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体育人文价值的演变及其对中国体育的影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体育人文价值及相关概念

一、文化与价值

现在,在其他领域里关于文化方面的讨论,现代哲学家、文化学家都认为其实质是关于价值问题的讨论,价值是文化的核心【5】。价值概念的使用避免了过去主客体两分法,突出了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人文与价值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表现,价值思维方式使人文问题更加具体和清晰。

(一)文化

文化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具有无所不在的普遍特征。“文化创造有比我们迄今为止所相信的更加广阔和更加深刻的内涵。人类生活的基础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正如我们历史地所探究的,没有自然的人,甚至最早的人也是生存于文化之中。”【6】一般意义上,人们把古老的文化在广义和狭义上进行理解:广义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例如,《苏联大百科全书》(1973年)界定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大英百科全书》(1973-1974年)也将文化的一般性定义为: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狭义上的文化指精神文化而言,指人类的精神生活过程和精神生产的成果,以及由此建立的社会结构和制度。《苏联大百科全书》(1973年)认为,狭义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名著《历史研究》(1934-1956年)中,则把人类社会文明形态划分为经济、政治和文化3个部分。中国一般也使用狭义的文化概念,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政治和文化3个方面、精神文明建设等。国内学者认为采用狭义文化不仅是约定俗成的,而且也是合理的【7】,不能把人类的一切都看作文化的东西,否则,更加无法把握。1883年狄尔泰(1833-1911年)在《精神科学导论》中明确提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区分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狭义文化,即精神文化。

人的精神文化一般划分为:自发的经验性精神世界,如宗教、神话、巫术等,由习惯、风俗、常识形成;社会文化心理,体现在人们的各种活动之中,又常常形成社会时尚和风气或主导的文化模式;最自觉的精神文化成果,如哲学、艺术等,它们呈现出越来越自觉的精神成果,最终形成高度凝聚人的反思思想的人文精神和价值。本研究亦是在此基础上使用文化概念的。

20世纪90年代,文化定义逐渐归纳为两种:第1种为社会结构意义上的文化;第2种是个体行为意义上的文化。前者指的是一个整体社会中长期、普遍起作用的行为模式和行动的实际准则,它在事件和人际关系以明显结构的形态和反复出现的周期规律性中呈现出来,并且构成常被归为“生活方式”的那种东西。人类学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布朗就持此观点;后者是指个体习得的生活方式,包括一个人类群体成员为了在他参与活动的这个群体中,被相互接受地交往而必须知道的东西。这样文化就被认识为,文化不必为该社会甚至该群体所有成员所共享,而是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有关成员彼此接受意义,以至这些意义能够使他们达到共同的目标,因为他们建立了共同的理解和文化的想象。著名学者R.威廉斯提出三种认识和定义文化的方式:(1)用来“描述知识、精神与美学发展的一般进程”。(2)用来指涉“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个团体或整体人类的特定生活方式”。(3)用来象征“知识,尤其是艺术活动的实践及其成品”【8】。

总之,文化是为人服务的。人性由文化形塑,而不是由生物铸就,文化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文化人类学最大的作用,能够让人类自己知道和认同人文价值和人类福祉,减少相互间冲突。现在,对文化在深层理论上形成了共识:一是承认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包括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观;二是承认文化是个人认同的组成部分;三是承认文化的整体性。可以说,“文化相对,伦理互通;历史特殊,人性普同”【9】。

(二)人文

在中国,“人文”是与文化相通的,只是人文更加强调对人自身的教化作用。学者在解释文化或人文时,往往会引用战国末年的《易·喷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张岱年指出:“这段话里的‘文’,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这段话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需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当止。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10】人文即以文化人,使人更加成为人的意思。

无论对文化或人文进行怎样的讨论,最终都是围绕人这个核心展开,人文的存在是离不开人的。“每一个人类的个体只有作为超个体的文化媒介(它超越个体并为群体所共有)中的一个参与者才能成为人类的个体。只有文化媒介的支撑才使个体直立,只有在文化媒介的气氛中他才能呼吸······他必须使理想充满生活的实在。文化没有人去实现它就不会存在,但是人没有文化也将是虚无,每一方都对另一方有不可分离的作用。”【11】人如果失去了人文的滋养,便一无所有。

