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选择,我们必须恋爱
这篇故事,给大家聊个女娲由神格降低到人格的例子。在这个故事里,人类第一桩被有意识地抗拒和否定的乱伦婚姻出现了。
故事
原文出处
掰书君曰
洪水滔天,末日来临。但这是一个“过去的末日”,它“曾经”发生,它摧毁了旧世界,却孕育出了今天的新世界——我们便身在这新世界中。与讲述“未来的末日”的故事相比,这类故事的基调是昂扬的。
大洪水神话是个世界主题。其实“洪”就是大,“洪水”就是大水。提“大洪水”,无外乎是同义复指,特指史前那场毁灭一切的“水”,可藉此区别于与“洪水”有涉的其他故事,如大禹、李冰的传说。
前文提到过,人类关于大洪水的记忆,可能来自一次或多次惊天动地的自然界大事件。我们不能确切地知道诞生了羲娲兄妹婚配故事的大洪水与女娲救世神话里的那场大洪水是不是同一历史时期的事件。不过,就算两次洪水事件相距较远(甚至相距上千年也是可能的),这点时间距离对于古气候史和古地质史而言却无关紧要。总的说来,它们都应该发生在同一个多灾变的地质时期(亚北方期)内,当时的气候和地质变化造成了这一物种灭绝级别的大灾难。
雷公(汉画像砖,河南郑州)
雷神(《山海经绘图广注》,清代成或因绘)
到了神话里,洪水被视为降灾。降灾的原因很多,人类的不检点(懒惰、浪费、心肠坏、不敬神等)是最常见的原因,本文中羲娲族与雷公的恩怨,虽然语焉不详,但大致可归入“不敬神”一类。此外,还有神的原因(神祇之间的争斗、渎职等),天体运行失序(比如太阳换班),神或神兽的动作(比如驮大地的鳌鱼翻身),必然的世界周期(比如轮回说)等等。
人类得罪雷公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雷神是一个掌握了强大权力的神(或神族),在某些时期他甚至等同于天帝。雷神的愤怒相当于天帝的愤怒,这样由雷神降下灭世的洪水才说得通。然而雷神这一岗位的权力又在不断丢失,最终竟变成了普通的气象神,也算是神话纵深化、专业化发展的结果吧。
当然,这场席卷全球的灭世洪水里保留了幸存者,也就是“人种子”。比如印度的摩奴,地中海的诺亚,中国的伏羲和女娲……。稀有的幸存者,有义务克服一切困难,再造人间世。
伏羲女娲兄妹结婚是中国人在神话里记录下的人类第一桩乱伦婚姻。当然,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人类在有了乱伦禁忌之后又发生并记下的第一桩乱伦婚姻。而在漫长的群婚、血婚时代,根本没有“伦”这回事,也就无所谓“乱”。古希腊人讲述从乌拉诺斯开始的那堆乱来乱去的神族内部婚配事务时,人家就没有丝毫道德愧疚,大约那些神话形成于血婚仍旧存在的混乱时代,人伦并不构成婚配的一个考虑指标。
在羲娲婚配神话里,为了强调这是破坏人类伦理规则的,是不对的,设计了兄妹之间“非如此不可”的理由,设计了妹妹的再三拒绝,设计了“天意”的指示……对故事本身,这体现了事急从权的传统智慧;对传承者,这却是严正的警告:你们没有人家那些前提条件,所以,你们不可以“乱”。
当然,对于羲娲之间的婚配,我们可以另作更文艺、更有爱的解读:为了成就这对独一无二的男女之间的爱情,整个世界不惜为此毁灭再重生,万物不惜为此牺牲掉自己的性命,这是真正惊天地、泣鬼神、摧枯拉朽、万劫不复的倾世之恋。白流苏和范柳原的恋爱不过毁了一座香港城,伏羲和女娲的恋爱却毁灭了整个地球。爱情的力量真是太强大、太暴虐了啊。
