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写的论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39章 子路13.5

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孔子感慨“学以致用”之难。“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有人把《诗经》背诵的滚瓜乱熟、倒背如流,但赋予其政务,却闹不清楚、做不明白。“使于四方,不能专对”,派他去出使各国,和对方常无言以对,不会外交辞令。“虽多,亦奚以为”,理论知识学习的再多,能用来做什么呢?

这句话是针对会背诵《诗经》但却要学稼圃的樊迟的吗?

邢昺说:此章言人之才学贵于适用。若多学而不能用,则如不学也。诵谓讽诵。《周礼注》云:“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诗》有《国风》、《雅》、《颂》,凡三百五篇,皆言天子诸侯之政也。古者使适四方,有会同之事,皆赋《诗》以见意。今有人能讽诵《诗》文三百篇之多,若授之以政,使居位治民,而不能通达;使于四方,不能独对,讽诵虽多,亦何以为。言无所益也。

朱熹说:诗本人情,该物理,可以验风俗之盛衰,见政治之得失。其言温厚和平,长于风谕。故诵之者,必达于政而能言也。程颐说:穷经将以致用也。世之诵诗者,果能从政而专对乎?然则其所学者,章句之末耳,此学者之大患也。

孔子的感慨肯定也是因事、因人而发,具体所指已然不可知。孔子身后二百多年,“纸上谈兵”的故事可用来助解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蔺相如、赵括的父亲赵奢、赵括的母亲都看出了赵括“纸上谈兵”不能委以重任,但赵王执意不从,一意孤行,最后酿成大祸。识人用人的视角不同,结论不同。蔺相如认为“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括读死书而不知变通。赵奢健在时,也看出了赵括的问题“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可谓知子莫若父也。当赵母的知自己儿子被选为将时,劝谏赵王“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其夫赵奢不贪财且能仗义疏财做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其子赵括贪财“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因“父子异心”,所以劝赵王勿遣赵括为将。

但结果呢?看出问题的说了不算。说了算的人看不出问题,还不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建议。这就是真实的历史,现实的生活。

孔子感慨的“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类似的事,任何时代、任何领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有时还表现的很突出。有什么办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