马克思说:“因此,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在意识中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12】人的对象世界,人生活于其中的感性世界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实质上是劳动的对象化,即自由自觉的类本质的对象化。马克思类本质对象化的思想指明,把对文化存在的理解放在人的活动和人类的历史本身上来思考,人的文化世界是建立在人的对象化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外在的自在的自然基础上,并不是“人的第二性”可以直接导致人的文化的发生【13】。因此,文化是人的实践的历史积淀和对象化。“人的实践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这些正是(而且只能是)由于千百万次的重复才有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14】所谓文化,就是人之历史地凝结而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特有的对象化活动的内在节奏和机制的对象化以及外在表现。

人文思想,即指在文化中,对人性、人伦、人道、人格、人之文化及其历史与其价值的认识和思考,从人自身出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突出人的主体性。在人文思想发展历程中,反映出不同文化中的一种精神向往和追求,表达为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的本质,是对人文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的自觉,一种文化自觉,它作用于人的行动。“作为人文科学对象的人文世界是一个以个人独立性为基础,以文化传统为载体所组成的意义世界。”“人文世界并不是一个实在的世界,而是一个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个性与传统所构成的教化与创造相统一的精神过程。”【15】人文精神成为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追求人文价值的实现。

马克思认为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方法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们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16】恩格斯说:“文化上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文化的价值,用马克思的话,就是追求“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的直接需要的发展”,就是“发展不追求任何直接实践目的的人的能力和社会的潜力(艺术、科学等等)”【17】,即非物质性效果。

(三)价值

“一般而言,价值意味着使一件东西成为值得欲求的、有用的或成为兴趣的目标的性质。价值也被看作是主体的主观欣赏投射入客体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价值等于被判定为有价值。”【18】价值是存在于主客体关系之中的主体判断,是表示对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是必需的、有益的东西的概念。马克思的名言:“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9】价值是事物满足人们需要的标志。

按照价值理论的一般道理,价值的本质是:来源于客体,取决于主体,产生在主客体统一的实践活动中【20】。其基本特点是:它只存在于主客体的不断深化的互动关系过程中;它是主体实践中主客体关系的优化,是一个变量;主体的实践是理解价值本质的关键。张岱年认为价值一般有3层意思:一是凡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即为有价值的;二是评价需要的价值的高低;三是对需要主体本身的价值进行评价【21】。无论价值表现的多么复杂,它都是与人的存在需要密切相关的。因此,在价值中人始终是价值关系的主体,离开了人,价值是无从谈起的。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即是“人的需要”,提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2】需要作为一种内在的必然性,全面地规定着人的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动力和根据。人的需要必然要回到人最基础的存在视域中,这样才能够从本质上搞清楚人为什么会进行价值追求。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活动,是人与世界的交往关系。他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23】人与世界的关系本质,不仅仅是改造世界,还要改造自身。

人在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中,建立起人的生存活动的种种关系:一是满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需要,人类只能从自然界获取生存的资料与能量,因而需要认识自然;二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人类社会的问题,也就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人需要运用各种社会活动来协调社会关系,调整、规范社会,使人与社会能够协调一致,体现一种社会功能;三是人类反思和把握自身性质的问题,人类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都是基于自己的本性和需要,指向人自身的一种积极反思。人的生存实践是一个多层次的认识系统,人的需要也存在不同层次,这也展示出价值的层次性特点,而物质需要是人维持生存和进行精神活动的保证。马克思、恩格斯非常精辟地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4】人必须利用多种多样的手段,创造丰富的物质需要来保证精神活动的有效展开。因此,人在不断追求内、外两种需要,即改造世界的物质需要和改造自身的精神需要,在此基础上形成多种价值追求,也因为人对价值的不同追求而形成不同的价值观。

