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谦卑让对手不知所措
那些喜欢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所以,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善于审时度势,隐匿自己。“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辩若讷。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的就是要善于藏而不露,以待时机。
谦卑是一种以退为进的人生谋略,也是本书中最重要的处世风范。“枪打出头鸟”是我们平时为人处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以“谦”为本,学会谦卑做人,是出于对自身修养的自勉要求,是人不可锋芒太露的进一步解释。
唐顺宗李诵在做太子时,亦豪言壮语,俨然以天下为己任。在中国古代,太子有能力、服人心,自然也是顺利即位的一个条件。但如果太子能过父皇,又往往有逼父退位的举动,就非常危险了,轻则被废黜,重则丧命。聪明的太子因此不能表现出太强的才干,造成太响的名气。李诵做太子时,曾对东宫僚属说:“我要竭尽全力,向父皇进言革除弊政的计划!”他的幕僚告诫他:“作为太子,首先要尽孝道;多向父皇请安,问起居饮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国事。况且改革一事又属当前的敏感问题,如若过分热心,别人会以为你邀名邀利,招揽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疑忌于你,你将何以自明?”
太子听得如雷贯耳,于是立刻闭嘴缄默。唐德宗晚年荒淫而又专制,太子始终不声不响,直至熬到继位,方有唐后期著名的永贞革新。而隋炀帝的太子杨昭就没有好的涵养。
一次父子同猎,隋炀帝一无所获,太子却满载而归。隋炀帝本来就感到太子对自己不够尊重,这一下被儿子比得抬不起头来,于是寻了个罪名把杨昭的太子名号给废了。
同为太子,唐顺宗审时度势终登皇帝之位;而杨昭却到处炫耀,处处表现自我,功高盖主,后被废黜。可见锋芒能否适时显露,事关一人的前途命运。
唐朝李泌曾以与世无争的谋略,几度出山匡扶唐廷,力挽狂澜,立下卓著功勋。李泌自幼聪敏,博涉经史,精研《易象》,善为文,常游于嵩、华、终南诸山间。当时他的名声很大,唐玄宗赏识他,夸他为“神童”。宰相张九龄器重李泌胆识,称呼他为“小友”。唐玄宗欲授李泌官职,李泌固辞不受。唐玄宗命他与太子游,结为布衣交。太子常称其先生而不称名。
天宝年间,李泌看到天下的危机形势,赴朝廷论当世时务,但为杨国忠所忌,于是他又潜遁名山。后安史之乱发生,太子唐肃宗即位于灵武,特地召见李泌,李泌陈述天下成败之事,正称唐肃宗之意。但李泌固辞官职。李泌说:“陛下屈尊待臣,视如宾友,比宰相显贵。”
但此时的唐廷正处风雨飘摇之际,非常需要李泌这样的人才,最后李泌被授以散官,拜银青光禄大夫,使掌枢务,凡四方表奏,将相迁除,皆得参与。李泌虽不是宰相但权逾宰相。李泌劝唐肃宗俭约示人,不念宿怨,选贤任能唐肃宗听从李泌的劝谏,收揽天下人心,终于收复长安、洛阳。李泌见唐廷转危为安,立即要辞归山林。
唐肃宗坚决不同意,说:“朕与先生同忧,应与先生同乐,奈何思去?”李泌说:“臣有四不可留: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所以不可复留。”后来终于说服唐肃宗,归隐衡山。
唐代宗时,时局艰难,藩镇割据,又特召李泌出山,命他为相,李泌一再固辞。唐代宗只好在宫中另筑一书院,供李泌居住,军国之事无不咨询商量,李泌又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后来时局好转,李泌又辞归山林。李泌一生,好谈神仙,颇尚诡诞,实际上是个幌子,他危时出山辅佐朝政,不争权位,安则归山养性,与世无争。
所以我们做人,也要学会谦卑一点、低调一点,不要做被枪打的“出头鸟”,要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同时,寻找机会,使自己变得更强大。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就是谦卑精神的一个典型,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自小就聪明过人,4岁时开始学习,到了7岁时就能写诗,8岁就能作赋,凡是知道他的人都把他称为“神童”。到了15岁的时候,杨时就能够攻读经史,在宋熙宁九年(1076年)登进士榜,他可以算得上一位传奇的人物。杨时一生求知好学,并且立志著书立说。为了使自己的头脑更充实,广泛积累知识,四处求学、讲学,一直都受到大家的欢迎。在家时也绝不放任自己,常常待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中潜心攻读诗书,平常以写作和教学为主。
有一年,杨时在前赴浏阳任县令的路途中,特意绕道去洛阳,为的就是去拜访程颐,以求学问,使自己的学识能在程颐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辩论,对于某个问题两人都持有自己的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的答案和解释,于是一同去老师家请教。此时正是天寒地冻的隆冬季节。两个人走在路上,呼呼的大风向他们吹来,天上还飘着雪花,冷飕飕的寒风和雪花肆无忌惮地灌入两人的领口中。两个人为了使自己保暖,都用衣服紧紧地将自己包裹起来,急匆匆赶路。好一会儿工夫,终于到了程颐的家门口,这时候程颐正坐在家中的火炉旁边打坐养神。两个人看到老师这样子,都不好意思打扰老师休息,便恭恭敬敬地站在寒风傲雪之中等待老师醒来。
“程门立雪”的故事由此得来。杨时为了求学问足足在雪中站了一下午。我们在高度评价他刻苦钻研精神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他的谦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