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约束下基础设施、出口贸易与产业升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基础设施、出口贸易与产业升级的文献述评

基础设施、出口贸易与产业升级是经济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经典的西方经济理论集中于研究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存在“促进”和“抑制”两种分殊。当代经济学者纷纷解读这种促进和抑制的寓意,随之关于基础设施与全要素生产率,基础设施与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基础设施与企业贸易行为,以及基础设施与金融发展等大量文献涌出。其实,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张已成为“主流”,而专门研究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升级的文献鲜见。基于发达国家工业化到“去工业化”“去工业化”是指制造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这种现象始于美国,其制造业劳动力占总劳动者的比例大幅下降,1994年仅为16%;与此同时,其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比重大幅上升,1994年为73%。日本、欧盟等其他发达经济体均出现类似现象。(Deindustrialization)再到“再工业化”根据1968年版《韦伯斯特词典》注解,“再工业化”是一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尤其是指在政府的帮助下,实现旧工业部门的复兴和现代化,并支持新兴工业部门的增长。如果说“去工业化”去掉的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那么“再工业化”实际上是对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构,重点打造高附加值环节,着重发展高端制造业(芮明杰,2013)。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欧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全球制造业争夺战。(Reindustrialization)的演进过程,学界聚焦于研究产业升级的路径,其结论莫衷一是。可以肯定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推动了产业升级之观点得到多数学者认可。令人遗憾的是,关于基础设施、出口贸易与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及其实证检验几乎无人问津。是故,笔者借由梳理基础设施、出口贸易与产业升级理论与经验研究文献,从中汲取养分,以把脉该领域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向,廓清“基础设施、出口贸易与产业升级”的逻辑架构,为后续之理论建构和计量估计夯实基础。文献综述的纵向逻辑是沿“理论”和“经验”两条主线铺开的,横向逻辑是“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与经验研究”→“基础设施与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出口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与经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