但是,人们不能仅仅用人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来理解价值,否则,就会走进人的价值就是满足人的需要的错误。价值的属人特点,决定了价值体系构成是以满足人的类或个体生命存在为出发点,“从‘人的生命’这一价值逻辑起点出发,人类生命所体现的能动性与受动性、创造性与享受性、工具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的二重性,必然使人类的价值也具有二重性,即作为体现人类生命特征的能动性、创造性价值和作为满足人类生命需要的受动性、享受性价值。”【25】因此,人类价值的二重性特征决定了价值体系中必然包括创造性价值和享受性价值2大部分。余英时先生也指出:“人性的根本意义在:承认人具有某种特殊的精神,超越于其他一切动物。无论理性、灵性、人性或其他,人类具有一种独特的精神禀赋。这种禀赋:第一,表现为人类自身不断从物性、普性、野性之中求解脱,求超拨,而上升至人文理想的境界之精神。第二,它表现人类对外在物的世界的征服和对物的限制的扫除之精神。”【26】人类所具有的“操纵自然界,管束自己”,这两种精神一体两面,推动人类创造最高文明,它们也是最隐藏的精神。

人的超越性和自我意识是理解价值形成的内在根据。超越性就是人能够自觉地能动地进行实践活动,是人的动态存在,是存在发展的特性,人永远是一个不确定的类。人的自我意识是人发展的前提,自我意识“是意识返回到自身、是在它的对方中意识到它自身”【27】。人在生存需要和超越性中,不断提高自我意识,以自己的行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和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系列的价值追求。

价值的客体不仅仅指物质性的实体,也包括精神性的理念在内,如真、善、美之类的理念。人类的3种精神价值即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相对应的就是真、善、美。价值存在多种分类,由此形成不同的价值区域划分方法,其中一类规范的价值(Nomative Values)社会并非必然实现的价值,它是虚幻的,指示空类,有效性更加深刻,具有劝说性的力量和调节功能。规范价值像自然价值,具有理性化的、崇高的和普适的。例如,真理、荣誉、健康、幸福、自我实现、和平等是反映为一种模糊的比喻。

价值具有多种特性,在其所处的不同社会文化系统中表现也各不相同【28】。价值的多样性说明它与人的生命存在和需求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尼采说:“当人们谈论价值,人们是在生命鼓舞之下,在生命之光照耀下谈论价值的;生命迫使人们建立价值;当人们建立起价值,生命又通过人们对之进行评价。”【29】舍勒也说,“人是一个能够向世界无限开放的×”,人是一个无限开放的、文化的、符号的人,“价值概念具有不可定义性”,理解价值必须放在人生命活动的体系之中来把握。

(四)人文价值

人的生命存在是一种有意义的存在,人的发展在不断开拓生命意义,由此引发了人的价值等复杂问题。“存在和生物体特殊力量的展现是同一回事。所有生物体都有具有一种实现其特殊潜能的本能趋势。因而,人生活的目的是根据人的本性法则展现他的力量”,【30】展示力量的一个最根本的价值趋同就是“人”的理想状态。相对于人的自然的状态来说,理想状态就是人更加成为人,具有人所应该具有的品质。当某个对象与这种趋同理想状态相一致,发挥出规范和优化人自身生命存在时,它就具有了人文价值。人文价值是指经过高度自觉产生的精神文化成果,使人更加成为人,规范人,优化人的意义、作用。人文是相对与非人文所提倡的发展理念,价值是人们的一种判断标准,人文价值自然以高度凝聚化的观念形态出现,人文价值更加关心人的终极人文关怀和价值问题。

对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想的不断追求,是人所固有的本性,这种追求超越价值的不懈精神,体现人的高贵、尊严和勇气。“人是一种奥妙,他不断地超越于自身之外,也随身带来了理解意义的线索。”【31】人文价值问题就是关切人类永恒的理想追求,它关爱和引导着人的全面发展。

