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写的论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5章 公冶长5.19

5.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这段话,信息量大,孔子品评令伊子文、陈文子,有背景故事。

令尹,官名,楚国上卿执政者。子文,姓斗,名谷于菟(tu四声)。《左传》记载,斗子文于鲁庄公三十年开始做楚国令尹(春秋以鲁国国君在位纪年,看天下),到鲁僖公二十三年让位给子玉(成得臣),前后28年,在这28年中三次被罢免又被任命。

鲁僖公是前659-前627年在位,孔子前551年出生,所以斗子文对孔子而言是“历史人物。”

齐庄公是前553~前548年在位。孔子3岁时,齐庄公被大夫崔杼所弑。所以陈文子的事迹对于孔子而言是同时代新闻。

朱熹说:令伊子文,其为人也,喜怒不形,物我无闲,知有其国而不知有其身,其忠盛矣,故子张疑其仁。然其所以三仕三已而告新令尹者,未知其皆出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感觉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似乎发展丰富了“儒学”,但也“异化”了孔子思想)也,是以夫子但许其忠,而未许其仁也。

朱熹说:崔子,齐大夫,名杼。齐君,庄公,名光。陈文子,亦齐大夫,名须无。十乘,四十匹也。违,去也。文子洁身去乱,可谓清矣,然未知其心果见义理之当然,而能脱然无所累乎?抑不得已于利害之私,而犹未免于怨悔也。故夫子特许其清,而不许其仁。愚闻之师曰:“当理而无私心,则仁矣。今以是而观二子之事,虽其制行之高若不可及,然皆未有以见其必当于理,而真无私心也。子张未识仁体,而悦于苟难,遂以小者信其大者,夫子之不许也宜哉。”读者于此,更以上章“不知其仁”、后篇“仁则吾不知”之语并与三仁夷齐之事观之,则彼此交尽,而仁之为义可识矣。今以他书考之,子文之相楚,所谋者无非僭王猾夏之事。文子之仕齐,既失正君讨贼之义,又不数岁而复反于齐焉,则其不仁亦可见矣。

孔子品评人物,不求全责备,臧否褒贬,都不乏人情味。朱熹则不同,更为求全责备,过于压抑人性自然之美,反而容易养成“伪君子”。

邢昺说:此章明仁之难成也。“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者,弟子子张问于孔子曰:“楚大夫令尹子文,三被任用,仕为令尹之官,而无喜见于颜色。三被已退,无愠怼之色。旧令尹之政令规矩,必以告新令尹,虑其未晓也。”子文有此美行,子张疑可谓仁,故问曰:“何如?”“子曰:忠矣”者,孔子答之,为行如此,是忠臣也。“曰:仁矣乎”者,子张复问子文此德可谓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者,孔子答言,如其所说,但闻其忠事,未知其仁也。“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者,此子张又举齐大夫陈文子之行而问孔子也。崔子,崔杼也,为齐大夫,作乱弑其君光。陈文子恶之,故家虽富有马十乘(谓四十匹也),而辄捐弃,违去之。至于他国,亦遇其乱,陈文子则曰,“犹吾齐大夫崔子也”,而违去之。复往一他邦,则又曰,“犹吾齐大夫崔子也”,而违去之。为行若此,其人何如?“子曰:清矣”者,孔子答言,文子辟恶逆,去无道,求有道。当春秋时,臣陵其君,皆如崔子,无可止者,可谓清洁矣。“曰:仁矣乎”者,子张意其为仁,故复问之曰:“可以为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者,孔子答言:“据其所闻,但是清耳,未知他行,安得仁乎?”

孔子说令伊子文“忠”,陈文子“清”,作为楚国和齐国的大夫,忠臣和清臣,得到如此评价,已属不易。在孔子眼里,他们算不上“智”,所以还达不到“仁”的境界。

看来,做人难,成“仁”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