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理论与实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6 知识管理理论

知识管理学者普遍认为知识是企业所拥有的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知识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一方面,知识基础理论并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本身(比如显性或隐性知识)进行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它强调动态的知识管理过程而不是静态的知识分类,即认为知识的获取、共享、转移、积累、使用和扩散等知识管理实践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知识基础理论融合了先前多种企业理论,比如资源基础理论、组织学习理论、认识论及创新理论等。作为资源基础理论的扩展,企业的知识基础理论强调使用层级组织,即企业而非市场作为一种获取和增加知识流的手段,企业被看作一个“知识处理系统”或一个“专门和隐性知识的仓库”。通过借鉴组织学习理论的一些观点,知识基础理论认为企业识别和管理知识的能力是其持续参与组织学习的结果。知识的创造来自知识和其他资源的新的结合[105],企业的竞争优势和长期绩效取决于该企业能否有效地学习和创造新知识。

基于知识的观点把企业看作知识和能力的积累[151]。联盟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联盟的内部化与市场化相比具有“组织优势”[152],这种优势来源于创造和转移知识的高级能力。联盟网络为弥补企业知识缺口、促进组织间学习和知识转移、激励新知识创造、提高组织创新能力提供了机会和有效途径[153]。通过联盟企业可以从其他企业获取知识,或者与其他企业合作创造知识,使企业获得持续的能力。

联盟的知识基础理论认为研发联盟像企业一样是一个“知识的集合”或“知识的仓库”,它能为企业提供多种机会以获取合作伙伴的信息、技术和知识,而这种机会通常是独自经营的企业在特定的时间和成本约束下难以获得的。也就是说,研发联盟为企业间的学习和知识管理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平台或通道。知识管理动态的、过程导向的视角使其特别适合用于理解联盟内的知识运动过程。动态联盟按照项目运作的需要,对经过知识识别、知识共享与转移、知识整合和知识创造等一系列活动而最终创造出来的新知识进行学习、优化和积累,使之成为联盟的共有知识。这一共有知识又内化在每一个合作成员身上,合作成员知识能力水平的提高会带来动态联盟整体知识能力的提升,从而为新一轮的知识创新提供更高水平的合作基础。

知识管理思想和理论在企业研发联盟学习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知识缺口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知识创造、知识保护等环节。

(1)知识缺口与研发联盟。知识缺口是指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与企业目前所拥有的知识存在的差距。各个企业的知识系统具有异质性,同时具有有限性。从技术复杂性来讲,开发一个新产品或新过程具有高度的风险性,常常需要许多复杂的技术和市场因素的相互作用。成功的开发需要组合不同来源的知识,需要有效满足多种维度的各不相同的业绩标准。

当企业现有的竞争能力不能够达到战略目标时,这样在战略目标和企业现有的竞争能力之间就存在一个知识缺口。当外部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能弥补这一缺口时,通过企业之间合作建立研发联盟成为有效的知识获取方式。同时,技术知识的复杂性意味着容易处理的显性知识不足以指导实践,而需要隐性知识。而技术知识的隐性部分很难在企业之间进行有效传递,研发联盟则能够有效地进行隐性知识的传递。企业间的联盟对于外部知识获取特别重要。

(2)联盟中的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是通过不同的知识拥有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取长补短,分享彼此所拥有的不同的知识资源。知识传播与共享是联盟企业间知识活动的核心。联盟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是将各联盟成员所拥有的各种知识,特别是独有的隐性知识,通过联盟成员之间的交流、学习与合作,使知识从一个联盟成员扩散到其他联盟成员,并将其他联盟成员企业拥有的有用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与其自身的知识资源相融合,以更好地掌握执行项目的相关知识,创造出新的知识。

李久平、顾新[154]认为联盟企业之间知识共享的过程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知识共享的频度和深度由联盟成员之间的信任度决定;联盟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在满足详细合约、信誉机制、信任的氛围等条件下才能实现。他们还认为,联盟中知识共享的障碍来自隐性知识难转移、知识流动网络不完善、联盟成员学习能力不对等和知识保护的存在,并提出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创造交互学习的氛围、建立良好的学习关系、设计合作学习的奖励系统等措施有助于知识共享的实现。

(3)联盟中的知识转移。知识转移,又称作知识流动。Davenport和Prusak将知识转移的过程表达为“知识转移=知识传达+知识接收”[155]; Lane用“相对吸收能力”来检验联盟内部的相互学习过程;Dixon认为组织成员需要通过各种工具来实现知识转移;Ghoshal和Bartlett[156]指出,知识转移渠道是知识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转移的媒介与途径,如果转移渠道不存在,那么知识转移就无法发生。技术转移已成为研究开发合作组织成败的关键因素。

