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东晋王朝著名的开国元勋除了王导之外,还有周,周虽然没有什么太大的政绩,但他敢于直言,不避权贵,忠贞不屈,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臣。

字伯仁,是安东将军周浚的儿子。周年少时期就有很好的名声,为人庄重,即使是和他关系很亲密的人,也不敢随便开他的玩笑。戴若思是有名的俊逸之士,他一向仰慕周的名声,于是前去拜见。结果和周交谈的时候,他始终不能侃侃而谈,只能老老实实地坐着。州郡都征辟过周,但他都没有受命。周成年后,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从此迈入了政坛。

被任命为荆州刺史,他刚到荆州,当地人就造反了,周很狼狈,因为他没有地方可以据守。陶侃派兵援救,周才得以脱身,于是去豫章投奔王敦,王敦收留了他。后来周投奔司马睿,被任命为军谘祭酒,司马睿即位后,周被补为吏部尚书,不久因为喝醉酒而被弹劾,又因为仆人砍伤人而受牵连被免官。

太兴初年,周被召回任命为太子少傅,继续担任尚书一职。他上表推辞,但皇帝没有同意,将他转任为尚书左仆射。

晋元帝有一次宴请群臣,喝得正高兴的时候,晋元帝说:“今天各位有名的大臣欢聚一堂,和尧舜时期比如何?”周严厉地说:“今天陛下虽然称得上是圣明的君主,但怎么能和圣世君王相比呢?”晋元帝大怒,亲手写诏书下令把周交给廷尉治罪,想杀了他,过了几天才饶了他。周出狱后,同事们去看他,周说:“我犯下的罪,我知道是不会被处死的。”不久周和王导一起参加尚书纪瞻的宴会,他喝得太多,失态了。有人便弹劾他,皇帝知道周的毛病就是喜欢喝酒,就没有责罚他,还帮他辩解。

本来周有很高的名声,后来因为他酗酒,才把名声降低了些。当初他担任仆射的时候,几乎就没有清醒的时候,成天都喝得大醉,当时的人称他为“三日仆射”。庾亮说“:周的晚年,真是有减他的风德啊。”周在洛阳的时候一次就喝一石酒,到了东晋,虽然每天都喝得大醉,但他却经常说没有合适的酒友。有一次他的一个老酒友从北方来看望他,周见了他后非常高兴,于是拿出两石酒来喝,两人都喝得大醉。等到周醒来后一看,那个酒友已经因为饮酒过多,酒气烧胸而死了。

性情宽厚而能友爱待人。他弟弟周嵩有一次喝多了,瞪着眼睛对他说“:你的才能还不如我,为什么能得到这么高的名声?”说着就把点燃的蜡烛朝他扔去。周神色很平和地说:“你小子的火攻,实在是出于下策啊。”王导很看重周,曾经枕在他膝盖上指着他的肚子说:“这里面有什么东西啊?”周说:“这里面什么都没有,但能装下你这样的人好几百个呢!”王导也不认为这话得罪了他。

后来王敦起兵背叛朝廷,温峤对周说:“王大将军这样做好像只是针对个别人,应该不会过火吧?”周回答:“你还年轻,没有什么阅历。皇上又不是尧舜,怎么会没有过失呢?作为臣子怎么能带兵来挟制君主!我们拥立皇上还没有几年,这个时候出这样的事,不是作乱是什么?王敦刚愎跋扈,眼里根本没有皇上,他的欲望难道有终止么?”不久王敦打败了朝廷的军队,周去见王敦,王敦对他说:“伯仁,你对不起我!”周说:“您统兵造反,我统率大军却不能打败你,我就是这一点对不起你!”王敦被他的话震慑住了,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司马睿召见周说:“王敦攻下了建康,两宫都没有事,大家也都平安,王敦应该满意了吧?”周说:“两宫的情况确实如此,但对于我们却还不知道呢。”有人劝周躲避王敦,周说:“我身为大臣,朝廷的衰败和我有关,难道我可以躲到草丛里躲命,或者逃走投奔胡人吗?”不久周和戴若思被捕,路过太庙的时候,周大呼:“天地和祖宗的神灵们啊!乱臣贼子王敦颠覆社稷,屠杀忠臣,你们如果有灵的话,就赶快杀死他,不要让他再荼毒生灵,危害王室了啊!”话还没说完,逮捕他的人就用戟刺伤他的嘴,不让他再说下去,血一直流到了脚下,他却始终神情自若,看见的人都为他流泪。周在建康城南边的大石头上被杀死,年仅54岁。

王敦一向很忌惮周,每次见到周的时候脸上都会发烧,即使是冬天也得用扇子扇脸。周死后,王敦派人抄了周的家,结果只抄出几个没有涂漆的装着旧棉絮的竹筐而已,另外还有几瓮酒和几石米,大家都很佩服他的清廉。直到王敦死后,周才被平反,被追赠为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

当初王敦造反的时候,刘隗劝司马睿诛杀王家所有人,王导率领家人每天都跪在宫门口请罪。周正准备入宫,走到门口的时候,王导喊住周说:“伯仁,我把全家人的性命都托付给你了!”周连停都不停下来,更没有搭理他。但他见到皇帝后,反复陈述王导的忠诚,极力营救他,皇帝接受了他的请求。周在宫里喝得大醉才出来,这个时候王导还在门口,对周打招呼,周不理他,反而对随从说:“今年杀了这些混蛋,拿个斗大的金印挂在手臂上。”等回到家里,他又为王导上书辩解。王导不知道周营救自己,心里还很恨他。王敦掌握大权后,问王导:“周和戴若思很得天下人的众望,应该进入三公的行列。”王导不说话。王敦又说:“如果不是三公的话,那尚书令、仆射怎么样?”王导还是没说话。王敦说:“那实在不行,就干脆杀了他们。”王导仍然不说话。结果周被处死了。等到后来王导整理档案时,发现周当年营救他的奏章,写得非常恳切。王导捧着奏章流下了眼泪,悲痛得不能自已,他对子侄们说“: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我辜负了这个好朋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