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政治家与军事家(7)
艰难岁月出任抗大校长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照顾对象的特点,要因人施教;军事、政治、文化教学既要按比例,又要相互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徐向前:《徐向前回忆录》
徐向前连受两次打击,心冷了。他教书是有理想抱负的。五四运动以后,在先进思想影响下,他心里逐渐萌发了改造黑暗社会的念头。他暗暗下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用的人才,担负救国救民的重任。然而没有想到,学校却断了他的路。徐向前以为此生与学校和讲台生涯再也无缘了,却没想到后来竟走上了校长的岗位。
1943年初春的一天,已是著名将领的徐向前正在审查军旅生产规划、检查春耕准备情况,突然接到通知,说毛泽东要找他谈话。徐向前不敢耽搁,快马加鞭来到毛泽东的窑洞。毛泽东见到徐向前赶来,递给他一支烟,开门见山地说:“向前同志,今天请你来,是要交给你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徐向前眼前一亮,以为是要他上前线:“是让我上前线吧?太好啦!”事出意外,毛泽东是让徐向前出任抗大校长。他说,抗大总校要从邢台搬回来,目的是大量培训干部,为抗战战略反攻作准备。抗大缺个校长,党中央决定要你代理抗大校长。徐向前感到很突然,忙说:“我恐怕不行,挑不起来,还是派我到前方带兵打仗比较合适。”他是觉得自己缺乏办校经验。毛泽东笑着说:“向前同志,你是师范生,当过先生,又是黄埔生,指挥打这么多年的仗,有作战经验,办学校还会有什么困难吗?决定你去就去吧!将来有的是仗打,我们还要总反攻!”徐向前只得表示:“既然组织定了,我就去搞一段,有了合适人选,再接换我。”
虽说自己是师范生,做过先生,然而那都是老久以前的事情了,况且当初教的都是小学生,如今却是各色各样的人物,有从前线来的,有从后方来的;有从敌占区来的青年学生,有从各根据地来的青年学生;有老干部,有新干部;有军队干部,有地方干部;有男学员,也有女学员。学员一批批涌入抗大,多达6000余人。徐向前和抗大领导何长工、李井泉等人一合计,确定当前要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整编机构,端正大家的思想,建家立业。
很多学员来到抗大,看到学校白手起家,一无校舍,二无教材,三无毕业期限,心里顿时凉了半截,还犯起了嘀咕:在这里没有在前方打仗光彩照人。针对此种情况,徐向前和校领导决定,要首先展开端正入学态度的专题教育,要求学员做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反对无组织、无纪律,反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主观主义思想,用无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克服形形色色的旧思想和旧观念。强调工农干部和知识分子思想沟通,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徐向前一有空就到学院,和大家谈心,很多来自敌占区的学员说:“到抗大的第一课是端正了我们的思想,时间不长,胜读十年书啊!”
徐向前为抗大制定了七条教学原则:“第一,根据敌后作战的需要决定教学内容;第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照顾对象的特点,要因人施教;第三,军事、政治、文化教学既要按比例,又要相互结合;第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第五,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第六,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第七,坚持教学上的群众路线。”[2]抗大自成立之日起就不是闭门读书,而是以“实践”为学习,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斗争中提高为国为民的觉悟,在实战中增长指挥作战、善于作战的才干。当时的抗大,不论是生活用品还是训练器材,都紧缺得很。但师生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徐向前带领大家积极响应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一边学习,一边建立革命家业。窑洞自己挖,教室自己盖,粮食蔬菜自己生产。徐向前身体很弱,腿脚行动不很方便,仍然跟学员一起劳动,带领学员在劳动中成长。这期间,国民党掀起了第三次反共浪潮,蒋介石令胡宗南集中重兵压向陕甘宁边区。徐向前组织抗大教职员工,边教学边投入到紧张的自卫备战中。学员都发了枪,按一线、二线的防御作战梯次配备。由于边区军民准备充分,国民党的第三次反共浪潮终被成功击退。
情牵教育的国防部长
青年们既要熟悉马克思主义,又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既要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又要有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要能文能武。
——徐向前:《徐向前回忆录》
粉碎“四人帮”后不久,徐向前出任国防部长。这位国防部长向来重视青少年的国防教育。他认为国防教育要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应与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
北京十一学校曾是中央军委子弟学校,是在周恩来、聂荣臻等领导人的关怀下成立的。徐向前经常来校看望孩子们,并曾担任“十一同学会”的会长。徐向前曾为皇城根小学题写校名,1987年“六一”儿童节,他接见校领导及部分学生代表;1990年初春,得知北京金秋将迎接亚运会,他便让秘书给学校送去花籽。[3]徐向前很重视孩子们的思想品德教育,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国防教育来弘扬爱国主义,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巩固国防,徐向前认为必须要打牢青年的思想政治根基,因为复杂的国际政治斗争形势要求我们通过国防教育筑牢青年的思想防线。他殷切地希望青年人要懂得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要“懂得自己的责任”。他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最好方式是“要言教,更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要弘扬爱国主义,就需要在广大人民和青年中间树立起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楷模。“不是讲空道理,讲的都是血写的事实、活生生的人,因而最生动,最有说服力,也最有感染力。”要培养青年“能文能武”,国防教育就要面向全社会,其中青年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点。徐向前曾经深情地指出:“青年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未来是属于青年的,我们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
