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禮政十二服制下(3)
檀弓曰。叔嫂之無服也。推而遠之也。奔喪篇曰。無服而為位者惟叔嫂。後世議禮之家。遂為叔嫂無服。至貞觀始制小功。至今因之。愚以為叔嫂無服之文。非古也。殆秦燔書籍。經有舛訛。而解經者之蔽也。先王制服也。父族九世三從。凡四十有八。母族凡四。妻族凡二。至於舅之妻。從母之夫。同爨皆為之緦。而嫂叔在一門之內。有相奉養之義。而無服紀之制。揆之禮經。不當如是之疏。凡人有嫂之喪。其父母為之服大功矣。其子為服齊衰期矣。其妻為服小功矣。單孑一身。立於父母妻子之閒。環顧衰麻。而己從吉服。飲酒食肉。晏然同於無喪之人。準之人情。不當如是之詭。抑又有不可解者。夫所謂推而遠之者。非謂別嫌防微。為淫邪之人禁未然乎。嗚呼。春秋之世。烝母奪婦。兄妹宣淫。凡後世所為內亂禽獸行之事。已無所不有。世變之極。豈由服制。若謂無服可以防淫。則五服俱應割絕。嫂叔何嫌。而齗齗然獨為之防。何迂愚之甚也。且夫服之輕重。形之生殺分焉。故傳曰。罪多而形五。喪多而服五。上附下附列也。按律文親族相姦。大功以上論死。而無服者。罪止於杖。若將以防嫌邪。則當引而重之。不當推而遠之。引而重之。則親親也。推而遠之。則途人也。欲為之防而反潰其防。有是理乎。故曰。嫂叔無服之文。非古也。經有舛訛。而解經者之蔽也。然則叔嫂當何服。曰。當服大功。按儀禮喪服記曰。夫之所為兄弟服。妻降一等。此嫂叔有服之明證也。然則何以知其大功。曰此從服也。凡從服例降一等。夫於姑姊妹大功。則妻為之小功。夫於兄弟期。則妻固應為之大功矣。且不觀娣姒之服小功乎。夫於兄弟妻大功。故妻降一等而小功。此尤確然無疑者也。然則先儒何以不主其說。曰。鄭氏賈氏。皆泥於檀弓奔喪之文者也。故鄭氏於喪服記一條不敢解也。賈氏支離而為之解也。後儒又泥於鄭賈而不敢異同其解也。戴記多漢儒語。而儀禮自是周代之書。與其信戴記。無甯信儀禮也。然則今制何以不大功而小功。曰當時貞觀諸臣。但引同爨緦。而不知引喪服記之文。此不詳考之過也。雖然。非余之臆說也。蔣濟成粲袁準魏徵顏師古諸人。皆已言之。程朱二子亦曰。後聖有作。須為制服。余嘗誦說之云爾。嗟乎。古今異禮。制不相沿。故禮有變古而得中者。叔嫂之無服而有服也。母之易期而三年也。易齊而斬也。殯而不塗也。重易而帛也。庶人之祭三代也。雖百世遵之可也。周公復生。詎能輕議哉。
嫂叔無服議
毛嶽生
昔先王制服。三年之喪。由人心之不忍而節焉。其他尊卑隆殺。則皆緣義而推。由名而加者也。義無可推。名無從加。則無服矣。禮大傳曰。同姓從宗。異姓主名又曰。名著而男女有別。是故嫂叔之無服也。為慎於名也。無母婦之名。而為母婦之服。是甚悖于義而紊其序焉。此先王主名而別男女之道也。而後人必論為有服者。彼既不察名之二義。又以傳言無服。而喪服記則曰夫之所為兄弟服妻降一等。文與傳乖異。而記恆記經不備。是知古非無服。謂宜服大功。後唐定服小功不廢。殊不知記云夫之所為兄弟服。猶曰夫之所為小功服。舉兄弟以著其目而明其降。不專以屬兄弟。然記不曰小功何也。大功小功。有成人未成人之異。而服因有受與無受。曰小功。懼其無差別。故不曰小功。而曰兄弟服。非以云嫂叔服也。然何以知非昆弟而決為小功。昆弟之服。已具於經。而夫之昆弟無服。傳固言矣。記之傳曰。何如則可謂之兄弟。傳曰。