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这些年,你都是吃了不懂拒绝的亏
为面子不敢拒绝的“好好先生”
小峰刚参加工作不久,叔叔来看他。到了吃饭的时候,身上只有50元钱的小峰很想找个小餐馆随便吃一点儿,可叔叔却选中了一家很体面的餐厅。叔叔开始点菜,他征询小峰的意见,小峰只是含混地说:“随便,随便。”心里却直嘀咕,50元钱怎么够付这顿饭钱?可是叔叔却一点儿没有注意到小峰的不安。
吃完饭,服务员拿来了账单,小峰看了一眼,张着嘴,却什么也没说出来,叔叔微微一笑,付了饭钱:“小伙子,我知道你的感觉,我一直在等你拒绝,可你为什么不说呢?要知道,有些时候,一定要勇敢、坚决地拒绝,这才是明智的。”
小峰的尴尬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显而易见,爱面子是主要原因。虚荣心人皆有之,死要面子则是虚荣心的具体表现。一个人不可能不要面子,但又不能死要面子。死要面子的人,往往丢了面子活受罪。
“面子”是中国人心理上的沉重包袱。“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可以说是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情结。过重的自尊来自东方哲学熏染,中国佛、儒、道家文化是有厚重耻感内涵的,造成了中国人高度重视做人的“礼仪、节气”,高度重视人的“脸面”,这些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与心理。
现代社会仍然很讲究“面子工程”。中国文化中“面子”:他人眼中的我,即你做任何事情要顾忌面子、做得体面,不能让别人在背后戳你脊梁骨,你得顾忌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是文化所形成的人际行为规范,本质上是人的自尊需要。
耻感文化形成了束缚人内心的枷锁,有些人由于个性懦弱、内心自卑而在一个讲究面子的文化环境里很不自由,备受人际焦虑折磨。这种人是活在别人的印象中,其自我概念是建立在他人评价上的,其个性决定了他在人际交往时,会高度关注他人的行为反应,包括他人的需求。如果他在意了别人和满足了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好的态度和好的评价,自己就会感觉被重视,觉得自己做得很对,很有成就感!
这种自我肯定来于别人肯定的人,是无法在他人面前给予否定的,即害怕说出“不”。因为对别人否定,就意味着对自我的否定,这会断绝看清自己是谁的被肯定来源(给自己评价的客体)。所以,他在对别人有求必应的“讨好”中,充分感到自我的存在和存在的价值。由于“讨好”是以压抑自我为代价,他必然会逐渐感觉是在为别人而活,会逐渐产生拒绝别人的愿望,但他欲拒不能。因为他内心的弱小与不安全感,使他无力承受“万一被拒绝”的后怕,他潜意识的“讨好”欲望,使他还不愿丧失他人的好评和好感,唯有“讨好”能感觉自己是好人,也唯有实现“讨好”才能免除他社交中的焦虑。当然他的心理现实是,要么顾了自尊(面子)委屈了内心自由,要么顾了内心自由而伤了面子(自尊)的矛盾冲突。但一般情况下,他宁愿忍辱内心而不愿丢失面子。
当然,面子不能不要,一个一点儿面子也不要的人,恐怕自尊心也不复存在。关键的问题是要搞清怎样做才算不丢面子。什么面子可以丢,什么样的面子应当保?具体说来,出于虚荣的面子应当丢,有关人格的面子需要保,不保何以处世?而保的办法就是实事求是。事实俱在,曲直分明,面子不保亦在;哗众取宠,装腔作势,面子虽保亦失。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之所以不拒绝别人,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还有很多人接受别人的请托,是为了顾及对方的面子。众所周知,被拒绝是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也是没什么面子的事情,尤其是在众目睽睽之下遭到拒绝,即使周遭的人没有觉得不妥,可是当事人却会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颜面扫地。轻者会生拒绝他的人的气,重者两人感情完全破裂也不无可能。所以,不少“好好先生”们为了顾及对方的情绪,维持双方友善的关系而不敢拒绝。你是这样的人吗?
