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现代简史

一 第二共和国的成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波兰地区成为重要战场。为了驱使各自占领区内的波兰人为其作战,俄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在战争爆发后不久分别提出了让波兰享有自由和独立的口号。波兰的各政党也分裂为三大派:波兰社会党革命派、加利西亚波兰社会民主党(Polska Partia Socjalno-Demokratyczna Galicji)、波兰农民党和国家工人联盟(Narodowy Związek Robotniczy, NZR)等结成独立党派联盟委员会(Komisja Skonfederowanych Stronnictw Niepodległościowych, KSSN),奉行亲德、奥匈方针,认为波兰独立的首要目标是击败俄国;以国家民主党为代表的波兰资产阶级政党则组建波兰民族委员会(Komitet Narodowy Polski),支持俄国;波兰社会党左派、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与“崩得”表示反对战争,认为战争将毁灭波兰。

1915年底,德军基本占领了俄国统治的波兰地区。1916年,为了进一步获得波兰人的支持,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在占领区重新建立了一个波兰王国,又称波兰摄政王国(Królestwo Regencyjne)。尽管摄政王国是傀儡政权,却成为日后波兰复国的基础。

1917年,战争局势突变,一方面美国加入协约国,另一方面俄国十月革命推翻沙皇政权。波兰民族的命运出现转折。

同年11月,第二次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宣布俄国退出战争,倡议与一切交战国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并提出了反兼并和反压迫的原则。

1918年8月,苏维埃俄国政府通过法令,废除了沙皇俄国政府同德、奥匈等国政府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和文件,承认了波兰的独立权利。随后,协约国成员也相继承认了波兰的独立权利。

1918年11月,一战结束,同盟国战败,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土崩瓦解。几乎同时,波兰王国摄政委员会(Rada Regencyjna Królestwa Polskiego)摆脱外国控制,宣布波兰共和国成立。当时建立的波兰共和国在历史上被称为波兰第二共和国,以区别于灭亡的波兰第一共和国(波兰贵族共和国)。摄政委员会任命波兰社会党领导人约瑟夫·毕苏茨基(Józef Piłsudski)为第一任国家元首。在经历了123年的亡国之后,波兰终获重生。第二共和国的国土包括波兰王国、西加利西亚和切欣-西里西亚的部分地区。虽然波兰复国了,但战争给波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一战共造成了上百万波兰人死亡,大片农田成为焦土,无数难民流离失所。

由于《凡尔赛和约》中并未明确东欧各国的边界,波兰与苏俄、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均存在严重领土分歧。1919年12月8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Supreme War Council)确定以苏瓦乌基—比亚韦斯托克地区东部—布格河—布列斯特—涅米罗夫一线,即“寇松线”,为波兰东部的临时边界线。但是,波兰和苏俄均表示不接受这一临时边界线。毕苏茨基认为苏俄已被战争削弱,决定使用武力恢复东部的“历史边界”。经过两年的“拉锯战”,波兰与苏俄于1921年3月签订《里加和约》,确定以季斯纳河—多克希齐—斯卢奇河—科列茨—奥斯特罗赫—兹布鲁奇河一线为波兰与苏俄的边界。据此,西白俄罗斯、西乌克兰和立陶宛的维尔纽斯地区被并入波兰版图,波苏边界较“寇松线”大幅东移。《里加和约》签订后不久,波兰与德国争议的上西里西亚地区举行了公民投票,以决定该地区的归属。最终,国际联盟于1921年10月裁定:拥有上西里西亚30%领土和46%人口的上西里西亚东部地区划归波兰,拥有70%领土和54%人口的上西里西亚西部地区划归德国。此时,波兰共和国的边界已基本稳定,领土总面积为38.7万平方公里。这一状态一直维持到了1939年。

第二共和国建立初期,如何迅速恢复国家的政治经济,则是波兰政府最大的难题。1921年3月17日,波兰立宪议会通过了一部宪法,史称“三月宪法”(Konstytucja marcowa)。“三月宪法”以孟德斯鸠的理论为基础,决定波兰实行三权分立制。这标志着波兰开始实行“议会共和制”,又称“议会民主制”或“多党议会民主制”。“三月宪法”对行政权做出了很多限制。

1922年11月,波兰议会(又称“国民大会”)召开。因总统的权力过小,毕苏茨基拒绝参与总统选举。结果,在5名总统候选人中,加布里埃尔·纳鲁托维奇(Gabriel Narutowicz)当选为波兰共和国总统。纳鲁托维奇的当选遭到右派政党的强烈反对,上任仅五天,纳鲁托维奇便遭右派分子行刺身亡。纳鲁托维奇的遇刺给波兰的议会民主制蒙上了一层阴影。

