紧闭,“皇家特工”四出,最终查证落实,多达千余人家都与这件逆案有着或远或近的关系。随即令下,便是数千人头落地——尽管他们很可能是无辜的,只是莫名地迷信那未来佛弥勒而已!

不过,据说大隋皇帝杨广此时还是圣明的,他下令杀了那么些人,却不怪罪佛寺,更不怪罪那未来佛弥勒。显然,他认为这是一起典型的邪教事件,佛是好的,弥勒更是好的,只是无知的少数人把经念歪了而已!

于是,佛教依旧昌盛。

这,便有了未来的玄奘,或者说更通俗的名号——“唐僧”!

那么,后来的唐僧,又与大业六年这起佛门弟子冲击禁门事件有何关联呢?事实上,面对诸如未来佛弥勒即将转世这种种流言,唐僧的西行,正是为了厘清舛讹,而前往佛教故乡——天竺,那里应有真正的佛学正说。

《西游记》中言,高卧在灵山大雷音寺的如来佛祖,有意要将三藏真经传给东土之人,可是又不愿白送传度,非得到东方去寻一个人,使他跋山涉水,经历了千番苦难,才不敢怠慢真经。于是南海的观音菩萨,便请了佛旨,赶赴东土,去寻一个真心实意的取经人。

据说,这便寻着了玄奘。

而那玄奘的出身,据说又非同寻常。他的老爹本是高中科举的状元郎,娶了据说是当朝丞相殷开山的女儿,正兴冲冲赴江州上任之际,却被盗贼杀害。这玄奘却是状元公的遗腹子,被母亲送入木板船上。要说这船也奇特,居然能从长江流域的江州,一口气冲到金山寺。

这金山寺又在何方呢?长江边上有个金山寺,后来那白娘子水漫金山寺、梁红玉击鼓抗金兵等种种传说故事都发生在那边,却分明不是唐僧的金山寺。倒是黄河下游山东庆云有个海岛金山寺,言之凿凿说就是玄奘出家所在。

他老妈把这个木板船放在长江上,他居然能一口气漂到黄河下游去,这速度、这路线,简直比马来西亚的飞机还神奇。

于是又有人说,玄奘老爹上任的不是那江州,而是距离金山寺不远的无棣,黄河入海口附近的一个地方。好嘛,且不与他论,因为这一切的一切,其实都只是小说家的虚构而已。

事实上,真实的唐僧,首先,根本就没有菩萨去寻他,他是自个心心念念要去天竺取真经的和尚。其次,玄奘也不是什么状元公的儿子,他老爸更不是殷开山的女婿。(顺便说一句,老殷也没做过什么丞相,他的真实身份是一员武将,在跟随李世民讨伐刘黑闼的战争中阵亡。)

史实中真实存在的玄奘,出自中原名城颍川陈氏一门,也就是《三国演义》里那位魏臣陈群的后裔。自然,玄奘的家族早在北朝时代便已然自许昌迁徙至偃师。玄奘的真实父亲,既然不是什么状元郎,也就没有什么被歹徒杀害的冤情,他曾被举过孝廉,做过江陵、陈留这几个县的县令,所以也攀不到殷开山的女儿,于是被盗贼杀害云云,那自然是小说家的虚构。

自然,玄奘也不是出生在唐兴之后,而是要往前推许多年,一直要到隋的年代。而此时的唐僧,正用着他的俗家姓名——陈炜,大概十一岁年纪,跟随他的哥哥陈素(长捷法师)在洛阳城一座叫作“净土寺”的庙宇之中受学念经。

十一岁的年纪,放到现如今也就是一个五年级小学生,正经历着小升初的课业大战。玄奘自然不用为数学题海战而苦恼,更不必为英语单词而焦虑,可他也有自己的课业,那便是佛经与梵语。

第一部经,据说是《法华经》,相传为佛陀释迦牟尼晚年之际的说教内容,所谓“妙法莲华”,其实就是莲花之妙。莲花又妙在何处呢?自然是出淤泥而不染,自然是内敛不露。往大了说,那就是简单的一句话,莲出自淤泥,人出于俗世,莲能成花中之妙,人自然也“皆可成佛”。

文字优美,比喻又如此生动,所说教义又是圆满之至。所以诵读此经,便成了中国佛教徒最普遍的修持之法。

第二部经,则是《维摩经》。相传印度的吠舍离城,有个叫作维摩诘的富翁,他虽然是有产阶级人士,却又深通抛弃一切的大乘佛法。这部《维摩经》,又叫作《不可思议解脱经》,讲的就是维摩诘与文殊等人共论大乘佛法如何般若性空的境界。

于是,不做数学题、不背英语单词的陈炜,不免要背佛经、念梵语,可是天资聪慧的他,居然也不厌学。佛经,成为他的教科书,也成了改变他命运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