小功以下為兄弟。言遠兄弟自小功始也。曾祖父母正服小功。而經列齊衰三月。傳曰。何以齊衰三月也。小功。兄弟之服也。不敢以兄弟之服服至尊也。則此兄弟小功必矣。康成曰。兄弟猶言族親也。所以謂之族親者。記云兄弟皆在他邦加一等。不及知父母與兄弟居加一等。大功以上。則義固親。服已重不可加。故傳解曰。小功下。而記他云兄弟皆小功。族親所容者廣。因舉以釋其疑而通其義。不然。記云兄弟服亦緦類。則降又何等。而婦人又禮不袒焉。是故他經言兄弟。固不舉屬小功。然傳各有義。此謂小功決也。由是言之。期親昆弟妻無服。至於小功。而從為之緦。先王制服。必不若是無等矣。又喪服自君父外。不曰某為某。則曰為某。繁列名稱。以次其類。嫂叔果有服矣。此當云夫之為兄弟服。不當云所為也。所為云者。所為如是之服也。且記前云。君之所為兄弟服。室老降一等。公士大夫。降其旁親。自期以下。不獨昆弟。大功章云。大夫。大夫公之昆弟為從父昆弟庶孫姑姊妹女子子適士者是也。此獨云兄弟何邪。若然。凡記云所為兄弟服。舉兄弟以著其目而明其降。不專以屬兄弟。又其易明者也。夫記不與傳殊。而必欲執記以違傳。用苟背於經。是豈為知禮哉。然魏蔣濟論嫂叔之服。誤據娣姒婦文。時固辨其非而正其失。至晉成粲援記為典。粲固不考記義。苟說又輒放逸。不曰夫之所為兄弟服。而曰夫為兄弟服。妻降一等。自晉及今。鮮有言者。則以不維記云所為之義。又不察兄弟謂小功。其所稱遺異。無詞闢之故焉。然則嫂叔無服信矣。而人果幼失父母。生長於嫂。嫂之鞠養。情若所生。如魏徵云者。亦忍而無服乎。又退之服期非乎。夫先王制禮。不逆人情。獨嫂之尊而無者。以為使叔期。則疑於祖父母世父母叔父母。大功小功。則疑于父母為子長婦庶婦之喪。舉窒於名。而不順乎情。至若無母之實。有母之名。禮猶服乳母緦。豈有恩實同母而服至缺于三月。然而不言者。以非恒見。又後可緣義起也。是故為嫂服。必如退之嫂者乃可。不若是。則惟無服以昭其別。且魏徵所議小功。欲尊其嫂而報之德。而使嫂反屈於已服之之名。又使凡為叔者。皆襲以行。以是為畔於禮而不可耳。雖然君子臨喪則哀。而禮又有同爨之緦。弔傷之節。至嫂之喪正降報服室從而變。而獨無易於故。固情不安而義弗忍焉。檀弓曰。子思之哭嫂也。為位。奔喪篇曰。無服而為位者。惟嫂叔及婦人降而無服者麻。康成解謂弔服加麻袒免為位哭也。又謂兄公於弟之妻。則不能也。而吳射慈斷加麻日數。以為大殮及殯而除。是凡嫂叔之喪。相為弔服加麻。逮殯而除。戚與敬見。而又無嫌於名。君子其或有取焉者矣。或曰。曾子曰。小功而不為位也者。是委巷之禮也。疑為位皆有服。且記云云。康成不言。而賈公彥又釋為從母類。果若所云。則近世經師之說。為勝於古也。夫喪有主人之位。有賓位。賓不聞有喪無服為位。固記之文也。康成不言。以其義明。又兄弟謂小功也。若賈氏則不得其解而曲為說。然固知其為小功類矣。後人解經。或過前人。服問之外兄弟。鄭氏舉小功服之外。祖父母與從母。則閻君若璩不為無說焉。惟戴君震謂昆弟兄弟異義。古人昆弟不言兄弟。兄弟則舉其遠者。此固執於傳而不可通耳。夫服紀重輕。非聖人不能斷。而君子議禮。不由先王之制。而考傳記文義之著。徒為煩說以淆於理。則吾見其昧於禮而無適從焉。故擇論說作此議云。
父妾無子服制義
劉榛