害怕失去朋友,只有自己吃亏
常听别人提起这样的事情:原本打算拒绝却被对方邀请吃饭,“我们找个饭店,边吃边慢慢谈吧!”结果答应了对方的要求而怏怏不乐归来。
这启示我们,在了解对方意图的前提下,想拒绝对方,就必须严格禁止自己与对方一起吃喝。因为一旦成为“酒肉朋友”,人们就会产生难以抗拒的心理,从而丧失拒绝对方的勇气。
伊尹是商朝开国君王汤王的宰相,他不仅帮助汤王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还辅佐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王,在朝五十余年,功勋彪炳。伊尹享年100岁,沃丁以天子之礼将他葬在商汤陵寝之旁,以表彰他对商朝的贡献。甲骨文记载商朝还有祭祀伊尹的仪式。
伊尹出生时遭遇洪水,获救后被莘国国王的厨师收养。伊尹在御厨的抚养下长大,学得一手烹调的好绝技;同时他天资聪颖,又用功读书,学问渊博,懂得治国的道理。后来莘国的公主嫁给汤王,伊尹作为陪嫁的仆臣同去。
伊尹重复向汤王陈情了七十次,每次都被拒绝。苦闷之际,擅长烹饪的伊尹突然心生一计,应聘汤王的御厨,为汤王准备早、午、晚餐,历经周折之后,终于与汤王有了“交情”。汤王由于吃了伊尹做的饭菜,故难以拒绝伊尹。
伊尹指出,治国的道理与烹饪的道理是相通的,都统合于“道”,能通晓“道”就能掌握好万事万物。他以调和五味作比喻,向汤王说了许多治国的道理,深得汤王的赏识,被任命为宰相。他说:“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佐料要放得适中;治国就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弄清主次先后顺序,掌握好分寸,才能够政通人和,国家才能治理好。”
伊尹又讲到各地方的美食,然后跟商汤说:“你要吃到这些美食,就要有良马;要成为天子,就要实行仁政,让你的百姓生活过得好、能够信任你。”在看到夏朝气数已尽,就用“割烹”作比喻向汤王建议“讨伐夏桀、拯救人民”。
伊尹这些亲民、行仁政的建言,商汤听了连连点头称“是”。
成为“酒肉朋友”,对于一个人的观点同意或反对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可能有人会这样想:即使变成“酒肉朋友”,只要各自付款,就不会有心理上的负担,拒绝自然也就不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这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从心理学角度讲,一起吃喝的行为本身,往往会无意识中把两个人结合在一起。一旦有了这样的关系,丧失拒绝的勇气也就是理所应当的事了。
违心答应请求,无奈委屈自己
玛丽娜的丈夫是一个公认的好人。无论是亲戚、同事,还是邻居、朋友等,只要对她丈夫说一下,她丈夫就尽量给人家帮忙办好,且不要对方的报酬。这样的人在他人眼中,绝对百分百的活雷锋。可是,玛丽娜却非常苦恼。因为他们家的生活不是很富裕。原因是帮人帮得太多了,家里根本存不住钱。看他人的生活水平一直提高,可是,自家仍然停留在温饱阶段。而且,她丈夫由于帮人,经常不在家,家里的活儿几乎都是她一个人做。
一天,玛丽娜这样抱怨:“你可真是个好人,但我嫁给你这好人,我一点儿都不觉得幸福。你谁都帮,谁都想照顾,偏偏不照顾我这当妻子的。把家里的责任甩给我去做,自己倒去做大众好人。”令玛丽娜惊讶的是,丈夫居然说自己其实也不是很情愿,只是通常没有勇气拒绝他人的请求罢了。
玛丽娜家的局面跟前几年的热播剧《家有儿女》里的一个情节非常相似。主人公的邻居经常向他们家借东西,很多次他们都不想借,然而又没有勇气说“不借”。借出的东西,还不好意思要回来。偏偏那个邻居又不自觉,借了东西不还,还继续借其他的。搞得他们家很是郁闷。后来,他们的女儿拒绝了那个邻居借书,还气呼呼地说:“拒绝有那么困难吗?不想借就不借嘛!”