Szulanski[157]的知识转移过程模型以知识转移实施为分界点,将知识转移过程分为开始、实施、调整、整合四个阶段,他认为知识转移过程由知识转移源、知识接受方、知识转移内容、知识转移途径、知识情境五个要素构成。Smilor和Gibson(1991)使用从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公司(MCC)收集的文档和调查数据对技术转移和学习效率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交流程度(主动/被动)、差异(地理/文化)、不确定性(技术的模糊性)和动机(激励/回报/意识)这四个因素与合作组织中的技术转移过程有关。

联盟中不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共享市场、技术等信息,潜在地构成了隐性知识转移的途径。Holt[158](2000)认识到联盟能促进知识转移,但其效率如何取决于是否在联盟中建立起有效的学习机制和信任关系。联盟学习的效果主要体现在联盟中知识转移的效果上[159]。知识特性、伙伴之间的关系、知识差距和转移活动都会影响知识转移的成功程度。国内外学者对于组织知识转移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包括关系依赖及组织内个人知识[160]、知识的默会性、复杂性和特殊性[161]、合作双方的专业知识领域[162]、资本结构[163]、组织之间的认知相似性[164]、合作伙伴间的信任程度和合作关系[165]、知识转移意愿[166]等。

邓路[167](2007)认为影响研发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因素主要包括知识的“模糊”属性、组织的吸收能力和学习能力、联盟的结构、企业的知识传递机制和管理机制、企业在联盟中的地位五大方面。龚毅、谢恩[168]将研发联盟中的知识转移过程归纳为认知维度、沟通维度和交易维度,认为中外企业之间的技术差异与管理差异、联盟成员间的沟通及联盟所采用的控制方式(正式控制方式和社会控制方式)将决定中外联盟中知识转移的效率。

(4)联盟中的知识流失与知识保护。合作过程中要求企业间能够进行有效的知识交流与知识共享,合作企业以彼此的能力和知识作为杠杆来增强联盟合作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信息和知识能否通畅且迅速地在各个合作成员之间流动是联盟合作成败的关键[169]。然而,完全的知识共享虽然短期上有利于合作绩效,但知识共享使得企业将自身关键技能和知识暴露给其他合作伙伴,从长远看将可能面临着知识流失风险(Hamel[119], Baughn[170])。如果合作成员在最终产品市场上是竞争关系,就更加剧了知识流失风险的严重后果[171]。所以在合作过程中企业必须在共享知识和保护知识的平衡中抉择[172],对不在约定共享范围内的企业关键知识予以保护。

Baughn[170]等研究亦指出,即使产品或流程知识在专利或知识产权的保护下,企业仍会面临不完全保护创新的知识外溢风险,并会造成伙伴在双方关系中的议价能力增加,甚至催化其成为潜在竞争者。所以,为了保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加强对知识的保护。当投入的资源越核心、越隐性化,其他伙伴具有更高的学习意向及伙伴越具有相似资源时,面临的知识风险就可能越大,企业也就越倾向于保护其知识。由此可以认为,企业面临的知识流失风险与企业的知识保护程度呈正向影响关系。

邢子政、黄瑞华、汪忠[173]认为联盟中的知识流失风险主要包括合作伙伴过分攫取己方技术知识,在合作过程中向合作伙伴展示关键技能使得合作后核心知识发生流失的可能性增高,合作伙伴可能采用一些不正当手段来获取不共享的关键知识,合作中技术秘密(如工艺流程、产品配方、技术图纸等)很可能会泄露,合作可能导致关键技术员工的流失,合作将会使合作伙伴洞察到己方本不打算透露的技术诀窍等。他们进一步指出,企业面临的知识流失风险与企业的知识保护程度呈正向影响关系。当合作双方信任程度增强时,知识流失风险对于知识保护的正向影响效果就相应地减弱。

综合起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联盟中知识保护问题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联盟中知识保护的重要性,学者从资源观和风险观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知识资源的特性和联盟中关系风险的存在使得进行知识保护非常必要[55]。②联盟中知识保护程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知识资源的价值性、联盟伙伴的学习能力、彼此间的信任程度等[174]。陈菲琼[175]认为,联盟企业间关系资本越深厚,企业学习成功的概率越大,保护自己核心知识的能力就越强。③联盟中知识保护机制主要为控制知识流、人员配置、联盟形式选择、联盟契约制定、法律程序保护和过程控制等[176]。这些研究使得联盟中的知识管理和风险防范更加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