予甥侯方至。喪其父無子之妾徐氏者。問禮於徐子邇黃恭士宋子介山及予。邇黃據呂司寇四禮疑曰。母之名。生於父。不生於子。有子與否。皆庶母也。當服期。方至難之。邇黃堅其議。予既寡聞見。不足以言禮。而邇黃又長者。不敢與面爭。因退而議曰。母之名生於父。不生於子。似也。然考之儀禮。緦麻三月曰士為庶母。註曰。士為有子者服緦。無子則已。朱子家禮祖之曰。士為庶母緦麻。謂父妾之有子者也。明制改服期。會典八母圖曰。父有子妾。 本朝律曰。父妾無子。不得以母稱。蓋謂有子始得正乎母之名。為其子之母者。斯嫡子眾子因而庶母焉耳。是母之名雖生於父。而所以得母之名。則實由乎其子也。無子。則何母之有。喪服小記曰。士妾有子者而為之緦。無子則已。夫妾必有子者服緦。則父妾必有子者服期。義愈明也。無子者不足以當君之緦。則無子者必不足以當嫡子眾子之期。義愈明也。或曰。妾為君斬矣。為君之父母期矣。為女君與嫡子眾子皆期矣。未嘗別有子無子也。而報之者則否。於人情安乎。予曰。大夫於貴妾。不問子之有無皆服緦。可知此乃聖人所以抑其賤。而尤防夫寵溺者之得以行其私也。是故以有子為斷禮。固非施報之常情所能齊矣。或曰。徐氏有子而殤。非已正乎母之名者歟。予曰。子未下殤而殀。安在其為有子也。譬如王公貴人。既削其籍矣。仍得以王公之禮葬之乎。或曰。君子過於厚。即不可期降焉者。不可以義起歟。予曰。先王制禮。正名而定分。必使過者俯而就。不至者跂而及。蓋曰不容有自行其意者。人各自行其意。亂孰甚焉。或曰。呂司寇之疑也非乎。予曰。謂之疑。闕焉可爾。夫必有子而後為服者。本於經。著於律。天下古今之所共由。以一人之疑而遽廢焉。敢乎哉。或曰。徐氏之節可敬也。卒無容以少厚乎。予曰。厚其歛葬可也。禮為出母嫁母齊衰杖期。而為父後者無服。心喪而已。夫心喪云者。本無服而不忍已於心。不忍已於心。而終不容為之服。故孔子之喪顏淵子路也。若喪子而無服。孔子沒。諸弟子亦若喪父而無服。以此例之。若喪庶母而無服。而心喪以終其月焉。亦足以報徐氏矣。顧可輕為服乎哉。
妾服議
陳祖范
古今服制不同。大都後加隆於前。如父在為母期。禮也。唐父在亦三年。明又升為斬衰。嫂叔無服。禮也。唐加小功。從母小功而舅緦麻。唐改舅為小功。庶子為父後者。為其母緦。明制則斬衰三年。士為庶母緦。明制則杖期。其古禮有服而後直去之者。儀禮云。貴妾緦。喪服小記云。士妾有子而為之緦。無子則已。後代不問有子無子皆無服。竊以理與勢權之有難安者四焉。明以來妾母之服。一如正適。子於其母。既全不厭降。而抗卑於尊。夫於子之母。又自尊而厭卑已甚。彼此何不相顧也。此一不安也。正妻若無子。妾有子。方藉妾子以承宗祀。而恝然於其母之喪。二不安也。或女君亡而妾攝職。生用其勞。歿曾不得比於同爨之緦。三不安也。服有報。妾為君斬衰三年。君為妾乃吝三月之報。四不安也。豈以人情多溺於私愛。以妾為妻。故矯枉不嫌於過正與。要不若古禮之為當矣。
答王山史書
顧炎武
仲復之言。自是尋常之見。雖然何辱之有。小星江汜。聖人列之召南。而紀叔姬筆於春秋矣。或謂古人媵者皆姪娣。與今人不同。誠然。然記曰。父母有婢子。甚愛之。雖父母沒。沒身敬之不衰。夫愛且然。而況五十餘年之節行乎。使鄉黨之人。謂諸母之為尊公媵者。其位也。其取重於後人。而為之受弔者。其德也。易曰。利幽人之貞。未變常也。諸母當之矣。君子以廣大之心。而裁物制事。當不盡以仲復之言為然。將葬。當以一牲。告於尊公先生。而請啟土。及墓。自西上。不敢當中道。既窆。再告而後反。其反也。虞於別室。設座。不立主。期而焚之。先祖有二妾。炎武所逮事。其亡也葬之域外。此固江南士大夫家之成例。而亦周官冢人或前或後之遺法也。今諸母之喪。為位受弔。加於常儀。以報其五十餘年之苦節。足矣。若遂欲祔之同穴。進列於左右之次。竊以為非。宜追惟生時實命不同莫敢當夕之情。與夫今日葬之以禮。沒身敬之。不衰不義。固不待宋仲幾魯宗人釁夏之對也。謹復。
