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回头珍惜藏在不完美中的个性

古典乐界愈来愈胆小、愈来愈保守。

然而再怎么努力向录音唱片的完美看齐,

观众还是持续从音乐厅里流失。


1950年代,指挥家罗津斯基(Artur Rodzinsck)曾经和一位知名的钢琴家(姑隐其名)合作,灌录协奏曲,然而录音当天,钢琴家状况奇差,不断出错,搞得乐团七荤八素,更弄得罗津斯基火冒三丈。

钢琴家又弹了一个错音,罗津斯基真的耐不住性子,正要丢下指挥棒宣告“今天到此为止”时,一个人跳出来打圆场,说:“没关系、没关系,请将这小段再演奏一次就好,都没关系的!”

这位当天大概连续说了一千次“没关系”来安慰罗津斯基和乐团的人,是唱片公司派来的录音师,这家公司刚刚启用了1940年代新发明的磁带录音技术。磁带录音和从前蜡盘录音最大的不同就在,蜡盘录音要重来,就只能真的从头再录,磁带录音却可以进行剪接。

罗津斯基压制一肚子火,勉强依照录音师的“没关系”指示,把曲子录完了,第二天,罗津斯基依约和钢琴家同时到录音间听带子,神奇的事发生了!所有的错音都不见了,音乐听来一气呵成,完美无缺。听完录音,钢琴家松了一口气,难免露了些神气态度,对罗津斯基扬扬眉毛说:“如何,不错吧?”

罗津斯基看了钢琴家一眼,用手指着大盘带说:“是不错。但难道你不希望自己能弹得和‘它’一样好吗?”

罗津斯基不太可能尊重靠录音剪剪接接弄出来的音乐。和他同代的另一位大指挥家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显然也不能。带领柏林爱乐打下一片江山的富特文格勒,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在录音室里指挥的成果,他重视现场,重视现场演奏出来、独一无二、原汁原味的音乐。

然而富特文格勒的坚持,差点葬送掉他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一个没有留下录音的指挥,要如何说服后人其传奇性的音乐功力?还好富特文格勒虽然不进录音室,却不反对不阻止现场录音,所以今天乐迷们才有机会聆听、分析赞赏富特文格勒的指挥。

和富特文格勒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他在柏林爱乐的接班人——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从维也纳爱乐到柏林爱乐,卡拉扬灌录了超过七百张唱片,这项纪录不但空前,甚至可能绝后。

七百多张唱片,几乎都是录音室里完成的。而且卡拉扬很快捕捉了录音的重点——可以借剪接后制录出“完美”的音乐。我们甚至可以说,录音经验改变、决定了卡拉扬后期的音乐诠释与风格。

对照卡拉扬前后两次灌录贝多芬交响曲全集版本就明白了。早期的版本以活力精神见长,后期版本却充满了早期没有的,线条优雅近乎完美的旋律。如果连贝多芬都可以如此优美,其他音乐家的作品就不必提了。

早期版本的活力精神,一部分是靠有点嘈杂错误撑持起来的。我们可以从那偶尔太冲的音、快了百分之一秒出现的音,感受到乐团成员的兴奋演奏状态。这种活力精神,在后来的版本中彻底消失了,卡拉扬不容许这样的“瑕疵”,而进步的录音技术帮助他让“瑕疵”从录音中消失得一干二净。

卡拉扬将录音提供的“完美”,发挥到淋漓尽致。和他同代另外一位传奇音乐家,钢琴家古尔德,和他一样对录音着迷。古尔德放弃了舞台演奏,二十年时间只在录音室里演奏,而且他很少将一首曲子完整弹完,稍长一点的曲子,他就每次只录三五分钟一小段,最后再靠录音师将各段最佳版本连缀起来,而有了我们今天还听得到的古尔德经典演奏。

这些曲子,当然都是古尔德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弹奏出来的,但换个角度看,它们真的是古尔德的演奏作品吗?套用罗津斯基的问题问:古尔德能够弹得像“它”一样好吗?

事实是,他不能。他创造了肉体的古尔德绝对无法如实在我们眼前演奏出来的音乐,借由录音环境与录音技术,他超越了自己,创造出连古尔德都弹不出的美妙声音。

这是件好事吗?从一个角度看,当然是。古尔德催生创造了一种人类原来没有机会听到的美妙音乐。和他一样懂得如何善用录音长处的音乐家,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完美”演奏。没有错音,没有错拍,各声部完全呼应、平衡。我们听到了存在于乐谱上过去却从来没有实现过的极致完美可能。

但换一个角度,这却也是20世纪古典音乐诅咒与噩梦的开始。这些在录音技术协助下剪接出的完美,让听音乐的人对错音、错拍的容忍度,愈来愈低。演奏家花下愈来愈大的力气,只是为了去除错音、错拍。演奏家没有工夫、更没有余裕去分析音乐,去享受音乐,他们必须先求将自己化成准确的演奏机器,不敢试验新的手法,也不敢轻易试听新的曲目。

古典乐界愈来愈胆小、愈来愈保守。然而再怎么努力向录音唱片的完美看齐,观众还是持续从音乐厅里流失。既然在家里就能听完美录音,为什么要到现场听演奏家不一定会完美的演出呢?

音乐的一大乐趣消失了——演奏家的个性,演奏家诠释音乐时的热情,以及呼应音乐家的热情,观众的兴奋期待。

古典音乐演奏家在“完美”的压力下,久久丧失了探索音乐个性的空间。只听唱片,无从理解演奏家与音乐试验、戏耍过程的听众,也久久丧失了容忍个性进而拥抱个性的能力。两相煎熬,古典音乐怎么活泼得起来?

还好,当科技技术终于让完美的声音变得再廉价不过时,人们开始回头珍惜那藏在不完美中,人的个性,以及只有个性与热情才能燃烧出来的精彩火花。毕竟真正能流传不朽的,还是卡拉扬早期而非晚期录制的贝多芬交响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