徐向前还特别重视军队院校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强调“军队干部一定要从学校培养起,这条方针不能动摇”[4]。他指出,“人才主要还是靠院校培养。因此,要下大力气办好各级各类的院校。军队在职干部搞好自学是一方面,但更要搞好有计划的轮训,使他们能受到正规的、系统的教育”。院校的主要任务,“一是选好学员,经过培养、训练,使他们真正成为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一代新人;二是要善于发现人才中的尖子,提出大胆破格使用的意见”,“看一个院校的成绩,不能只看它收了多少学员,办了多少期,讲了些什么课,最重要的是看培养出多少有真才实学的人”[5]。
从革命艰难岁月一路走来的徐向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脚踏实地、勤勤恳恳。新中国成立后他依然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衣服破了缝缝补补,住房的墙壁颜色都脱落了,他还是坚决反对重修。“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他很赞赏列宁的这句话,从不忘记过去,忘记人民,忘记战友。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布衣元帅”。他听后,一点也不感到难为情。“布衣元帅”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他同样也不放松,对亲属和子女从不放纵。他经常教育孩子们: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不要以为爸爸是什么元帅,妈妈又是什么司长,就打着旗号去搞名堂,向单位提要求。他的四个子女多是普通干部,有的是军医,有的是工程师,都是自己奋斗出来的。临终时,他留下三条遗言:“一不搞遗体告别;二不开追悼会;三把骨灰撒到大别山、大巴山、河西走廊、太行山。”徐向前就是这样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教育着身边的人。
历史给阎锡山开了个大玩笑:一河之隔的老乡、自己创办的国民师范的一个穷学生,竟成了他的掘墓人。是的,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曾经连遭两次打击的小学教员竟成长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徐向前一生都在践行着孙中山先生的训示:“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附录
当我从徐向前元帅家里出来的时候,望着门前小巷口走过的人们,心里禁不住想:过路的人们,你知道吗?在这个普普通通的住宅里,住着我们国家的一位元帅,他,日夜关怀着人民生活、军队的建设,操劳着国家大事。但是,他又和我们国家一个普通的公民一样,度着极为简朴的生活。
——张麟:《在徐向前元帅家里》
关于教学原则,我们从实际出发,参照抗大建校以来前7期的教学经验,提出7条原则:第一,根据敌后作战的需要决定教学内容;第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照顾对象的特点,要因人施教;第三,军事、政治、文化教学既要按比例,又要相互结合;第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第五,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第六,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第七,坚持教学上的群众路线。
——张麟、马长志:《高山魂》
[1] 徐向前:《徐向前回忆录》,12~13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
[2] 张麟、马长志:《高山魂》,224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
[3] 参见《徐向前传》,582页,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
[4] 国防大学第二编研室:《徐向前军事文选》,315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
[5] 同上书,348~349页。
谭政:从“教书匠”到“开国将”
他是第一个给毛泽东当秘书的人,他是红军政治工作的开拓者,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他曾接受秋收起义的洗礼,他曾获得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他也曾是一名小学教员,在国家危难的关键时刻投笔从戎,毅然加入革命的洪流中。在秋收起义时,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在长征路上,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充分发挥自己有文化、文笔好的特长,逐渐担起了军队政治工作的重任,为党和军队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谭政。
投笔从戎的教书先生
(东山学堂的学习经历)对我的思想转变很有启发,从这时起,开始具有民主科学思想和爱国反帝思想,这些为我后来参加革命做了一定的思想准备。
——谭政:《我的自传》
谭政,原名谭世名,号举安,湖南湘乡人。湘乡位于湖南省中部,古称龙城,是个风景秀丽、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的地方。离湘乡不远处有个东台山,东台山下楠竹挺拔,郁郁葱葱,谭政就出生在这翠竹环抱的楠竹山村里。谭政的祖父是当地有名的绅士,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教书先生,可谓是书香门第。由于是家中的长孙,爷爷给他起名“世名”,是希望他能够“一世留名,光宗耀祖”。
在谭政6岁的时候,父亲把他送到谭氏宗族的私塾——七星桥蒙馆接受启蒙教育。当时已是清朝末年,在谭政开始上学的那个秋天,武昌起义爆发了,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大力推行新型教育体制,七星桥蒙馆改成了初级小学。学校有位黄笃植老师,曾是毛泽东在东山学堂的同学。他经常给学生们讲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十月革命的故事。谭政从这位老师那里学到了不少新知识,革命救国的理想也在他心中逐渐萌芽。在这里谭政还结识了另一位赫赫有名的开国大将陈赓,二人在少年时代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