師服議
萬斯同
檀弓曰。孔子之喪。門人疑所服。子貢曰。夫子之喪顏回。若喪子而無服。請喪夫子。若喪父而無服。吾讀禮至此。竊歎記禮者之失言也。夫父之服子以期。為宗子為長子三年。其餘則長子與眾子均齊衰期年。子之服父以斬。若是乎父之為子。與子之為父。其禮原有不同也。夫子之於門人。可以無服。而門人之於夫子。亦可以無服乎。倘謂師不服弟。而弟亦可不服師。則父服子以期者。子亦將服之以期乎。愚謂情若父子。可也。因師無服而弟亦無服。則不可也。禮又言孔子之喪。二三子皆絰而出。夫喪莫重夫首絰。既加絰。則必用素弁矣。既素弁。則必用疑衰矣。凡此非喪服而何。而何以云無服也。孟子亦言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相嚮而哭。彼三年之中。既聚於廬內。豈以吉服相對乎。知其必有服無疑也。而子貢乃更築室。獨居三年始返。彼隆於師誼如此。豈肯創為無服之說。以薄待其師邪。愚謂喪父無服之言。必記禮者失其真。而非子貢實有是言也。乃自檀弓載此說。後之論師服者。率以此為據。紛紛之論。皆謂師不當制服。則皆此說有以啟之也。夫朋友麻之文。載在儀禮。聖門弟子。豈有不知之者。而謂其待夫子反不若朋友哉。吾固以為非子貢言之也。
顧大韶放言七十子之事孔子也若事父其喪孔子也若喪父而無服矣然而終不能為服者何也懼啟後世之爭也使喪服有師弟之條則世所謂句讀之師百工技藝之師以市井為心交易為道者將安所置之邪故聖人渾之而教之心喪焉夫曰心喪則其事之如父也與視之如市人也烏乎知之亦惟其心焉知之而已夫朋友亦猶是也
師制服議
杭世駿
自檀弓心喪之制定。於是門人之于夫子。若喪父而無服。然猶居則絰。漢夏侯勝死。竇太后為制服以答師傅之恩。而東漢風俗。遂為制杖。同之于父。甚且有表師喪而去官。延篤孔昱李膺見范史宣度見風俗通劉焉王朗見三國志其較著者也。而應劭嘗譏之。至晉定新禮。從摯虞之議。謂淺教之師。暫學之徒。不可皆為之服。或有廢興。悔吝生焉。于是無服之制。相沿至今。未之有易。杭子曰。甚乎虞之教人以薄也。師者。匠成我以進德修業者也。於其死而等諸塗之人。在人情為寡恩。在禮制為闕典。淺教之師。暫學之徒。以之幾聖學。較儒術。固不可同日語。然向者既有北面之義。民生于三而事如一。教不同而倫則同。為制服。以厚俗也。若謂其淺教暫學。而豫申廢興悔吝之說。澆季末俗。將遂有逆師畔教。藉口實於摯虞之議。而傳道受業解惑之儒。竟至甘受菲薄。而莫能以師道自立者。故吾之議。謂師死不可以不制服。其制奈何。弔服加麻。三月除之。此魏王肅鄭稱之禮也。弔服加麻。既葬除之。此宋庾蔚之之禮也。禮大夫三月而葬。士踰月而葬。春秋疏云。踰月亦三月也。此五服之緦也。其服奈何。朱子之喪門人。用緦麻深衣而布緣。何北山之喪。王魯齋定議元冠端武加帛。深衣布帶加葛絰履。金仁山易之為元冠加帛絰帶方履。今可仿其意而變通之。元冠絰帶可也。三月不宴。不聽樂。三年心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