1923年,波兰政府与右派政党签订了《兰茨克罗纳条约》(Pakt lanckoroński),在国内实行激进的波兰化,排斥少数民族和少数宗教。与此同时,多党议会民主受到日益加剧的党派斗争的干扰,政府频繁更迭,政局混乱。毕苏茨基对此深感失望,便辞去了全部政治职务,宣布“退休”。

1926年5月12日,毕苏茨基发动军事政变,重掌了国家权力,建立了独裁政府。毕苏茨基认为在波兰实行民主并不现实,于是试图用总统制取代议会民主制,使国家政治“健全化”(Sanacja,音译为“萨纳齐亚”,该时期的波兰政府也被称为“萨纳齐亚”政府)。作为独裁者,毕苏茨基对军队和政府中的反对派人士展开严酷镇压,大批反对派议员被投入监狱,甚至遭受酷刑。

不过,由于“萨纳齐亚”政府奉行较为开明的土地改革和少数族裔政策,波兰的国内矛盾有所缓解。随着西欧及美国资本大量输入波兰,波兰的经济状况也有所好转。

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开始袭击波兰,致使大批工厂倒闭,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全国工潮迭起。对内,“萨纳齐亚”政府变本加厉地推行高压和恐怖政策;对外,“萨纳齐亚”政府与西欧各国基本保持友好关系,至少是持中立的态度,但与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立陶宛等国的关系日趋紧张。1932年,波兰与苏联签订《波苏互不侵犯条约》。1934年,波兰又与德国签订《波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5年4月23日,波兰议会通过了新宪法,史称“四月宪法”(Konstytucja kwietniowa)。“四月宪法”摒弃了三权分立原则,国家的权力完全从议会转入总统手中。因此,“四月宪法”被称为“一部反民主的极权宪法”。但“四月宪法”通过后不久,毕苏茨基未及出任总统即病逝。毕苏茨基死后,“萨纳齐亚”政府内部发生分裂,波兰政局开始动荡。“萨纳齐亚”政府甚至于1938年9月参与德国瓜分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动,即出兵占领了扎奥尔捷(Zaolzie)切欣-西里西亚的捷克斯洛伐克部分。。这一举动遭到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波兰

1939年3月,纳粹德国肢解捷克斯洛伐克后,便把波兰作为下一个侵略目标。4月,由于合并格但斯克自由区德国称其为“但泽自由区”。1793年,普鲁士占领该地后将“格但斯克”改名为“但泽”。1919年《凡尔赛和约》确定“格但斯克”为自由城市,由国际联盟监督管理。然而,波德两国均没有放弃对该地的主权要求。的要求遭到波兰拒绝,希特勒宣布废除《波德互不侵犯条约》。8月,希特勒与斯大林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包含两国瓜分波兰、罗马尼亚、立陶宛、芬兰等国的秘密内容,即双方商定:在波兰发生领土变动的情况下,纳雷夫河—维斯瓦河—桑河一线将成为苏联和德国利益范围的分界线。

1939年9月1日凌晨,纳粹德国从北(东普鲁士)、西(德国本土)、南(斯洛伐克)三个方向对波兰发动了闪电式的进攻,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尽管波兰预感到了德国的进攻,并迅速组织起防御,但是波军的战略计划却存在巨大失误。由于波兰的主要工业区与经济重镇均分布在波兰西部,尤其是波德边境地区,波兰政府在战前制订了以保卫边界为目标的“西线计划”(Plan Zachód)。遵照“西线计划”,波军主力被部署在“波兰走廊”—波兹南—罗兹一线。如此一来,防守边界的波军便被来自三个方向的德军包围,首尾难顾。9月1日至8日,尽管波军奋勇作战,但由于在武器和战斗经验方面存在差距,其主要防线陆续被德军攻破。防守“波兰走廊”的波莫瑞军团(Armia Pomorze)和防守罗兹的罗兹军团(Armia Łódź)相继被击溃,波兹南军团(Armia Poznań)被迫放弃波兹南。德军攻入波兰腹地。9月9日,波兹南军团和波莫瑞军团在华沙以西的布祖拉河(Bzura)河岸重新集结,向德军展开反攻。这就是“布祖拉河战役”,也是波德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战役初期,波军利用奇袭和机动灵活的骑兵取得了优势,但德国空军的密集轰炸和不断到来的陆军增援使波军的努力化为泡影。最终,波军主力损失殆尽,只有很少的部队突围。布祖拉河战役,德军伤亡8000余人,波军则有约1.7万人阵亡,3.2万人负伤。

9月17日,苏联出动约60万红军越过波苏边境,迅速占领了1921年被并入波兰版图的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和维尔纽斯地区。波军本已士气低落,又遭苏军突袭,腹背受敌,溃不成军。除斯扎克(Szack)战役外,波军在东线全无胜果,最终有20余万波兰人被苏军俘虏。有人将德国和苏联的此次“联合”行动称为“第四次瓜分波兰”。