“洪水之后的兄妹婚配”是一个显赫的神话母题,隶属于“幸存的血亲婚配重新繁衍人类”这一上级母题之下,广布于世界各地。在我国,苗、瑶、回、白、藏、羌、侗、彝、布依等许多民族都有异文流传。当然,不是每个民族逃生的兄妹都叫伏羲和女娲。
此外,根据我们之前对原始思维的探幽,毫无悬念的,我们看到:为了人类延续而被迫乱伦的不一定是兄妹,还可能是姐弟、母子、爷孙(女)等血亲,也可能是人与动物(狗、牛、猴子)的跨界组合。在乱伦之外,还有人与神(一般是男子与天女)结婚的异文。
作为乱伦的报应,幸存的男女生下了怪胎。怪胎不一定是肉坨坨,还有麻绳、葡萄、血胞、瓜、葫芦、磨刀石等各种款式,当然,肉坨坨算是爆款,比较广受欢迎。无一例外的,这些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怪胎都被砍碎、切碎、捣碎、打碎了;又无一例外的,所有的碎块又都像干细胞一样携带全部基因独立演变成了人,这就是今天广布于世界的各色人等。
现在咱们来聊聊隐喻和象征吧。
这个故事讲述了人类的第二次诞生。第二次诞生从第一次死亡(人类的灭顶之灾)讲起。
神的选民逃脱灾祸的工具有多种选择。相比诺亚一家的方舟,葫芦是地道的中国特色。作为人文瓜果的代表,葫芦尤其深受道教人士的喜爱,在各种场合被频繁引用与发挥,最终膨胀为全宇宙的象征。[18]我以为,这种膨胀的基础很牢实,那就是“玄牝之门”,以葫芦隐喻子宫。[19]
葫芦是神赐的,所以它是神借给人类的神圣子宫,是神对人类的最后一次保育。人类在第二次诞生前要先退回子宫(钻进葫芦,等于自己把自己塞回母体);子宫的安保功能完成后,人类再次离开子宫(自己让自己从母体中再次诞生),完成自主创业,开启万代基业。
伏羲女娲·高禖图(汉画像石,河南南阳)
与第一次人类从神手里诞生相比(还记得“捏塑烧烤法”么),人类第二次从葫芦里的诞生,隐喻着人的觉醒和自立自强。智慧的光芒照射进了蒙昧的思维,人类首次尝试运用自己的力量改天换地。这样看来,天神的愤怒未尝不是对人类的一个故意刺激,整个灾难更像是一次唤醒和考验,是人类被迫斩断人神脐带、仓促为自己举行的成年礼。
由此可以看到,这个神话故事所蕴含的象征系统非常完备而精确,任何一个细节都不是随随便便放进去的。
历史化地看,女娲既可以视为人类的一个女性始祖,也可以视为一个叫作“女娲氏”的母系氏族的代表或首领;伏羲则可视为一个男性始祖,或“伏羲氏”部落的代表。上古时期,部落首领的名字与部落名字经常混同,所以我们在文献中常常会看到一个名字活了几百上千年,那应该指的是该氏族的存续时间。因此,抛开隐喻,这个故事也可以理解为:大洪水之后,幸存的女娲氏族与伏羲氏族互相通婚,延续了人类。
羲娲兄妹婚配是本单元的最后一个故事,也是女娲神格一路下滑到零度线的例子。在这个故事里,女娲和伏羲都不再是神,而降格为人了。但这丝毫不影响女娲的文化史意义。因为当初他(们)的产生,可能就是一个由部落首领,而部落始祖,而部落始祖神,而跨族别神祇,而天神,而大天神,而创世神……的不断上升的过程。本书故事排序暗示出的降格之路,不过是把这个过程反着来了一遍。当然,对于这一升降的过程,我们切不可做机械单一的理解,具体的情形是复杂的。
最后,顺便聊两句兄妹合烟的情节。这应该是上古燔柴祭天仪式的残留。在远古的祭天仪式中,燃烧产生的烟气袅袅上达天庭,巫觋(xí)通过出入烟气,降神,附体,聆听并传达神谕,完成凡人与神灵的沟通。而在没有巫觋的羲娲婚配故事中,烟成了通神的唯一介质。因此,烟气的合一与弥散才具有神圣的意义,才可以用来表示神旨是允婚还是否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