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一起叫团伙,心在一起叫团队](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466/831466/b_831466.jpg)
第9章 找对人做对事,先战友后同事(1)
让学历见鬼去吧!
——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
要找最适合的人,不要找最好的人
马云2006年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演讲时说:
1999年我融资100万美金。有了钱怎么办?首先就想到请人,请最优秀的人。最优秀的人在哪儿?跨国公司的副总裁,MBA,最好是世界500强的人。那些人进来之后,讲公司的战略、前景,讲得你热血沸腾。
我们有一个副总裁负责营销,第一个月跟我谈市场预算的时候,说今年需要1200万美金。我很惊讶。他说很抱歉,以前最少要花2000万美金。怎么办?你不听的话好像不尊重他,你要听他的话,我总共才融了100万美金。最后没有办法,还得请他离开。
这些错误使我们明白,办公司不是要找最优秀的人,而是要找最合适的人。波音747的引擎是很好,但如果你配的机器是拖拉机,发动引擎就爆炸。企业发展是一步一步往前走,每一步走的时候,用的是脑子而不是钱。
做企业拼的是智慧,拼的是勇气,拼的是团队的合作。假如企业家之间的竞争是靠钱的话,那银行更厉害,风险投资更厉害。有优势的时候钱就会来,很多创业者的计划书说,我什么都有,就是缺钱,那这个计划基本没用。
创业是一件非常美妙而又充满痛苦的事情,也是一件严肃的事情,选择合作伙伴一定要非常谨慎,创业要找最合适的人。对于企业而言,衡量人才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是他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从作业要求的角度说,匹配的就是人才。理性的用人标准是不被人才的光环所诱惑,而是紧紧扣住“企业发展需要”这根弦。
1999年9月,阿里巴巴网站建立起来了,马云立志要使之成为中小企业敲开财富之门的引路人。10月,阿里巴巴获得以高盛牵头提供的500万美元风险资金,马云立即着手的一件事情就是,从香港和美国引进大量的外部人才。
马云对外宣称:“创业人员只能够担任连长及以下的职位,团长级以上全部由MBA担任。”当时,在阿里巴巴12个人的高管团队成员中除了马云自己,全部来自海外。
接下来几年,阿里巴巴聘用了更多的MBA,包括哈佛、斯坦福等学校的MBA,还有国内大学毕业的MBA。但是,阿里巴巴请来的很多业界高手们,却严重“水土不服”。他们总是讲得头头是道,但结果干起来全错!后来这些MBA中的95%都被马云开除了。
马云后来回忆道:“我跟北大的张维迎教授辩论,首先我承认我水平比较差,95%的MBA都被我开除掉了,难道他们就没有错吗?怎么可能95%都被我开除掉?肯定有错。因为这些MBA一进来跟你讲年薪至少10万元,一讲都是战略。每次你听那些专家跟MBA讲是热血沸腾,然后做的时候你都不知道从哪儿做起。”
错误让马云明白,公司当时的发展水平还容不下那样的人。那些职业经理人管理水平确实很高,就如同飞机引擎一样,但是将飞机的引擎装在了拖拉机上,最终还是飞不起来。
后来在阿里巴巴有这样一句名言,“让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潜能”。马云不断说,我考三次大学没有考上,一定很平凡,如果你们觉得我今天是成功的,那每个平凡的人都能成功。可以说,阿里巴巴现在的成功离不开这一用人理念:找到最合适的人才,放在最适合的位置。
人放错了位置,就是垃圾
拿破仑说过:“最难的倒不是选拔人才,难点在于选拔后怎样使用人才,即让他们的才能发挥到极致。”这是因为,发现人才、识别人才、选拔推荐人才,都是为了善用人才。