波军剩余的部队撤往华沙和莫德林要塞(Twierdza Modlin)等地,以做最后的抵抗。在巷战中,华沙守军借助密集的工事、隐蔽的反坦克炮和轻型坦克的支援多次击退了德军的进攻。但由于被四面包围,华沙的食品、饮用水供应断绝,加上伤亡惨重,波军逐渐不支。

9月28日,华沙陷落。29日,莫德林要塞陷落。10月6日,最后一支波兰部队向德军投降。

德国占领波兰后,对波兰人民实行残酷统治。德国纳粹在波兰先后建立了数千个集中营和灭绝营,大肆屠杀犹太人等少数族裔和反抗人士。从1940年到1945年,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就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上百万人被杀害。而在苏联占领区,当局施行“苏维埃化”,对大批波兰精英进行屠杀。1940年3~5月间,有超过两万名波兰人在卡廷森林等地被苏联秘密处决,包括约1.4万名被俘官兵,史称“卡廷惨案”。起初,“卡廷惨案”是由德国披露的,但苏联一直予以否认,并指责纳粹应为屠杀负责。直到1990年,苏联发表声明,承认“卡廷惨案”是苏联秘密警察所为,真相才终于大白。1992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向波兰总统瓦文萨转交了有关机密档案。2010年4月7日,波兰总理图斯克与俄罗斯总理普京共同出席了“卡廷惨案”70周年纪念活动。2015年9月17日,卡廷纪念馆在华沙开放,以纪念殉难于“卡廷惨案”中的波兰人。卡廷纪念馆与华沙起义纪念馆比邻而居,是第二座为纪念波兰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而建的国家级纪念馆。

但是,波兰人民没有被征服。他们从祖国被占领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抗击德国法西斯、解放祖国的抵抗运动。

1939年7月,为波兰密码局(Biuro Szyfrów)工作的波兰密码学“三杰”马利安·雷耶夫斯基(Marian Rejewski)、亨里克·佐加尔斯基(Henryk Zygalski)和耶日·鲁日茨基(Jerzy Różycki)成功破解了德国“恩尼格玛”(Enigma)的密码,并与盟国分享了这一成果。

1939年9月30日,波兰流亡政府在巴黎成立,瓦迪斯瓦夫·拉奇凯维奇(Władysław Raczkiewicz)出任总统,并任命瓦迪斯瓦夫·西科尔斯基(Władysław Sikorski)将军为总理兼波兰军队总监,号召波兰儿女继续与侵略者战斗。波兰军队除部分撤往西方盟国外,大多转入地下,继续与侵略者战斗。1940年,波兰流亡政府开始重建波兰军队(地下武装组织)。

与此同时,波兰各党派也纷纷组建游击队或其他武装组织坚持抵抗。其中最大的抵抗力量有:支持流亡政府的“地下波兰”由波兰社会党、波兰农民党、劳动党(Stronnictwo Pracy, SP)等组建。(Polskie Państwo Podziemne)领导的波兰家乡军(Armia Krajowa, AK,又称“救国军”或“祖国军”)、波兰工人党(Polska Partia Robotnicza, PPR)领导的人民军(Armia Ludowa, AL,又称“人民近卫军”或“人民自卫军”)和沙涅茨团(Grupa Szańca)领导的蜥蜴联盟(Związek Jaszczurczy)等。

1943年4月,德国纳粹清除华沙剩余的犹太人计划引发了“华沙犹太区起义”。犹太人表示拒绝前往集中营,誓与华沙共存亡。奋战28天后,起义失败。起义军约有1.3万人牺牲,剩余的5万多犹太居民被全部押解至集中营。“华沙犹太区起义”是二战中犹太人发起的规模最大的反抗运动。

1943年5月,“波兰爱国者联盟”(Związek Patriotów Polskich)由流亡苏联的波兰人组成。在苏联组建了以民族英雄塔德乌什·柯希丘什科命名的波兰第一步兵师,后来又相继建立了第二步兵师、第三步兵师……与苏联红军协同作战。

1943年11月,波兰家乡军情报部门收集到了德国V-2火箭的部分零件和残片,经由华沙秘密实验室测试后,于1944年7月偷运到英国,为盟军的防空部队等抗击德国提供了重要信息。

1943年12月31日,由波兰工人党、波兰社会党左派、波兰农民党、劳动党、农民党(Stronnictwo Ludowe, SL)和民主党(Stronnictwo Demokratyczne, SD)等组成的全国人民代表会议(Krajowa Rada Narodowa)在华沙秘密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