为什么有人不想答应别人的请求,却没有勇气拒绝,只好违心地答应呢?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缺乏说“不”的家庭教育环境。换句话说,难以开口说“不”是从小养成的性格,是教育孩子的长者,通常是孩子的父母教育孩子的结果。可能有人说,孩子的父母不会不让孩子说“不”的,也不会让孩子一定遵从他人的强迫的。从表面上看,的确不能归咎于父母。然而,深入分析一下,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几乎都要经历一个叛逆期。在这个叛逆期,孩子会迫切想挣脱长者的束缚,依照自己的意愿处理事情。当然,孩子的叛逆期之内的叛逆举动很多是错误之举。比如,该吃饭了让孩子吃饭,孩子说:“不想吃。”这实际上就是孩子的叛逆之举。他不想听从大人的安排。大人碰到这个情况,通常是先好言相劝,以便让孩子吃饭。一番苦口婆心之后,如果孩子仍然拒绝吃饭,可能有的大人就会采取“暴力方式”让孩子屈服。从孩子角度而言,他一开始拒绝,结果却发现拒绝会遭受惩罚。如果类似的事情频繁多次发生的话,孩子就会丧失拒绝的勇气,什么事情都遵循大人的意思。大人让他做什么,他就会做什么。因为他已经条件反射,假如说“不”,就得忍受皮肉之苦。渐渐地,说“是”便成为了一种习惯。
再有,孩子在大人强迫他做事的时候,渐渐学会如何观察大人的脸色,害怕惹大人生气,担心自己会因此而遭遇惩罚。因此,他之所以对一件事情说“是”就是怕惹他人不悦。长此以往,类似的事情多了,就会渐渐养成一种说“是”的习惯。简而言之,被拒创伤是导致人们不敢拒绝的重要原因。
有人总结,不敢拒绝的人,在他过去经历和人际环境中,一定存在“不许你”的情况太多。在“不许你”氛围下,人的思维和思想被制约,难有自主性和创造力的发挥,人的所作所为无形中被一种势力控制着,总是听到和遭到“你不能……”“你不要……”“你如果不……就会……”的指引,脑海充斥了太多与“不”相关的内容,为达到“不”的要求和避免违犯“不”的惩罚,一个人的个性里会渐渐形成对“不”的高度敏感,他不得不服从权威,又厌恶和敌视权威的“不许你”,他心里体验着“不也不是,不是也不是”的种种焦虑。
所以,要想增强人们拒绝的勇气,就得从“娃娃时期”开始抓起——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大人应该尽可能地给予孩子多一些说“不”的教育机会。
担心破坏关系,只得自己硬撑
近日来,王硕满脸苦恼地对朋友诉说,他感觉四处讨好他人让自己活得很累。领导交代的任务,从来不打马虎眼,就算是被要求额外加班时也满口答应,因为他总想着借此给领导留下一个好印象。对于同事恳请的事,不管是不是分内之事,也违心地应承下来,担心拒绝会伤害同事之间的情感。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这类人常常扮演奉献者的角色。他们通常认为,别人必须得到我的帮助,在与人交往时我必须做出牺牲,以使别人欢愉,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一个好人缘儿。他们绝对遵守法律和社会道德,就是对一般的社会习惯也不敢轻易拒绝。
类似王硕这种想讨好并取悦他人的心理,以致拒绝在心口难开。大致说来,人们想讨好并取悦他人有双重含义:一是功利性的,即通过主动讨好别人而达到自己的某种企图或目的;二是防御性的,即通过讨好别人而达成情感联盟,避免树立攻击对象,为自己取得宽松的生存环境。由此可见,讨好别人有着它积极的一面。但过分“讨好”也会给人带来无尽烦恼。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神,并不能满足他人的所有要求。换句话说,无论我们多么尽力,总会有人感到不满。况且,即使我们能够实现对方的某种愿望,也总要为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多着想一些。难道有人找你要很多钱,为了避免拒绝带来的愧疚,为了筹钱就可以去违法犯罪吗?或有人喜欢你,想跟你在一起,你就必须同意吗?既然有很多事情我们做不到,无法取悦所有人,何必还要过于耿耿于怀,心存不安呢?
