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本传(修订本)](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229/932229/b_932229.jpg)
第7章 家世和青少年时代(2)
(二)读书
在中举之前,沈家本读了哪些书?这是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清史稿》本传对此只有十四字的记载:“少读书,好深湛之思,于《周官》多创获。”[43]他无所述。
《周官》即《周官书名考古偶纂》[44]。此书旨在纠明人郎兆玉《周[45]官古文寄字》之错。沈氏序云:
曩阅郎兆玉《周官古文奇字》一篇,颇多舛错,心甚惑之,而未暇纠正也。近读仪征阮氏《周官校刊记》,于此经字义改证綦详。固取郎氏旧书分为七类,正其伪,删其谬,补其缺。郑注多引故事(谓初献于秘府所藏之本也。其民间传写不同者则为今书),间录可备参改者别列一门,即摘取阮记附于每字之下,更杂取段氏《汉书考》、惠氏《礼说》及诸字书、韵书之说。其偶有参酌暨蠡测所及者,用“按”字加“〇”字以别之。未阅月积成一册,以视郎书似较详明。惟成童后专力举业,六书之学未获穷流溯源,兼以家鲜藏书,未由检校,纰缪知不免矣。姑录出以备案头考究云尔。[46]
“成童后专力举业”,这是记实之话。按其家风,这是他的必由之路。虽然“六书之学未获穷流溯源”,但是对一本成名之作进行舛错,以正其伪,以删其谬,以补其缺,也不是浅尝辄止者所能为。特别是这种古文字考据之书,更非浅学者之所能。《清史稿》以“好深湛之思”“多创获”以概其少年时代学业,非虚言欤。
1861年,他离京前赴其父贵州任所。以后四五年间,辗转湘黔。虽然时事艰难,仍不忘读书。同治乙丑,他就几年所读之书作《借书记》。书前小引,记述了自己的求书之苦与读书之乐:
余喜书,暇辄手一篇。然健忘,掩卷不能举一字,可矧也。家素藏书不多,既攻举业,又无暇多读书。十年之恨,与吾家攸之同矣。泊入楚来,以道远且阻,书多置不携,惟向人借观,颇有荆州之难。因叹有书者,不可不多读,尤不可不稳读,“姑待”二字误人不少。[47]
不能“姑待”“多读”“急读”,他就是以这种精神,在动荡不定的年月里,孜孜不倦地苦读。据《借书记》,他一共读了三百四十八部书,非常杂驳:有经史,也有子集;有神仙,也有怪异;有国内,也有国外,还有清朝的禁书。总之,被一般士人目为“不正经”的书,都列入他的眼底。如《仙吏传》《柳毅传》《龙女传》《妙女传》《神女传》《枕中记》《离魂记》《再生记》《才鬼记》《灵鬼志》《穷怪录》《幽怪录》等神仙鬼怪之书;《圜容较义》《测量法义》《几何原本》《同文算指前编》《海录》《新释地理备考全书》《全体新书》等早期西方传教士以及近期西洋的译作。
特别使人惊异的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也被他笔记录入《借书记》。黄氏此书,一般被认为在19世纪90年代,因梁启超、谭嗣同的地下刊印才得以流行。对“明夷待访”四字的解释,梁启超、章太炎两先生还有一段公案,而早在1860年代,沈氏即读该书,并对“明夷待访”做了解释:
明夷待访者,言当明夷之世,而冀当局者如箕子之见访也。所条并为治大法,欲革百王之弊,以复三代之盛。□端冠以顾亭林先生书,其推服良深。惟“建都”一条,亭林先生亦非。[48]
可惜的是,他虽读《明夷待访录》,但该书对梁启超、谭嗣同那样的震烁,在他身上并未发现。为什么会这样?看来是其时未至,1860年代初的中国,一般士人即使读到,也无法理解的。
三、遭时多故,辗转湘黔
1913年,时任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派人到沈家本灵前致祭。其中“遭时多故,辗转湘黔”一句,是对沈家本青年时期,在湖南、贵州颠沛流离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父亲外放