由于对人文的不同理解,人文价值所体现的侧重面也不同,一般有狭义和广义的理解。广义指凡是对人有意义、与人发生价值关系的均属人文价值的东西;狭义指在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的范围之内,是某一种文化作为对于人的精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例如,文学、哲学、艺术等。也可以范围扩大,如通常所说的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它强调对于人的精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广义人文价值理解是它对人和文化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于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的意义和价值,更加体现出对人的终极意义的关怀。人文价值的广义理解中已经包括了狭义理解的全部涵义【32】。孙美堂认为,文化价值与人文价值相近,是就价值对象规范和优化人的生命存在来说所具有的意义和意向【33】。人的生命存在最大的特点就是自我规范、自我优化和自我发展。一方面是现实,另一方面是理想,文化价值就根源于人的这种超越、升华的张力之中。文化价值具有理想性和超越性。因此,它是一种高层次的价值追求。“文化价值是优化、提升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是促进人‘更是人’的价值。”【34】庄思晦认为:“所谓文化价值归根到底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所具有的意义。”【35】李德顺从价值的对比中认为,人文价值是相对于经济价值、功利价值而言的。一般意义上,当前我们所讨论的人文价值问题,主要是在狭意上的理解,即某一种文化对人的精神上的教化作用。

在人类文化中最主要和基本的就是多种多样的观念形态文化,其实质内容就是人们的各种价值观。“不同文化观念作为价值思维的抽象形式,显示着不同的经验和体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离开了这些文化观念,离开了这些经验和体验,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进行价值判断的,特别是他们文化价值体系的核心观念,或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稳定的价值观念,在综合判断中起先验作用”【36】,共同价值观构成了个体的心理定势。“研究价值观,不能不研究文化”,“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这是文化的核心。它决定了‘好与坏’的标准,因而与一定时期群体共同的理想、信念关系密切。”【37】“人的活动及其成果,说到底,不过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所谓文化,就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古今文化的不同,最根本的是价值观的不同。”也就是说,文化的深层是价值观,人文价值是人文领域的核心。“价值观与文化的关系表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立足于文化建设。”【38】

价值的属人性和主体性,决定了价值观必须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内在尺度”,转变过去按照拟科学的或认识论(知识论)的思路、方法处理价值问题。“价值观作为人们的价值信念、价值标准和价值理想的综合体系,是主体利益、需要、心理和行为的内心定向系统。作为一定主体(民族、阶级、阶层和个人等)生活实践和文化沉淀的产物,其结构必须从主体角度加以界定。”【39】价值观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核心问题,“价值观的根本问题就是个体(个人)与群体(社会、国家、民族)的关系及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的关系问题”【40】。

新时期,中国社会价值观出现更新。有学者指出,一个以个人全面发展的新价值观正在进一步确立。“个人能够全面发展是最大的社会财富,它构成社会财富的宏大基石;个人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和最有效形式;个人能够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是驾驭社会生产力的基本条件。”【41】从个体的主体性角度探讨价值观的重构,是新时期发展的趋势【42】。

二、体育的人文价值

(一)对体育的认识

现在所说的体育不是指人类的身体运动形式,在人类漫长进化历史过程中,早已存在,不论它与现代如何接近或相似,古代人们对身体运动都还没有一个观念,或者说,还不能称作体育。在人类体育发展史上,把能够使用“体育”一词作为有意识认识身体运动的标志,即“体育”的诞生。“体育”概念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有意识的体育历史才开始。“体育”把人类的身体运动从自然状态提升出来,赋予它一定的人文意义,它才具有自身的价值,并且开启光明。否则,它仍然是一种动物性身体运动而已。人类有了这种自觉的身体运动意识,才开始了体育的发展历程。也就是说,人们赋予身体运动培育人的意义和价值时,才应该称为体育。