记住一点:对方有求于你,如果你能够帮到他,那是他亏欠你的;如果你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才拒绝对方,也只是互不亏欠。正如俗话说的:“你帮他是情分,你拒绝他是本分。”你没有必要刻意讨好别人,更不必因为拒绝对方而感到亏欠对方什么。
法国权威沟通培训师佛朗斯·布雷卡尔提供了一个测试人们是否迁就他人的小练习。现在,请思考下列情况,勾选出最符合你的选项。
1.最近违心答应别人请求时,在说“是”之前你在想什么
a)“我无权拒绝。”
b)“如果拒绝了,别人就不喜欢我了。”
c)不假思索就答应了。
d)“拒绝会招致不快。”
2.最近一次违心答应别人请求时,你有何感想
a)气愤,但是说不出口。
b)控制不住的冲动涌上心头。
c)感到非常焦虑。
d)感到莫名的不适。
3.最近一次违心答应别人请求时,你的内心深处有什么想法
a)“为什么非要说‘是’呢?说‘不’并不困难,也不复杂,难道不是吗?”
b)他们非要我答应下来。
c)我不愿意,但应该答应。
d)我不愿意,但没能拒绝。
4.最近一次违心答应别人请求后,你有什么想法
a)“为什么我总是这样?”
b)“人是自私的动物。”
c)“争取下不为例。这是最后一次。”
d)“下次答应前我一定多加思考。”
答案分析
依据下表分别计算所得红桃、黑桃、方片、梅花的数量。a b c d
1 黑桃 红桃 梅花 方片
2 红桃 黑桃 梅花 方片
3 方片 黑桃 梅花 红桃
4 红桃 梅花 黑桃 方片
如果黑桃居多:说明你经常不假思索就会答应。适应型儿童状态在你身上屡见不鲜,以致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想法。
如果红桃居多:说明你倾向于为讨人欢心而违心迁就。你之所以陷入适应型儿童状态是因为害怕因拒绝而招致不悦。
如果梅花居多:说明你是为避免冲突而迁就别人。你担心说“不”会招来麻烦,因此陷入适应型儿童状态。
如果方片居多:说明你总是让别人满足你的需求。你陷入适应型儿童状态中,是因为妄想即便没有说明,别人也应当顾及你的处事限度。
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倘若你是个难以说“不”的人,那就得深入反省自我:“我为什么非要答应对方我根本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呢?”问问自己除了委屈自己以讨对方欢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途径来赢得对方的爱戴与尊重。
时机未到,只能忍受被欺辱
有人不敢拒绝是顾及切身利益,考虑到时机还不成熟,因此才忍辱负重。忍耐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主动收缩、自我控制的人生智慧。有道是“小不忍则乱大谋”。
贾布斯先生已经学会了怎样对人说“不”。在动乱年代的某天,一个名叫布鲁的有权势的人来到他的住宅,拿出一份由统治本城的那个霸主签发的证件,上面说他的脚踏进哪栋房子,那栋房子就归他所有;凡是他要吃什么食物,那食物就得属于他;他要谁做他的奴仆,谁也不许拒绝。
布鲁坐在沙发上,要来食物,大口大口吃完,抹抹嘴,坐到床上准备睡觉时问他:“你愿意伺候我吗?”然后,贾布斯先生给他盖上被子,驱赶蚊子,睡觉时也不离开他半步,就这样供他使唤了整整七年之久。他什么事情都替他做了,只有一件事情他不会做,那就是说一句话。
岁月流转,一晃七年过去了。布鲁由于吃足睡足喝足,凡事只用发号施令,从不运动,最后身材变得无比臃肿。在一次心脏病发作后一命呜呼。这时候,贾布斯先生用那床破旧的大棉被把他的尸体紧紧裹住,拖出了房子。然后,把房间冲洗得一干二净,又把整个房子粉刷一新,然后轻松地叹口气,说:“我不同意!”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贾布斯先生,面对不速之客布鲁的到来,并未将其扫地出门。在布鲁质询他是否愿意伺候他的时候,贾布斯先生也没有贸然拒绝,而是一声不吭地精心侍奉布鲁,服帖地听从布鲁的使唤,直到布鲁归西,才大声拒绝。七年之后的拒绝,表现的是贾布斯先生超人的忍耐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衡量是否值得。值得的话当忍则忍;如果是无谓的忍耐,其实是一种懦弱的表现,不足效仿。