沈家本何年到京师?现在尚无明确的资料记载。按沈丙莹1845年考取进士并补官刑部,沈家本时年五岁。以此相推,他可能在当年,或翌年随母到京师居住。咸丰十一年(1861年)举家南行贵州,被困黄河渡口,他在日记中说:“忆甲寅胜芳回浙,道出东平,因兵差旅店挤满,在三官庙小车店暂息一宵,前后光景相似,一为之甚,而今再矣。”[49]甲寅是咸丰四年,公历1854年,时沈家本十四岁。“回浙”,系从京师返回浙江湖州。据此,他在十四岁以前即已随父客居京师,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沈丙莹为官京师,沈家本随任就读。咸丰七年(1857年),在做了十多年的刑部司员之后,沈丙莹改官都察院山西道监察御史。“其始官刑部也,勤于其职,遇疑狱多平反,而不自表襮以博赫赫名。”[50]清朝官场,京官做过几年,最好是放外任,否则就会一辈子做穷京官。沈丙莹在京师为官十多年,直到咸丰九年才有幸外放为贵州安顺府知府。贵州是边远穷省,而且正值兵乱。他不能不赴任,又不知道到贵州后,会给他和家人带来什么样的结果。赴任途中所作《过卢生祠题壁》,表达了他当时的心情:
浪着朝衫十五春,饱尝冷暖软红尘。
一麾遥指南天去,辛苦黄粱梦里身。
万事如棋迹亦陈,谁分假假与真真。
欲酬揽辔登车志,入梦何妨暂一巡。[51]
(二)滞留京师
沈丙莹在京师为官,全家居住宣南坊。外放贵州时,因路途遥远,且前途未卜,故眷属暂留京师,准备南返浙江湖州。但是,他离京不久,太平军忠王李秀成即率师入浙。战火纷飞,沈家本南行受阻,全家由宣南坊移居会馆。沈家本作《整装南归,袁江沦陷,道阻不果行(庚申)》诗,记其当日情景:
零雪涂方戒,迟徊百虑覃。
暮云栖屋角,春雨梦江南。
程滞依依燕,门留劫劫骖。
清淮烽火恶,消息畏频探。[52]
传来的都是坏消息:李秀成挥师入浙后,安吉被占,长兴被占,家乡湖州被围。浙江省会杭州被围,二月二十七日城破,外祖父俞焜战死,没有过门的原聘妻子郑氏死于战乱。天京大会战,清军江南大营被攻破,江苏丹阳、常州陷落。每一条消息,都使他惊心动魄。“消息畏频探”,这就是他跼处京师的写照。特别是杭州的失陷,外祖父的死难,在他的心上留下难以抚平的伤痛。《悲武林》记录了他当日的悲痛心情:
角声促,吴山足。
鼓声哀,西湖曲。
鼓角动天地,湖山亦遭辱。
旌旗不飞扬,落日停台黄。
昔日销金锅,今日瓦砾场。
苏公堤上唤春鸟,城西日日泣枯草。[53]
初尝亲人离散死亡之痛的同时,已经成人的他,又体验到官场变化造成的炎凉人世。《二犬记》记录了这位初涉世事的年轻人,对封建末世官场人情的凝思。
京师多梁上君子,积俗然也。旅居之家,多畜犬以司警。谓其胜于持时专当者。
家大人官西曹,卜居宣南坊,畜二犬,一苍瘦而挚,一黄肥而猛,夜不虚吠,吠必有盗。一夕,盗至,已下屋,由外院入内院,二犬吠随之不少懈,盗上屋跳。自是频夕至终不得逞,乃绝迹。佥曰:二犬之功也。然外人来,当白昼亦必吠,示欲挞之状,则噬更猛,每至窘不得移步。非有导者,虽贵客亦然。犬若以己之职分当尔,不以人之贵贱贫富而有所上下于其间,其性之忠亦如此。岁己未,家大人出守黔中,留眷京师。庚申道梗,南归不成行,暂移居会馆。二犬随至,司警如故,时无贰心。时余家居内院,乡人之旅京者居外院。二犬终日守内院,即至外院,亦帖耳服人,不入内不吠,一若知此地为公共之地,于人己之界极为分明也者。殆又忠一之心之所发露欤?
吾尝观世之人,富贵者尊之畏之,且谄事之;贫贱者卑之鄙之,且呵叱之;不问己之职分居何等,但视人之位分为进退。又尝见世之为友朋及为仆从者,当主人得位时,惟主人之颜色是听;一旦事势异,即反唇相诋,怀贰心,甚且设阱以相陷,复下石焉。若二犬者可谓忠一矣。辛酉春,举家赴铜仁,出国门时,二犬随车行及门而返,依依然有不忍舍状,道远不能从也。
辛酉冬,家大人去任,友仆中有怀贰心者。余感其事不能忘二犬之忠一也,故记之。[54]
这是一篇小文。这样的小文,在沈家本的文字中并不多见。他将“人”与“犬”作对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人”的亵渎。但是,人类进化脱离动物而丧失纯真的本性后,有时确乎比不上动物。他用活灵活现的文字描绘犬的忠纯,鞭挞人性的卑污丑恶。炎凉世态,在他刚刚涉世之时,就在脑海中打下深刻的印记。20世纪初年,他主持法律改革,力主尊重人格、削除奴婢律例,或许种根于此。
京师滞留的窘境远未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迫近京师。七月五日,大沽北岸炮台被英法军攻占;七月七日,天津被占;八月四日,通州失陷;八月八日,咸丰皇帝自圆明园北走热河;八月十二日侵略军进至北京朝阳门外,二十二日进占圆明园,二十九日进入北京城;九月五日,在额尔金的命令下,圆明园火光冲天,燃烧三日,世界名园,成为瓦砾。