“体育”一词,据世界体育资料记载,最早是1760年在法国的报刊上论述儿童身体教育问题的论文时,首先使用(Educati on Physique)。19世纪后半期形成了国际共识的身体教育概念(Physical education)。现在国际上普遍用“Physical Eduation”泛指“体育”,指以身体运动为手段的教育,直译为身体的教育。“Sport”一词一般认为源于拉丁“Disport”,它的本意是指离开工作去游戏、玩耍、进行娱乐活动等,后来逐渐形成具有新含义的一个概念,即竞技运动。

1762年,一位名叫巴勒克泽尔的日内瓦人用法语发表了一篇《论儿童的身体教育》(Disserttion sur L’Education physique desenfants),这里首先使用了“L’E-ducation physique”这个词。英语术语Physical Education,首先出现于麦克拉伦(A·meclaren,1820-1884年)的著作《体育的体系》(A System of Physical Education(1863年或1869年))一书。此前,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evbert Spencer,1862-1903年)在其所著《教育论》一书,专有“体育”一卷,使用了“身体的教育”这个术语。西方“体育”术语比较复杂,身体教育的学校制度在19世纪上半叶已开始建立,到下半期基本确立【43】。就身体教育而言,在英文、俄文、德文、法文中,体育的涵义基本相同,被限定在教育范畴中,即指存在于教育活动过程中的身体运动过程。

在中西方体育理论界,对体育的定义也如同文化一样,众说纷纭,虽然对体育术语进行过多次规范,但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目前,中西方存在显著差异。在西方,与“体育”相近的有这样一组具体的术语或概念,如休闲(Leisure Defined)、游戏(Play)、娱乐(Recreation)、身体教育(Physical Education)简缩为(P.E.)、竞技运动(sport)和职业竞技运动(Athletics/Elite Sport)等。这些关联的词语表面上它们似乎是一样的,而且经常被用来相互替代或作为同义词使用,也容易造成许多混乱和误解,但它们又各不相同。“体育”被认为是包含以身体运动(Physical Activity)为主的巨大体系的一系列概念术语组合。当这些概念术语运用时,他们在各种术语之间的关系中阐明自己的确切涵义。西方体育理论是用身体运动的联合统一理论(The Continuum Theory of Physical Activity)来规定“体育”的【44】。由此看出,我国使用的体育在西方具有社会文化的极大包容性。现在西方理论形成这样认为,游戏的概念是身体娱乐和竞技(像运动一样)的“元”概念,竞技性活动和游戏是职业竞技的基础。因此,西方体育理论中关于游戏理论特别丰富。

中国对体育概念的理解也存在较大分歧【45】,几种比较权威的认识是:体育“是人们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延长生命的重要方法;是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相配合的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它以竞技的形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内容和各国人民之间加强联系的纽带”【46】;“体育(广义的,亦称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47】近几年人们重新认识体育,提出:“体育是人类为适应自然和社会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而自觉地改造自我身心和开发自身潜能的社会实践活动”【48】;“体育是以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教育过程和文化活动。”【49】尽管人们在理解上存在很大差异,但是正如有的学者指出,无论对体育的理解有多么大的差异,在手段上(即“身体练习”)和在目的上(即“非物质性效果”),各种认识是一致的【50】,这也为人们理解体育提供了新思路。

体育人类学研究认为,人两足直立行走构成了人类体育的生物性基础和需求;劳动方式改变导致体育的发生与变化;体育是最积极、最有益、最有趣的文化生活方式【51】。体育是人类不断适应环境而创造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因此,对体育的理解不能拘泥于概念的纠缠和争论上,应该放在整个人类社会文化大系统中来把握,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系统中把握它的内涵和意义。