人生就是由一个个的选择构成的。忍,还是不忍,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目标都是一样,就是要改变现状。忍是改变的时机未到,不忍是改变的时刻来临。在时机未到之时,忍耐不是逃避,而是休养生息;不是退缩与屈服,而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是放弃,不是消极颓废,而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等待;不是绝望,不是苟且偷生,而是忍辱负重,在失败后总结失败,在成功时总结成功。
清朝嘉庆皇帝政治上最为精彩的一笔是,乾隆皇帝去世10天之内扳倒和珅。和大人出身于满洲正红旗,出生在现北京西直门内驴肉胡同,属于让朝廷放心的皇家一族。自幼聪明伶俐,熟读四书五经,对“《论语》心得”恐怕可与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相媲美。而且多才多艺,通晓满、汉、蒙、藏四种语言文字,善书法。他最大的本领是极善于察言观色,乾隆皇帝喜欢什么他就能学会什么。嘉庆刚上台时,和珅曾去巴结过嘉庆。嘉庆很讨厌和珅,但知道他还是父皇的红人,自己扛不动,只能乖乖地按兵不动。1799年,乾隆一驾崩,嘉庆便向曾位极人臣的和珅动刀,一下子列举其20大罪状,赐其自尽,尽抄其家产。
智者的忍耐向来是有限度的,不是一直忍耐下去,而是终有爆发的一天,达到自己的目的。勾践能忍当马夫,尝粪便之苦。回到越国,还能忍耐卧柴薪尝苦胆之苦;韩信家境贫寒,常食不裹腹,遭受欺凌而忍胯下之辱。最终,他们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当我们受命运摆布的时候,为了顾全自己的利益,也必须学会忍耐。这将让我们站得更高,望得更远,让我们在沉默中坚定自己的信念,在失望中找到希望。
缺乏主见,附和别人的想法
有的人在交谈时,往往习惯说“是的,我同意……”“我也这么认为”。交谈中,大家想要听的是你个人的看法,而不只是要你随声附和地回答“是的”。要让自己成为独特的人,就要与一般人有所区别,要表现出自己独特的看法。
有一天,爱迪生在路上碰到一个朋友,看见他手指关节肿了。
爱迪生问朋友:“为什么会肿呢?”
“我也不知道。”朋友说。
“你为什么不知道?医生知道吗?”
“每个医生说的都不同,不过医生大多说是痛风症。”
“什么是痛风症?”
“他们告诉我说,这是尿酸积淤在骨节里。”
“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不从你骨节中取出尿酸呢?”
“他们不知道如何取法。”
这时的情形好像一块红布在一只斗牛面前摇晃一样。
“为什么他们不知道如何取出尿酸呢?”爱迪生有点儿生气地问。
“因为他们说尿酸是不能溶解的。”
“我不相信。”爱迪生回答说。
爱迪生回到实验室里,立刻开始试验,想确认尿酸到底是否能溶解。他排好一列试管,每只管内灌入四分之一不同的化学液体,每种液体中都放入数颗尿酸结晶。两天之后,他看到有两种液体中的尿酸结晶已经溶化。于是,爱迪生便有了新发现问世,这个发现也很快传播了出去。现在,这两种液体中的一种已在医治痛风症中得到普遍应用。
魏将乐羊奉文侯之命攻打中山国,而他的儿子就在中山国。中山君就拿他的儿子做人质,想逼迫乐羊退兵,乐羊没有听从他的话。结果,中山君杀了他的儿子并做成肉汤给乐羊送去。乐羊在军帐下将肉汤一饮而尽,然后,率兵攻打,一鼓作气就灭了中山国。文侯接到捷报时,对大臣堵师说:“乐羊为了本王,竟忍痛吃了他儿子的肉,这是多么忠心啊!”堵师回答说:“连儿子的肉都敢吃,这样的人将来还会在乎谁的性命呢?”