企业所需要的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人,但一定是最适合的人。因为“岗位需要”而使用人才,所以,“优秀”的人未必就是最能满足岗位需要的人选,在这种意义上,合适比优秀更重要。
作为企业管理者,一个重要责任就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员工的潜能,让腰粗的人背土——不伤力;让腿粗的人挖土——有劲;让驼背人垫土——弯腰不吃力;让独眼龙看准绳——不分散注意力。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使员工与其岗位相匹配,通过岗位匹配达到开发员工潜能的理想效果。
一家公司的招聘登记表格中有这么一栏:“你有什么短处?”一位下岗女工来应聘,在这一栏如实填上了“工作比较慢,快不起来”。很多人一致认为,她是不可能被录用的,谁知最后老板亲自拍板,录用了这位女工,让她当质量管理员。
老板说:“慢工出细活,她工作慢,肯定会细心,让她当质量管理员错不了,再说,她去许多地方应聘过,没有被录用,到这里被录用了,肯定会拼命地干,以后我们公司肯定不会有退货了。”结果正如老板所预言的那样,那名女工工作成绩显著,公司的确没有退货了。
其实,在任何一家企业中,员工能力都是有区别的,这就像“发动机”和“螺丝钉”一样,企业虽然需要对企业产生变革性影响的“发动机”型人才,也离不开兢兢业业为企业奉献的“螺丝钉”型的员工。
所谓人无完人,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只有通过优化组合将每个人的特长发挥到极致,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获得完美共生。
有人曾说,在李嘉诚庞大的商业王国中,只要是人才,就能够在企业中有用武之地。是的,李嘉诚及其所委任的中层领导都明白这个道理。李嘉诚说,就如同在战场,每个战斗单位都有其作用,而主帅未必对每一种武器的操作比士兵纯熟,但最重要的是首领亦非常清楚每种武器及每个部队所能发挥的作用——统帅只有明白整个局面,才能做出出色的统筹并指挥下属,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以及取得最好的效果。
在集团内部,李嘉诚彻底摒弃家族式管理方式,完全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进行运作。除此之外,他还精于搭建科学高效、结构合理的企业领导班子团队。李嘉诚深知,企业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管理和人才需求,适应这样的需要,企业就能突飞猛进,否则企业就要被淘汰出局。
在李嘉诚组建的公司高层领导班子里,各方面人才都十分齐全。有人曾就此评论说:“这个领导班子既结合了老、中、青的优点,又兼备中西方的色彩,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
当然,用人所长,并不是对人的短处视而不见,更不是任其发展,而是应做具体分析、具体对待。有些人的短处说是缺点并非完全确切,因为它天然就是和某些长处相伴生的,它是长处的一个侧面。
这类“短处”不能简单地用“减去”消除,只能暂时避开,而关键还在于怎么用它。用得得当,“短”亦即长。克雷洛夫有一段寓言说,某人要刮胡子,却怕剃刀锋利,搜集了一批钝剃刀,结果问题一点也解决不了。
在一个人的身上,其才能有长处也有短处,用人就要用其长而不责备其短处。对偏才来说,更应当舍弃他的不足之处而用他的长处。一位优秀的企业领导会趋利避害,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如此一来,则人人可用,企业兴旺,无往而不利。
一个工程师在开发新产品上也许会卓有成就,但他并不一定适合当一名推销员;反之,一个成功的推销员在产品促销上可能会很有一套,但他对于如何开发新产品可能会一筹莫展。如果管理者在决定雇用一个人之前能详细地了解此人的专长,并确认这一专长确实是公司所需的话,用错人的悲剧就可以避免了。
有人问淘金工,怎样获得金子?