身体运动的方式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断演化,特别是进入不需要手工劳动的大工业时期,身体运动的需求加强,现代体育也随之诞生。从人类“身体运动”的方式演变来看,体育是一种文化的习得和积累,具有传承性的特点,表现出体育文化性的一面。而体育目的的“非物质性效果”,说明体育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发生目的转移,表现出体育社会性的一面。所以,人们认识体育需要从文化性和社会性2个维度展开。而体育的文化性分析,则是人们深刻认识体育本质属性的重要途径。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人类的意识活动在不断觉醒。现代体育产生于文艺复兴之后,这时人们才真正开始能够认识身体运动与自身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们不难发现:人类对人体运动与人类自身自然变化之间内在联系的自觉意识,并不是在文艺复兴以后突然发生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从自发、自在、自觉逐渐发展到自为的复杂过程。”【52】事实上,体育是一个综合的混合体,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使体育的目的性多变,只有从人的生命和情感的根本上考虑,才能够为人类体育文化活动提供本质的理论解释。目前我国把体育分成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从体育文化性来看,这种划分明显存在歧义,容易产生混淆。人类竞技早已存在,当它成为体育的一种方式时,它就与体育再也分不开了,我们在学理上必须搞清楚它们的关系和区别。本研究采用专业竞技、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称谓。人们要想从根本上厘清体育的本质,就需要从文化性上来理解。因此,体育的人文价值就凸显在理论研究的前沿。

(二)体育的人文价值

体育人文价值把对体育的不同理解聚集于人文和价值问题的讨论上,使对体育本质的理解更加集中和深入。体育是人所创造的文化,自然要落脚到关于人文的问题上。目前在人文体育的研究中,一般来说在2种意义上使用:体育的价值和与体育的生物价值对举的人文价值。前种是从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认识体育而使用,后一种是在传统体育理论深化中使用。它们在各自讨论范围内侧重不一,但都强调体育围绕人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作用。在体育的价值意义上使用的体育的人文价值,即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的作用或意义,或者说从人文的角度看体育所具有的价值;体育能够使人得到全面发展的价值。

在体育生活中,体育的人文价值很容易被人们感觉到,但往往很难说清楚。例如,顾拜旦说:奥林匹克是尊严、美,奥运竞技弘扬了人类的生命力,成为全世界最壮观的文化盛事,能够让人们领悟到做人的价值,促进了全人类的发展;新时期,中国体育发展提出“小康体育为健康”,让社会每个成员都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这体现了体育关注每个人生活质量;专注于金牌的专业竞技使人越来越异化,需要矫正,突出人在体育中的中心地位等。凡是在体育人文学科内讨论的所有问题,都会涉及到体育的人文价值问题。可以说,体育的人文价值在体育生活中无所不在。

(1)体育的人文价值是关于体育中体现人的生存样态和方式的价值。人有人的生存方式,体育是人在长期演进中创造的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它完全不同于动物的生存竞技或躯体运动,或人利用体力进行物质生产的劳动,它是人为自身发展而能动地设计出来的一种满足自身创造性欲望的身体运动方式。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系统中,人们对这种或那种身体运动的方式进行评价时,就出现了体育的人文价值。

(2)体育的人文价值是体育如何塑造人、培育人的一种内在标准,它为人们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供支撑。长期以来,由于体育科学的特殊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割裂更加严重,需要突出人的价值和标准,指明体育发展的方向。体育的人文价值是一种具有意向性的价值,代表着人类体育未来崇高的理想,它是弥补和整合体育多种价值取向的航标。

(3)体育的人文价值确立了体育真正的基础价值,是体育追求的终极意义和目的价值,它从根本上回答人为什么需要体育、搞体育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追求的目标究竟是什么这些本质问题。

(4)体育的人文价值也是一民族、一文化的人文价值理念在体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它体现了与其他领域关于人、人文标准的一致性,它决定了体育对人的生活意义的确定、选择和评价。

总之,体育的人文价值不是具体的在体育某个领域内的价值,或各个领域里存在的共同价值,也不是体育某一方面的价值,它围绕人的发展而思考的体育的全面的价值。当然,不是说体育的人文价值就是体育的一切价值,而是就指向人的全面发展意义上说的全部价值。它相对与体育的生物、社会价值,具有内含隐藏性的特征。因此,它是一个意义和过程的讨论,不是一种概念分析和确定,需要从历史的维度,在考察人类体育发展的观念历程中,来把握体育人文价值的内涵,揭示人类体育的实质。