乐羊凯旋归来,文侯对他大加犒赏,但从此对他起了戒心。人有观点,所以存在。
每个人讲话都有其独特的方式,无论是讲话的语言还是手势,都具有个人色彩。如美国人最擅长以夸张的动作,表现自己内心感受的极限;欧洲人和东方人则比较含蓄、内敛,不轻易把内心的感受一五一十地表现于外。但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随声附和,只不过有的轻、有的重、有的隐、有的显而已。随声附和在多数情况下表达着一种善意的成全。但这种没有独自思想的附和,并不能表现出你的独立人格与个人意见,反而更容易让人觉得虚假。
在问题面前,重在保持一种质疑的态度,保持自己的主见。聪明人未必能解决每一个问题,但他们不会因为别人说不能解决,便以为真的不能解决,而是积极地用事实去证明能够解决。
在与人谈话中,必须有自己的观点,不要人云亦云。同时,不要拘泥于说话的技巧,而要学会变通。说话有观点,其本质就是要有主见。
不要总是从常理出发,如果总是从常理出发,人们就很容易猜测到你的心思,你所说的每一句话也就在别人的意料之中。说话时,必须有自己的观点。哪怕遭到很多人反对,有些时候也是必须坚持到底的。
汉光武帝统治时期,大将高峻凭借人强马壮占据高平。刘秀派寇恂率军讨伐高平。临行前,寇恂请示光武帝:“是要讨伐他,还是招降他?”刘秀道:“能招降最好,不然就剿灭他的全军。”
高峻得知寇恂领命来镇压自己,便派军师皇甫文出城拜见寇恂,试探朝廷的口风。同时,让守城的士兵高度戒备,不允许任何人随意出入。
皇甫文来到寇恂军帐后,一副趾高气昂的样子。寇恂见其态度傲慢,不禁暗暗生气,问道:“见了本将军,为何不跪?”
皇甫文拍手大笑:“向你下跪?就是刘秀在此,我也不跪,何况是你一个武夫!”
寇恂拍案大怒:“你们这群乱臣贼党,不为江山社稷立功,反而危害人民,抵触朝廷,罪大恶极。本应斩首示众,诛灭九族,念当今皇上仁慈,只要你们肯投降,朝廷定会从宽处理!”
皇甫文还没听完,便已笑得蹲在地上。众武官皆被皇甫文的这种行为激怒,都大声呵斥道:“这成何体统,像你们这种人,即使朝廷招降了你们又有什么用?”
皇甫文听到这里,立即止住了笑,站了起来,用手指着寇恂嘲讽道:“你不敢攻城吧?刘秀小儿没给你命令,你这小官岂敢乱来?”
寇恂冷冷一笑,对皇甫文说道:“本将军攻不攻城,我想你是看不到了!”
皇甫文惊了一下,故作镇定地问道:“你说什么?”
“来人啊!”寇恂一声大喊,“把这个狗头军师给我拖出去斩了!”众武官们忙拦阻道:“将军,两兵交战,不斩来使!”
皇甫文连声道:“是啊,是啊!将军难道没听说过吗?”
寇恂没有听取众人的劝告,命令两个武士把浑身颤抖的皇甫文拖了出去,并告诉皇甫文的副使道:“回去告诉你的上司,皇甫文已被我斩了。若投降就赶快投降,若不降就等着我的军队攻城!”