淘金工说:“金子就在那儿,你把沙子去掉后,剩下的自然就是金子。”
这个回答颇有“禅”的意味,它告诉了我们在生活中求真求善的最佳方式与途径。
一般来说,人的本性是见利不能不求,见害不能不避。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商人做买卖,日夜兼程,不远千里,为的是追求利益;渔民下海,不怕海深万丈,敢于逆流冒险搏斗,几天几夜不返航,因为利在海中。因此,对许多人,只要有利可图,虽然山高万丈,人也要攀登;水深无底,人也要潜入。所以,善于管理的人,对人才要顺势引导。
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在用人时必须坚持扬长避短的原则。用人,贵在善于发挥人才之长,对其缺点的帮助教育,固然必要,但与前者相比应居于次。而且帮助教育的目的,也是使其短处变为长处。如果只看短处,则无一人可用,反之,若只看人长处,则无不可用之人。因此,在人才选拔上切不可斤斤计较人才的短处,而忽视去挖掘并有效地使用其长处。
拿着学历入门,靠着能力晋升
“不唯学历”是华为长期坚持的一条用人标准,其创始人任正非说:“在华为,不论什么学历,进公司一星期后学历自动消失,所有人在同一起跑线上。凭自己的实践获得机会。强调后天的进步,有利于员工不断的学习。”
在任正非看来,聘用一个高学历而低能力的人,就是对企业资源的一种奢侈性浪费。
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曾经写过一本《让学历见鬼去吧》,他在书中说:“我想把索尼公司所有的人事档案烧毁,以便在公司杜绝学历上的任何歧视。”
一个企业或许会看重学历、资历、地位,但是,并不会因为一个员工学历牛、资历老、地位高,就把他白白“供”起来。对企业来说,唯一想看的只有结果,你实际能做到什么,你的才干能为企业创造多少实际的价值,这才是最重要的,与这相比,学历、资历、地位通通都要靠边站。
在很多企业里,常常会有员工这样抱怨——“我好歹也读了MBA,怎么天天让我干这些打杂的活!”“我都在公司待了四五年了,怎么工资跟新来的竟然没多大区别!”“这么简单的事,随便找个人干就行了,干嘛非得找我啊!”……这样的抱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自身的优越感,比别人学历高,比别人背景好,比别人资格老,所以,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应该比别人更受重视,更受优待,一旦被怠慢了,抱怨就如藤蔓一样疯长。因为这样的员工,并没有读懂企业。
所以,员工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学位、资历和地位优越于其他人,就自满自大。恰恰相反,员工的这些条件越优秀,企业对其所抱的期望也就越高,因此,这样的员工反而还要加倍努力,让自己的学历、资历真正转化为能力、实力,如此才能真正让企业满意,自己才能获得重视与优待。
一次,美国通用公司招聘业务经理,吸引了很多有学问、有能力的人前来应聘。在众多应聘者中,有三个人表现极为突出,一个是博士A,一个是硕士B,另一个是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C。公司最后给这三个人出了这样一道题:
有一个商人出门送货,不巧正赶上下雨天,而且离目的地还有一大段山路要走,商人就去牲口棚挑了一头驴和一匹马上路。
路非常难走。驴不堪劳累,就央求马替它驮一些货物,可是马不愿意帮忙,最后驴终于因为体力不支而死。商人只得将驴背上的货物移到马身上,马就有些后悔。
又走了一段路程,马实在吃不消背上的重量了,就央求主人替它分担一些货物,此时的主人非常生气地说:“如果你替驴分担一点,现在就不会这么累了,这都是你自找的,活该!”
没多久,马同驴一样也累死在路上,商人只好自己背着货物去买主家。
应聘者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商人在途中应该怎样才能让牲口把货物驮往目的地?
A说:把驴身上的货物减轻一些,让马来驮,这样就都不会被累死。
B说:应该把驴身上的货物卸下一部分让马来背,再卸下一部分自己来背。
C说:下雨天路很滑,又是山路,所以根本就不应该用驴和马,应该选用能吃苦且有力气的骡子去驮货物。商人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所以造成了重大损失。
结果,C被通用公司聘为业务经理。
A和B虽然都有较高的学历,但是遇事不能仔细思考,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C虽然没有很高的学历,但是他遇到问题不拘泥原有的思维模式,善于运用自己的思想,灵活多变,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他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