北京城风声鹤唳。七月二十七日,传说咸丰皇帝巡幸木兰,逃离京城。消息传出,人心惶惶。跼处会馆的沈家,终于离开会馆前往西山避难。《七月二十七日出都,道中口占》记述了当日逃难的凄惶情景:
仓猝驱车去,倭迟古道斜。
西风枯碧草,白日走黄沙。
宫阙连烽火,关山泣鼓笳。
木兰秋狝地,回首阵云遮。[55]
八月二日,咸丰同意英国侵略者的议和条件,接受城下之盟。得到这个消息,沈家本带领全家,返回会馆。
八月初五日入都
闻道王楠使,金人已许成。
鲸波当暂息,鹤唳不须惊。
且喜帆无恙,还疑鼓乍鸣。
梦魂今夜定,安稳板舆迎。[56]
但是形势的发展,不容他梦魂安定。因为英法使臣觐见咸丰,向咸丰跪拜呈递国书之争,双方谈判再次破裂。咸丰下令拘留巴夏礼等三十九人,对英法宣战。不想腐朽的御林军不堪一击,二万多人的僧格林沁部,迎战人数仅三千五百人的英法联军,结果一触即溃。八里桥一战,骄横不可一世的胜保被一枪击落马下。战不能战,咸丰在万般无奈中,把议和全权转交恭亲王奕,自己带领后宫侍卫,远走热河。
皇帝丢下他的子民逃走了,北京城人心汹汹。八月九日,沈家本带着全家,再次离京到西山避难。
初九日复出都,感赋三章
刚报平安火,星躔遇角张。
将才推卫霍,国是问汪黄。
幸陕思唐室,征辽感宋皇。
艰难膺重寄,宏济仗贤王。
竟卖卢龙塞,空闻血战鏖。
乘轩难使鹤,升木孰教猱。
密画中行策,虚持属国旄。
凤城天五尺,杂虏任游遨。
刁斗严军令,勤王尚有兵。
前茅孙叔将,细柳亚夫营。
感慨谁投笔,阽危欲请缨。
桃源何处是?山墅计行程。[57]
第二次出京,他和全家暂住西山柿子园周氏山庄。秋日渐深,便在风风雨雨中度过中秋。哀鸿声起,重阳又到。北望京城,圆明园火光熊熊;南望湘黔,老父消息全无。“一声哀雁起秋凉,午夜衔芦为底忙?我有愁心何处寄,梦中随尔过潇湘。”[58]战火离乱中,这个刚刚涉世的青年,发出了这如歌如泣的低吟。
经过一个多月的凄风苦雨,留守全权大臣恭亲王奕,终在刺刀之下接受了侵略军提出的全部条件。九月十五日,咸丰批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侵略军满载劫掠而来的财宝,退出北京。九月二十日,沈家本一家再次回到北京城中。城外,圆明园余烬未息,城内六街依旧,景物萧条。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清王朝的王畿,使其心情十分沉重。
九月二十日复入都
侧闻高会宴南宫,宾主雍容礼数崇。
万国语言通译象,三军面目化沙虫。
血沉沧海苌魂碧,烟锁阿房楚炬红。
岁币但增三十万,乃知寇准是孤忠。
六街景物叹萧条,画角悲鸣暮复朝。
数点城鸟啼月冷,千群胡马向风骄。
羽书直北关山远,飞舰征东壁垒遥。
宇内兵戈今未息,暂栖人海挂诗瓢。[59]
短暂的颠沛流离结束了,但是更长更远的征途在等待着他。
(三)漫漫湘黔路
青年沈家本留京,在战火中艰难度日。他的父亲,外放贵州的沈丙莹处境同样艰难。
沈丙莹就任贵州安顺府知府时,正值张秀眉领导贵州苗民起义。当时贵州全省,苗民起义军和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号军”“教军”,人数多达几十万。石达开脱离太平天国后,率部西行,先遣队也进入了贵州。清王朝派往贵州的各级官吏,处在义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封疆大吏甚至不敢出贵阳城一步。派出镇压义军的官兵,腐朽不堪,屡战屡败。沈丙莹曾作诗记述了当时的情况:
鸭子塘
谁使豺与虎,窜迹来羊场?
羽书催进兵,兵扎鸭子塘。
巢穴凭高昨直入,指顾擒贼兼擒王。
坏云飞来奸计堕,阵前鏖兵阵后火。
我师弃甲寇鸱张,几使妖氛逼城下。
水西健儿人交誉,意气凌厉谋胡疏。
吁嗟乎!前车颠覆后车顾,矧乃此身经跌仆。
纷纷乌合复招募,戒之戒之勿再误。[60]
另一首《马鬃岭》,也反映了起义军击败官军的情形:
烽火日告警,兵屯马鬃岭。
岭上材官解衣卧,侦逻无人宵柝静。
诘朝贼队纷来攻,睡眼相看犹朦胧。
将领为戮士卒死,草腥血染胭脂红。
吁嗟乎!军中鼾息真儿戏,尔罪身歼岂足蔽。
为何敢窃死绥名,觑与忠魂褒一例。[61]
这次战役,显然是官兵全军覆没。沈家本在其他著作中,也有所述及,应该是根据沈丙莹对他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