副使忙跑回去告诉高峻,高峻害怕了,当日就大开城门,投降了寇恂。众将领向寇恂贺喜,顺便问他:“当日来时,高峻严守城池,一点儿也不像投降的样子。为何杀了皇甫文,他就这么快投降了呢?”寇恂解释道:“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他让皇甫文来营中见我,言辞态度傲慢,是想试试朝廷到底是招降还是剿灭。如果不杀皇甫文,高峻一定以为朝廷是来招降他们,这样他们就有恃无恐。杀了皇甫文,他才知道我们的决心,所以才这么快就投降了。”由于没有费一兵一卒,寇恂便招降了高峻,光武帝知道后甚是高兴,赐寇恂黄金万两,并加官晋爵。
在这个故事中,“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是常理,大家都认为应该这样做。但是,寇恂并没有遵循。他根据顽敌会因此变得更加顽固不化的判断,毅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最后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意别人的眼光,缺乏自信
很多人特别在意别人的目光,在意别人的评价,总觉得别人的做事方法是正确可靠的,不敢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
人具有一种先天的趋同心理,即使是无聊的事,如果大家一起做,就忘了事情本身的无聊,反倒会觉得有意思。因此,往往不害怕自己错了,而害怕只是自己一个人错了,也就是孤独地错。成千上万的人一起走向毁灭的时候,每个人并不需要多大的勇气就可以走下去。当初希特勒在他的士兵面前说“为我们的民族而战”的时候,那些摩拳擦掌的人其实并不是勇士,真正的勇士是敢大声说“我不想去”的那个人,因为这需要不可估量的勇气。
弗洛伊德说:“简直不可能不得出这样的印象:人们常常运用错误的判断标准为自己追求权力、成功和财富,并羡慕别人拥有这些东西。他们低估了生活的真正价值。”每个人都在感受自我的价值,因为这是生命的重心。但是,老实人却一直朝着一个错误的方向努力:以为自我的价值必须得到别人的认可才能有价值。所以不时对自己的人格修修补补,时刻观察别人的脸色,时刻观察别人怎么做,生怕与别人不同而显得奇怪或另类。然后,就以此标准更正自己,这种错误的心理定势和判断标准使他们丧失了评判自己的能力。
爱默生在他的《论自信》里说道:“每一个人受教育的过程中,一定会在某个时期发现:羡慕就是无知,模仿就是自杀。不论好坏,必须保持自我本色。虽然广大宇宙充满了好东西,可是如果他耕作一块不让他耕作的土地,他绝对不会有好收成。他所有的能力,是自然界的一种新能力。除了他之外,没有人知道他能做出什么,他能知道些什么,而这些是他必须尝试求取的。”
有一个饭店老板的女儿叫凯丝·珊妲尔,她想成为歌唱家,可是自己的脸蛋儿长得并不好看:嘴巴很大,牙齿向外凸。每一次公开演唱的时候,她总是想把上嘴唇拉下来盖住牙齿。她极力想表现得“很美”,结果,反而使自己大出洋相。
在夜总会里有位听过珊妲尔唱歌的客人,认为她在演唱方面很有天分。他对珊妲尔直率地说:“我一直在看你的表演,我知道你想掩盖的是什么,你觉得自己的牙齿长得很难看,对不对?”珊妲尔非常羞窘,可是那个客人继续说道:“难道说一个人因为长了龅牙就罪大恶极了吗?不要执意遮掩,张开你的嘴,如果观众觉得你不在乎的话,他们就会更喜欢你。再说,那些你想遮起来的牙齿,说不定还会给你带来好运呢。”
爱默生说:“羡慕就是无知,模仿就是自杀。不论好坏,必须保持自我本色。”
凯丝·珊妲尔受到极大的鼓励,她接受了这位客人的忠告,不再注意她的牙齿。从那时候开始,她只想她的观众,热情而愉快地歌唱。终于,她成为了一流歌星,并且,现在的喜剧演员还以学她的样子为荣。
每个人都应该有为人处世的原则,不要在乎别人认为我们该做什么,我们必须知道我们该做什么。正视自己,抛开世俗的声音,倾听自己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